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2020-12-23 易說蓮花

有人說,讀老莊哲學沒有用,賺不到錢。

事實上,中國最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先生,就運用了老子「守正用奇」的哲學,創造巨額財富。

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關鍵看你自己怎麼用。

1、守正用奇,創造財富。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投資人張磊,把「守正用奇」的哲學思想,運用到自己的投資決策上,取得很大的成功。

他這樣闡述自己的投資理念:「守正用奇。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你得正。奇,你要跟大家不一樣,別人去追風口,你不能跟風去追。」

正和奇,是一對矛盾,互相對立,互相轉化。

張磊抓住了「正」和「奇」的變化規律,當別的投資人一窩蜂追趕熱點和風口時,他不跟風,而是大手筆投給有長期價值的企業,像京東、藍月亮、蔚來汽車、愛奇藝等。(注意,當時京東連續虧損,張磊是第一批投資者,不少人嘲笑他「人傻錢多」)。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投資是正確的。

這種投資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帶來巨大的效益,讓他從眾多頂級投資人中脫穎而出,備受推崇。

當然,這需要一些個人的悟性。很多人都懂「守正用奇」的道理,也能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不見得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2、福禍相倚,得失不驚。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正和奇,是一對矛盾。

福和禍,也是一對矛盾。

《道德經》中,老子經常講這種矛盾關係的對立和轉化,這是道的運用,通過陰陽的互動,從而變化萬千。

福和禍的關係,互相依存,互相轉變。每個人都活在這條規律之中。

有個人被單位解僱,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這是禍;不久後,在朋友的指點下,他開始嘗試創業,一兩年後,收入是打工的幾倍,這是因禍得福。

有個女孩被男朋友分手,非常傷心難過。沉淪一段時間後,女孩重新振作起來,專心工作、積極賺錢,業餘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在一次活動上,她認識一位非常投緣的小夥。後來,兩人修成正果,結婚了。

她自己親口說:「幸虧前男友提出分手,否則我就不會遇到現在的老公。他比前任,不知道好多少倍。」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事。是福,是禍,其實都說不準,我們可以用老子的哲學思想,去辯證地看待它。

當你遇到挫折、不順、傷心、難過時,你要想一想,眼下的「禍」裡已經潛伏著「福」,你要用積極的心態,認真的行動,走出陰霾,朝著你想要的目標努力,這個「福」就會慢慢呈現出來。

反之,也成立。如果你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珍惜,不認真,也許不久之後 ,「禍」就會以偶然的方式,必然地出現。

3、老子的道,是萬變的,不必執著一種。

很多人讀《道德經》,陷入一種執著。他們認為,老子只講清靜無為,悟道的人,就不應該要功名,也不應該追求財富。

這些都是一種偏見。

所謂道,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修行,有修行之道;世俗,有入世之道;創業,有行業之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門道。

當然,萬變不離其宗。如果你真正領悟了老子的道,不管用來做什麼事,都可以順勢而為,應道而變,悟已。

相關焦點

  • 老子教人清靜無為,為何從古至今不同的人群,理解的道各不相同?
    老子是當時社會鬥爭中的失意者、受損害者,他的哲學是受損害者的哲學。所以那些不得志的人們,那些在社會生活中受了損害的人們,才常常用老子的哲學撫慰自己那備受創傷的心靈。他們告誡自己,要忍辱,不要爭競;要知足,不要追求。他們相信知足常樂,以換取一個苟且的平靜。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流傳了幾千年依然存在的道德經,人們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那麼多人為此趨之若鶩,必然有德道經的大道價值所在。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
  • 《道德經》主張寡慾,和追求成功相互矛盾嗎?
    當稻盛和夫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說,中國企業在管理術層面,應該向美國企業家學習,在道的層面,應該向日本企業家學習。而真正的管理之道,應該從中國傳統哲學中去尋找。中國古代聖賢老子,作為中國道家學派創始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 《道德經》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老子四道」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帝王之書」,主要是《道德經》中所蘊涵有「老子四道」。《道德經》的「老子四道」是「柔道、泰道、否道、兵道」,如果你熟讀《道德經》此書,會對老子的四道感性頓悟,聯繫自己的經歷,會有更深的切身體會。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
  •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有什麼意義?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並不是因為它產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失去了價值。老子《道德經》深刻的心靈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總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時至今日,老子《道德經》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共同的精神遺產。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這裡重點學習老子《道德經》對我們個人自身修養的提高。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呢?
    現代語言中所說的「道」,指的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做人的一種品德;而《道德經》中的「道德」指的是《道經》和《德經》,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道德經》難以理解,但是,一旦讀懂了「道」和「德」,也就讀懂了一半的《道德經》。什麼是道呢?
  • 道德經心得
    治國者,從這個經典當中得到治國之道。企業經營者從中得到經營之道。大眾從中得到人生智慧之道。這部經典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太大了。這,就是偉大的《道德經》。這部經典,產生於人類第一次軸心文明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候,整個世界都是「群星璀璨」。在這個時代裡面,印度有釋迦牟尼,西方有蘇格拉底。中國有孔子、老子。
  • 《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泛指哪些方面的內容?
    元趙孟小楷《道德經》〈局部〉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本土文化一直是由儒教與道教來充實支撐的,這兩個教派主要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儒教崇尚仁、義、禮、智、信,道教在儒教的基礎之上又延伸了新的哲學思想與內涵。金粉小楷長卷《道德經》〈局部〉先秦時期的屈原還發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感言。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
    西山萬壽宮官方公眾號《學道參悟》板塊長期徵集全國各地道教弟子與信眾居士的學道、修道感悟。優秀文章可刊登在《南昌道教》內部出版物上。
  • 孔子與老子「論道」,一是以「禮」入道,二是以「自然」入道
    孔子和老子同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他們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後世流傳的兩部經典,一本是《論語》另一本是《道德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非常大的幫助。老子又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尋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道:「從陰陽二氣的變化中尋求的,可如今十二年過去了,還是沒有徹底明白。」老子看了看孔子,稍作停頓了下說道:「你探尋了十二年還是沒有領悟天道,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是可以隨便得的,那人人都可得,那就不用創造道的概念了。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道德經解析」,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既然是概念,那麼就是通過文字來定義命名,然後通過文字來描述,這樣,老子所提出的「道」才能被世人理解認知、然後接受。但是,文字是人制定的,語言是人表達的,文字是固定的,而道是變化的,語言是大腦思維意識的產物,思維意識是主觀認知,而道是客觀存在,這兩者之間,肯定存在差異,不能等同,所以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同樣,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但他所表達的「道」卻沒有明確的定義,說「道」很深奧,很玄。所以,對「道」的釋義就有多種可能,有人認為是事物的根本,是規律,是法則,是自然,如道法自然;也有人說,道是道德、天命、天道、人性。這些解釋都有其合理性。個人認為,不妨先解釋「道」的本義,再引申,這樣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道」。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老子《道德經》解析、導讀和譯文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