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作者||yesuo
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
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
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道乃開天地萬物,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它【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章)】,老子要向大家描述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故在第一章即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又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無中生有?
關於無和有的關係,老子在第十一章有詳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
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老子反對亂作為、瞎折騰,要求人們遵循客觀自然規律,故在第二十五章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老子對統治者進言曰【治大國若烹小鮮。(60章)】,在老子眼中統治者的好壞依次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7章)】,要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章)】。歷來盛世用道無為而治,用得較好的有西漢文景之治、北宋真宗仁宗治世、當代胡溫之治。
老子為大家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畫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0章)】,顯然這種理想的大同社會要實現之除了對統治者有期待之外,對普通民眾也有很高的要求。
老子云【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具體來說要【見(xian)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19章)】,此處的絕學是少智巧的意思。
老子告誡人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停止);揣(zhui錘擊)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罪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dai危險),可以長久。(44章)】,又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58章)】,勸誡人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81章)】。
老子遠在幾千年前就已悟到天下真正懂得道的人不多,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41章)】,又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77章)】,看當今世界不就是這樣嗎,人們不遺餘力地往金字塔頂端攀爬,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裡。
老子自嘲曰【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精明靈巧有本領),而我獨頑鄙。(20章)】。
天道廢,人道興,顯然,這是整個頂層設計出了問題,老子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8章)】,又雲【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38章)】,對孔子的仁義禮進行了批評。
老子是個極善觀察、勤於思索的先哲,他【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16章)】,與其他宗教普度眾生、神靈僻佑不同,老子很清醒地發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章)】,也就是說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這個世上沒有救世主。
老子發現【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近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過失)。(8章)】,他教導人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28章)】,又雲【魚不可脫於淵,邦(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6章)】,因此,老子的無為不爭絕不是怕事,而是他早已看清一山更比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讓大家要根據各自的優勢忍辱負重,不要強出頭。關於這點,一代宗師太極張三丰可謂悟得真經。
老子的整篇《道德經》雖區區五千言可謂字字璣珠,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如著名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6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自逞己見)者不明;自是(自以為是)者不彰;自伐(自我誇耀)者無功;自矜(自高自大)者不長。(24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借鑑)。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27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33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
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老子《道德經》帛書,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楚墓出土了竹簡老子《道德經》抄本,因兩種出土文物與通行本有點出入,主要是原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帛書本有些【靜】字實為【情】字,圍繞於此有人提出是否後人故意曲解老子思想的陰謀論,以及道家與儒家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等等,顯然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過於糾結了。
附:老子《道德經》經典原文摘錄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二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近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停止);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一章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見(xian)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鄙。
第二十二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七章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第三十六章
魚不可脫於淵,邦(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第四十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四十四章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