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也會治國?看《道德經》中老子的國家治安之道

2020-12-20 芷兮君

《道德經》在我們後世看來是一部哲學著作,是老子關於道的一些看法總結合併而成的一本書。其實要回到真實情況下的春秋社會,這不單單是一本哲學著作,也是老子關於如何做人,如何處理處理國家政事。老子其實和孔子一樣,都想把自己的治國主張推銷到各個諸侯國,讓他們都採取自己的方略。老子是一個全才,精通各種事物,自己對於國家治理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跟其他人不一樣。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老子對大國、效果如何定國安邦這個話題。

在開始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先普及一個春秋時期人們關於國家的看法。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人沒有世界這個觀念,認為中國是唯一的國家,只有中國是最大、最文明、生產力最高的國家,四海和一些偏遠地區都只是少數民族。

大國者下流

「下流」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一個比較難聽的貶義詞,但在那個時候這個詞確實人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用來端正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老子的意思是說,大國要擺好自己的位置,要謙卑一些,不要高高在上、耀武揚威的,更不要說去欺負其他小國。

大者宜為下

越是大國就應該越謙虛,就應該照顧小國的利益、弱者的利益,這樣小國才會更相信你和你交朋友。在生活當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越是弱小者就越容易有一種敏感、容易有一種警惕,這放在國家之上也通用。因為小國對大國始終有一種戒備心,像當時春秋舉行盟會,小國很不願意參加這種盟會,因為他們老是想著大國要佔自己便宜。因此老子就主張大國要多照顧小國的利益,因為你的實力強,國土面積大,佔來佔去也就那麼一點利益,不如擺下自己的位置,贏得小國的信任。

這句話是老子對於小國定國安邦的策略,意思就是說一個小國對待大國的時候不故意挑釁,自己不膨脹,也不想歪心思,這樣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進一步得到大國的友誼、幫助。當然,小國也不能太下,這就像今天一個團隊當中的某個人,沒有什麼本領,見人就鞠躬、作揖,這樣也是不行的。老子的目的是「 取」,「取」的目的在先,「下」在後達到目的,也就是我為了「取」而「下」。

這是老子部分對於大國、小國定國安邦的看法,有一定的理想主意存在,有一些空想的成分存在。大國不能太自大,我們反過來想,就從春秋戰國時期來舉例,有多少國家因為太強勢,為了追求霸主的地位而窮兵黷武把自己人民的力量全都用在了爭霸上,最終衰敗乃至滅亡。所以過於上,過於耀武揚威不是大國的取勝之道,也不是長久的治安之道。過於下也不可取,就像戰國時期的山東六國,爭相賄賂秦國,反而削弱自身導致國家滅亡。對於老子的大國、小國治安之論你有什麼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為何說不提倡「以智治國」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五章中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流傳了幾千年依然存在的道德經,人們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那麼多人為此趨之若鶩,必然有德道經的大道價值所在。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道德經》裡老子對國家的治理,提出一個最為重要的觀念——無為而治。「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 《道德經》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老子四道」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帝王之書」,主要是《道德經》中所蘊涵有「老子四道」。《道德經》的「老子四道」是「柔道、泰道、否道、兵道」,如果你熟讀《道德經》此書,會對老子的四道感性頓悟,聯繫自己的經歷,會有更深的切身體會。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事實上,中國最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先生,就運用了老子「守正用奇」的哲學,創造巨額財富。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關鍵看你自己怎麼用。1、守正用奇,創造財富。這種投資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帶來巨大的效益,讓他從眾多頂級投資人中脫穎而出,備受推崇。當然,這需要一些個人的悟性。很多人都懂「守正用奇」的道理,也能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不見得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2、福禍相倚,得失不驚。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主要是《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     老子《道德經》是一座無盡的寶藏,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
  • 詩歌翻譯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加關注【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七律與唯物論,《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綜合各種學說,窮其畢生精力和智慧,終撰成國學名著《道德經》,而老子七律正是出自這本書。《道德經》主要有三個版本,王弼本、河上公本以及帛書本,三個版本以王弼本影響最為久遠。相較於其他兩個版本,王弼本詳實全面,也就是說沒有殘缺遺漏,另外王弼本《道德經》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虛詞,行文變得簡潔,讀來郎朗上口,易於傳播和記憶,這是其成為後世將其視為通行本的主要原因。老子七律作為道家哲學的精髓,其七律思想和現代觀念中的「唯物論」以及「辯證法」相吻合。它早於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自然也不在話下。
  • 老子:無為治國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正因為道是無為的,所以萬物才得以自然地生長,也就是相信自然規律能推動自然界的正常發展。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民心。後人將「無為而治」看作是老子的「君人南面之術」,即為他心目中的聖人——理想中的最高統治者出謀劃策。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世人稱其為「老子」。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
  • 老子《道德經》解析、導讀和譯文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道德經》讀後的雜言碎語!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其實老子告訴我們的是,這個世界存在大量人類理性和智識不及的地方,要承認人類如果牛逼地拿著藍圖來建設社會,最終一定是傻逼般地折騰自己!此乃「道可道,非恆道」。人類的理解力總是脫離不了相對主義的框框,人類也就無法認識絕對真理。
  • 道德經之治國篇(一)
    我乃一介匹夫,但「位卑未敢忘憂國」,每天都關心國家大事,看國際形勢風雲變幻,觀各種勢力此消彼長;思考中央大政方略,體會基層民生多艱。雖然無經世治國的才能和機會,也總希望著我們多災多難的祖國富強,人民安康。近百年來,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但任何文明進步的出現,在有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有負面消極的影響。正如老子所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翻譯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