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乃一介匹夫,但「位卑未敢忘憂國」,每天都關心國家大事,看國際形勢風雲變幻,觀各種勢力此消彼長;思考中央大政方略,體會基層民生多艱。雖然無經世治國的才能和機會,也總希望著我們多災多難的祖國富強,人民安康。
近百年來,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但任何文明進步的出現,在有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有負面消極的影響。正如老子所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問題在於如何不因噎廢食,理性地處理其消極影響,推動社會發展,關照國計民生,是當政者必須深入思考和認真對待的問題。
在老子道德經中,涉及到治國的篇章達26章。老子生活在兵禍連年的時代,當時小國不能自保,大國相互爭霸,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老子深知,以暴制暴,窮兵黷武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但他的告誡和吶喊,卻屢屢淹沒在戰場的廝殺聲和統治者的喧鬧聲中。
老子出於對統治者的極端憤怒和失望,提出了「無為」、「無事」、「無欲」、「愚民」、「復古」的社會主張。雖然有些偏頗,但對揭示問題的深度而言,確實也驚世駭俗,振聾發聵。他向我們展示更多的是問題的根源、分析的角度、做事的方法,充滿著經世治國的哲學智慧。後世許多帝王之家,特別是經歷戰亂之後的新帝王,多有借鑑,得以固邦安本,太平盛世。
特別是西漢初年,以道德經為核心的黃老之學被奉為國策,得以推廣。提倡回歸自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戰火紛飛幾百年的中國,出現了難得的「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初唐的李氏王朝,甚至把老子作為自己的先祖,深入學習老子的治國思想,開創了大唐盛世局面。
治國篇(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就跟著產生;都知道善之為善,不善的觀念就產生了。沒有「有」,就沒有「無」,有無是相對而生的;沒有「難」,就沒有「易」,難易是相對而成的;沒有「長」,就沒有「短」,長短是相對而顯得;沒有「高」,就沒有「下」,高下是相對而傾倚的;沒有「音」就沒有「聲」,音聲是相對而產生和諧的;沒有「前」,就沒有「後」,前後是相對而形成順序的。因此聖人做事,能順應自然,崇尚無為,實行不言的教誨。任萬物生長,不加幹預;生長萬物,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不自恃其能;成就萬物,亦不自居其功,所以它的功績永遠不會泯沒。
世界上只有形而上的道是永恆的、絕對的,而我們平時對一切事物的價值取向都是相對的。因為主觀意識的原因,不同的人會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判斷,你認為是美麗的,他卻認為是醜陋的;你認為是善良的,他有可能認為是邪惡的。同時,事物本身也會產生變化,甜美的食物,過期了就會腐爛變質;堅硬的鋼鐵,遇高溫也會變成液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真理往前再邁前一點就是謬誤。人們往往只看重自己,看重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一面,而忽視了事物的反面,忘記了事物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就是人世間產生紛爭的根本原因。
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也亦然。幾千年來,爾虞我詐,戰火硝煙,紛紛擾擾,幾無清淨平安之日。如果我們認識了事物的兩面性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關係,小到完善自我,大到治理國家都會大有裨益。
如何解決人類社會的紛爭呢?老子告訴我們,要採取「無為」態度對付世事的一切,也就是要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地追求美和善,順其自然地避免醜和惡。
關於無為,在《道德經》裡有十二處提到。「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做無效的工作,不做適得其反的工作,該幹的必須幹,不該幹的不能幹。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不爭、不逆勢而行,就是無為;要該放下的放下,有所不為也是無為;要順應天道,無親無疏,無美無醜,無彼無此,更是無為。無為並不是為了無為,無為是為了無不為。這是老子積極入世的表現,而不是消極出世的表現。
「不言」並不是不說話,而是指不依靠語言去感化人。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上行下效。作為老師、父母,身教更能感化孩子;作為單位,國家的負責人,身教更能德化群眾,使群眾都以積極的姿態快樂地生產,幸福地生活,實現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這就是作為統治者的最大成效。
然而功成則弗居,這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功成了,任其自然存在,而不能歸功於自己,佔為己有,更不能居功自傲。要對成敗榮辱淡然處之,只有這樣,他的成就才會永遠不會逝去。
一個想真正有所作為的人,不能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而應抱著淡然一笑的立場。曾國藩帶領"曾家軍"攻破南京、平定太平天國、立下赫赫軍功後,給弟弟曾國荃寄去一首詩:"左列鍾銘右讀書,世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告誡他的弟弟,千萬不能居功自傲,越有功勞越要夾著尾巴做人。
詩中屠羊說的典故,出自莊子的《讓王篇》。屠羊說是楚國的一個屠夫,曾跟著遇難的楚昭王流亡。在流落途中,昭王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的。後來楚昭王復國,想起了屠羊說,問他想做什麼官。屠羊說回答道:楚王失去了故國,我也隨著失去了賣羊肉的攤位,現在楚王恢復了領土,我也恢復了我的羊肉攤,生意仍舊紅火,還要什麼犒賞呢?
昭王過意不去,再下命令,一定要屠羊說領賞。於是屠羊說更進一步說,這次楚國失敗,不是我的錯誤,所以我沒有請罪殺了我。當初復國了,也不是我的功績,所以也不能領賞。我文不能寫,武不能上馬,只是因為逃難時偶爾跟國王在一起,如果國王因為這件事要犒賞我,是一件違反道理的事,我不樂意天下人來嘲笑楚國沒有法制。
楚昭王聽後,更感到屠羊說非等閒之輩,任命他為三公。可他仍死活不肯,並說:我很清楚,官做到三公已是到頂了,比我終日守著羊肉攤不知要高尚多少倍。那優厚的俸祿,比我靠殺多少頭羊賺點小錢,要豐富多少倍。這是君王對我這無功之人的厚愛。我怎麼可以因為自己貪圖高官厚祿,使我的君主得一個濫行獎賞的惡名呢?因此,我絕對不能接受,我覺著擺我的羊肉攤更心安理得。
誰不想佔有豪宅美服,萬貫家財?誰不想功成名就,受人尊重與讚賞?但面對忽然從天而降的榮華富貴,屠羊說沒有忘乎所以,沒有趾高氣揚,而是保持了一種難得的平凡心。
趙本山的小品中有一句話:"地球就得圍著你轉,你是太陽呀?"我們必須明白,這個世界上少了誰都一樣。一切都會成為歷史,更何況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