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在我們後世看來是一部哲學著作,是老子關於道的一些看法總結合併而成的一本書。其實要回到真實情況下的春秋社會,這不單單是一本哲學著作,也是老子關於如何做人,如何處理處理國家政事。老子其實和孔子一樣,都想把自己的治國主張推銷到各個諸侯國,讓他們都採取自己的方略。老子是一個全才,精通各種事物,自己對於國家治理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跟其他人不一樣。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老子對大國、效果如何定國安邦這個話題。
在開始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先普及一個春秋時期人們關於國家的看法。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人沒有世界這個觀念,認為中國是唯一的國家,只有中國是最大、最文明、生產力最高的國家,四海和一些偏遠地區都只是少數民族。
大國者下流
「下流」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一個比較難聽的貶義詞,但在那個時候這個詞確實人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用來端正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老子的意思是說,大國要擺好自己的位置,要謙卑一些,不要高高在上、耀武揚威的,更不要說去欺負其他小國。
大者宜為下
越是大國就應該越謙虛,就應該照顧小國的利益、弱者的利益,這樣小國才會更相信你和你交朋友。在生活當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越是弱小者就越容易有一種敏感、容易有一種警惕,這放在國家之上也通用。因為小國對大國始終有一種戒備心,像當時春秋舉行盟會,小國很不願意參加這種盟會,因為他們老是想著大國要佔自己便宜。因此老子就主張大國要多照顧小國的利益,因為你的實力強,國土面積大,佔來佔去也就那麼一點利益,不如擺下自己的位置,贏得小國的信任。
這句話是老子對於小國定國安邦的策略,意思就是說一個小國對待大國的時候不故意挑釁,自己不膨脹,也不想歪心思,這樣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進一步得到大國的友誼、幫助。當然,小國也不能太下,這就像今天一個團隊當中的某個人,沒有什麼本領,見人就鞠躬、作揖,這樣也是不行的。老子的目的是「 取」,「取」的目的在先,「下」在後達到目的,也就是我為了「取」而「下」。
這是老子部分對於大國、小國定國安邦的看法,有一定的理想主意存在,有一些空想的成分存在。大國不能太自大,我們反過來想,就從春秋戰國時期來舉例,有多少國家因為太強勢,為了追求霸主的地位而窮兵黷武把自己人民的力量全都用在了爭霸上,最終衰敗乃至滅亡。所以過於上,過於耀武揚威不是大國的取勝之道,也不是長久的治安之道。過於下也不可取,就像戰國時期的山東六國,爭相賄賂秦國,反而削弱自身導致國家滅亡。對於老子的大國、小國治安之論你有什麼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