道德經之治國篇(一)

2020-12-20 我是網絡工程師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乃一介匹夫,但「位卑未敢忘憂國」,每天都關心國家大事,看國際形勢風雲變幻,觀各種勢力此消彼長;思考中央大政方略,體會基層民生多艱。雖然無經世治國的才能和機會,也總希望著我們多災多難的祖國富強,人民安康。

近百年來,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但任何文明進步的出現,在有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有負面消極的影響。正如老子所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問題在於如何不因噎廢食,理性地處理其消極影響,推動社會發展,關照國計民生,是當政者必須深入思考和認真對待的問題。

在老子道德經中,涉及到治國的篇章達26章。老子生活在兵禍連年的時代,當時小國不能自保,大國相互爭霸,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老子深知,以暴制暴,窮兵黷武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但他的告誡和吶喊,卻屢屢淹沒在戰場的廝殺聲和統治者的喧鬧聲中。

老子出於對統治者的極端憤怒和失望,提出了「無為」、「無事」、「無欲」、「愚民」、「復古」的社會主張。雖然有些偏頗,但對揭示問題的深度而言,確實也驚世駭俗,振聾發聵。他向我們展示更多的是問題的根源、分析的角度、做事的方法,充滿著經世治國的哲學智慧。後世許多帝王之家,特別是經歷戰亂之後的新帝王,多有借鑑,得以固邦安本,太平盛世。

特別是西漢初年,以道德經為核心的黃老之學被奉為國策,得以推廣。提倡回歸自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戰火紛飛幾百年的中國,出現了難得的「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初唐的李氏王朝,甚至把老子作為自己的先祖,深入學習老子的治國思想,開創了大唐盛世局面。

治國篇(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就跟著產生;都知道善之為善,不善的觀念就產生了。沒有「有」,就沒有「無」,有無是相對而生的;沒有「難」,就沒有「易」,難易是相對而成的;沒有「長」,就沒有「短」,長短是相對而顯得;沒有「高」,就沒有「下」,高下是相對而傾倚的;沒有「音」就沒有「聲」,音聲是相對而產生和諧的;沒有「前」,就沒有「後」,前後是相對而形成順序的。因此聖人做事,能順應自然,崇尚無為,實行不言的教誨。任萬物生長,不加幹預;生長萬物,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不自恃其能;成就萬物,亦不自居其功,所以它的功績永遠不會泯沒。

世界上只有形而上的道是永恆的、絕對的,而我們平時對一切事物的價值取向都是相對的。因為主觀意識的原因,不同的人會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判斷,你認為是美麗的,他卻認為是醜陋的;你認為是善良的,他有可能認為是邪惡的。同時,事物本身也會產生變化,甜美的食物,過期了就會腐爛變質;堅硬的鋼鐵,遇高溫也會變成液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真理往前再邁前一點就是謬誤。人們往往只看重自己,看重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一面,而忽視了事物的反面,忘記了事物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就是人世間產生紛爭的根本原因。

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也亦然。幾千年來,爾虞我詐,戰火硝煙,紛紛擾擾,幾無清淨平安之日。如果我們認識了事物的兩面性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關係,小到完善自我,大到治理國家都會大有裨益。

如何解決人類社會的紛爭呢?老子告訴我們,要採取「無為」態度對付世事的一切,也就是要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地追求美和善,順其自然地避免醜和惡。

關於無為,在《道德經》裡有十二處提到。「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做無效的工作,不做適得其反的工作,該幹的必須幹,不該幹的不能幹。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不爭、不逆勢而行,就是無為;要該放下的放下,有所不為也是無為;要順應天道,無親無疏,無美無醜,無彼無此,更是無為。無為並不是為了無為,無為是為了無不為。這是老子積極入世的表現,而不是消極出世的表現。

「不言」並不是不說話,而是指不依靠語言去感化人。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上行下效。作為老師、父母,身教更能感化孩子;作為單位,國家的負責人,身教更能德化群眾,使群眾都以積極的姿態快樂地生產,幸福地生活,實現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這就是作為統治者的最大成效。

然而功成則弗居,這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功成了,任其自然存在,而不能歸功於自己,佔為己有,更不能居功自傲。要對成敗榮辱淡然處之,只有這樣,他的成就才會永遠不會逝去。  

一個想真正有所作為的人,不能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而應抱著淡然一笑的立場。曾國藩帶領"曾家軍"攻破南京、平定太平天國、立下赫赫軍功後,給弟弟曾國荃寄去一首詩:"左列鍾銘右讀書,世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告誡他的弟弟,千萬不能居功自傲,越有功勞越要夾著尾巴做人。

詩中屠羊說的典故,出自莊子的《讓王篇》。屠羊說是楚國的一個屠夫,曾跟著遇難的楚昭王流亡。在流落途中,昭王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的。後來楚昭王復國,想起了屠羊說,問他想做什麼官。屠羊說回答道:楚王失去了故國,我也隨著失去了賣羊肉的攤位,現在楚王恢復了領土,我也恢復了我的羊肉攤,生意仍舊紅火,還要什麼犒賞呢?

昭王過意不去,再下命令,一定要屠羊說領賞。於是屠羊說更進一步說,這次楚國失敗,不是我的錯誤,所以我沒有請罪殺了我。當初復國了,也不是我的功績,所以也不能領賞。我文不能寫,武不能上馬,只是因為逃難時偶爾跟國王在一起,如果國王因為這件事要犒賞我,是一件違反道理的事,我不樂意天下人來嘲笑楚國沒有法制。

楚昭王聽後,更感到屠羊說非等閒之輩,任命他為三公。可他仍死活不肯,並說:我很清楚,官做到三公已是到頂了,比我終日守著羊肉攤不知要高尚多少倍。那優厚的俸祿,比我靠殺多少頭羊賺點小錢,要豐富多少倍。這是君王對我這無功之人的厚愛。我怎麼可以因為自己貪圖高官厚祿,使我的君主得一個濫行獎賞的惡名呢?因此,我絕對不能接受,我覺著擺我的羊肉攤更心安理得。

誰不想佔有豪宅美服,萬貫家財?誰不想功成名就,受人尊重與讚賞?但面對忽然從天而降的榮華富貴,屠羊說沒有忘乎所以,沒有趾高氣揚,而是保持了一種難得的平凡心。

趙本山的小品中有一句話:"地球就得圍著你轉,你是太陽呀?"我們必須明白,這個世界上少了誰都一樣。一切都會成為歷史,更何況我們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57章:以正治國
    道德經第57章【原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本章以「以正治國」開頭,「正」指的是清正無為,這也是老子的治國方略。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這個官職雖然不大,但是有機會接近最高統治者。所以,老子通過對統治者認真觀察,對他們的德行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以正道來治理國家的建議,這一建議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借鑑意義。「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意義。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為何說不提倡「以智治國」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五章中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道德經心得
    治國者,從這個經典當中得到治國之道。企業經營者從中得到經營之道。大眾從中得到人生智慧之道。這部經典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太大了。這,就是偉大的《道德經》。這部經典,產生於人類第一次軸心文明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候,整個世界都是「群星璀璨」。在這個時代裡面,印度有釋迦牟尼,西方有蘇格拉底。中國有孔子、老子。
  • 讀《道德經》之感:返璞歸真,善良純真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譯文: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將以愚之」中的愚指的就是淳樸,人們如果能返璞歸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爭奪,社會也會安寧許多,一切順道而為,此乃大智慧,而大智則若愚。道德經: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 《道德經》中的名言,道盡人生之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道德經》各篇章排列順序的邏輯性
    比如《道德經》排序如下:《道德經》是老子「關於道(概論)」的哲學論著,是一部偉大的辯證法,充分體現了自然規律即「道之辯證性」,老子將這種偉大的辯證法首先運用於治國,故為「治國之道」,充分體現了自然規律的偉大意義,可概括為:「道之偉」、「道之仁」、「道之源」。
  • 老子也會治國?看《道德經》中老子的國家治安之道
    《道德經》在我們後世看來是一部哲學著作,是老子關於道的一些看法總結合併而成的一本書。其實要回到真實情況下的春秋社會,這不單單是一本哲學著作,也是老子關於如何做人,如何處理處理國家政事。老子其實和孔子一樣,都想把自己的治國主張推銷到各個諸侯國,讓他們都採取自己的方略。
  • 《道德經》解讀(第一篇):道 可 道 , 非常 道
    《道德經》第一篇原文:道 可 道 , 非常 道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之 始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一提起《道德經》我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這樣的:這是一本尋仙問道的無上功法,修煉到一定層次,方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取人首級於千裡之外,修煉到更高層次,則可以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與天地同壽,與日月爭輝,可長生不老,亙古不滅。
  • 詩歌翻譯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加關注【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裡多次用到「一」這個字,這是首次出現「抱一」,第二十二章將會再次出現,到時會作詳細解讀。「抱一」此處意指進入「天地未分之前那種鴻蒙虛寂之境」而不離。此境界為抱一不離,這是入道境的首要條件,也是眾妙之門。原文: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六 微明二字才是本章的核心
    道德經中所言的矛盾也是這樣,無論第二章所言有無相生,高下相盈還是本章的翕張強弱興廢取與都是矛盾。都處在互相的轉換中。這是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本章的意思。這也是很多人視道德經為陰謀論的一個證據所在。實質上,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二字。微明就是明微。
  •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字數不到如今的一半:道德經作者或非老子一人
    01:司馬遷筆下的道德經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具體職業大概是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擁有得天獨厚的讀書條件,能留下著作就可以理解了。但司馬遷筆下的道德經作者,卻並非確定無疑的是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 《道德經》究竟如何定位,如何閱讀,如何理解?
    《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歷代學者都將其視為一門必修課而加以研讀。歷史上對《道德經》一書的註解有千家之多,然而由於註解者所處的朝代、生活背景和思想觀念各不相同,所以這些註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初次入道者,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入道者須交五鬥米,故又稱「五鬥米道」。公元141年,即東漢永和六年,張道陵作道書二十四篇,為道教成型的開始。他奉老子為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經典,與道教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 《道德經》白話釋義(一)
    歷代先賢為《道德經》註疏者不下數百家,各有所長:或側重從道家養生之角度解,如河上公等;或側重從法家權謀之角度解,如韓非子等;或側重從玄學哲理之角度解,如王弼等;或側重從治國思想之角度解,如李隆基、朱元璋等。歷史證明,再好的註疏說本都難免帶有時代及視角之局限,不能完全表達老子本意,故諸多名流註疏因時過境遷、不合時宜而沉寂,唯老子原著日月同昭、長盛不衰。
  •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一)
    請點擊下方圖片,進入《道德經妙解》學習通道,觀看視頻講座。學習《道德經》的感悟!(一)作者:人在旅途(陳和雲)道在天地間,道在人心裡。道說大也大,大到其大無外,說小也小,小到其小無內。道既神奇萬有,包容一切,道又虛無飄緲,不存一物。道似萬物之宗,道又不著形色。道真是神奇啊!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