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2020-12-19 yesuo聊歷史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作者||yesuo

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

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

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道乃開天地萬物,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它【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章)】,老子要向大家描述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故在第一章即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又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無中生有?

關於無和有的關係,老子在第十一章有詳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

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老子反對亂作為、瞎折騰,要求人們遵循客觀自然規律,故在第二十五章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老子對統治者進言曰【治大國若烹小鮮。(60章)】,在老子眼中統治者的好壞依次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7章)】,要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章)】。歷來盛世用道無為而治,用得較好的有西漢文景之治、北宋真宗仁宗治世、當代胡溫之治。

老子為大家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畫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0章)】,顯然這種理想的大同社會要實現之除了對統治者有期待之外,對普通民眾也有很高的要求。

老子云【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具體來說要【見(xian)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19章)】,此處的絕學是少智巧的意思。

老子告誡人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停止);揣(zhui錘擊)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罪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dai危險),可以長久。(44章)】,又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58章)】,勸誡人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81章)】。

老子遠在幾千年前就已悟到天下真正懂得道的人不多,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41章)】,又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77章)】,看當今世界不就是這樣嗎,人們不遺餘力地往金字塔頂端攀爬,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裡。

老子自嘲曰【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精明靈巧有本領),而我獨頑鄙。(20章)】。

天道廢,人道興,顯然,這是整個頂層設計出了問題,老子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8章)】,又雲【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38章)】,對孔子的仁義禮進行了批評。

老子是個極善觀察、勤於思索的先哲,他【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16章)】,與其他宗教普度眾生、神靈僻佑不同,老子很清醒地發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章)】,也就是說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這個世上沒有救世主。

老子發現【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近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過失)。(8章)】,他教導人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28章)】,又雲【魚不可脫於淵,邦(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6章)】,因此,老子的無為不爭絕不是怕事,而是他早已看清一山更比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讓大家要根據各自的優勢忍辱負重,不要強出頭。關於這點,一代宗師太極張三丰可謂悟得真經。

老子的整篇《道德經》雖區區五千言可謂字字璣珠,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如著名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6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自逞己見)者不明;自是(自以為是)者不彰;自伐(自我誇耀)者無功;自矜(自高自大)者不長。(24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借鑑)。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27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33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

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老子《道德經》帛書,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楚墓出土了竹簡老子《道德經》抄本,因兩種出土文物與通行本有點出入,主要是原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帛書本有些【靜】字實為【情】字,圍繞於此有人提出是否後人故意曲解老子思想的陰謀論,以及道家與儒家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等等,顯然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過於糾結了。

附:老子《道德經》經典原文摘錄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二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近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停止);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一章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見(xian)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鄙。

第二十二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七章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第三十六章

魚不可脫於淵,邦(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第四十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四十四章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相關焦點

  •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動畫領讀版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我們讀經典是用聖賢思想升華自己的,而不是用聖人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故此筆者在討論讀法的時候,是以儘可能的貼近老子本義為學習目的,同時兼顧分別,那些是老子本人思想?哪些是韓非子、莊子改造後的思想?那些是王弼、河上公的主義?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
  • 《道德經》最經典的5句話,大道至簡,領悟透了受益一生
    作為中國人,沒看過《道德經》是我們的損失,國外人都已經將《道德經》捧上了天,一大批外國普通網友被《道德經》中 " 上善若水 "、" 無為而治 " 等大道至簡的言語深深吸引,甚至經常在網上就此展開熱烈討論。根據統計數據則顯示,《道德經》的世界發行量已經超越《聖經》。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人們常說「蒼天有眼」、「皇天不負有心人」,說得好像老天是有仁愛之心一樣。其中,這些都是人類的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特別是儒家學者強加給老天的,用來駕馭普通老百姓的。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道德經81章,81句箴言,開悟你的智慧大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收藏!《道德經》動畫完整版,簡潔生動,值得收藏!
  • 老子《道德經》裡最經典的10句話,大道至簡,一目了然!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為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1、治人事天,莫若嗇。選自《老子·第五十九章》。事:侍奉,奉行。嗇:原意是指收穫穀物,泛指農事;後引申為愛惜、節儉之意。【譯文】治理人事本行天道,沒有比節儉好的了。2、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選自《老子·第九章》。功:功名利祿。遂:成就。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 「大道至簡,上善若書」,《道德經》15句精髓,值得一生收藏品讀
    道德經:人生以不爭為本,「無事」才為福。《道德經》被奉為哲學鼻祖,在成書之時適逢春秋亂世,其書也是站在戰爭的角度闡述的智慧,而人生如戰場,所有的智慧本源則是相通的,在《道德經》中更是藏著人生處世的精髓。比如有這樣一句: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 老子七律與唯物論,《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綜合各種學說,窮其畢生精力和智慧,終撰成國學名著《道德經》,而老子七律正是出自這本書。《道德經》主要有三個版本,王弼本、河上公本以及帛書本,三個版本以王弼本影響最為久遠。相較於其他兩個版本,王弼本詳實全面,也就是說沒有殘缺遺漏,另外王弼本《道德經》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虛詞,行文變得簡潔,讀來郎朗上口,易於傳播和記憶,這是其成為後世將其視為通行本的主要原因。老子七律作為道家哲學的精髓,其七律思想和現代觀念中的「唯物論」以及「辯證法」相吻合。它早於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自然也不在話下。
  •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字數不到如今的一半:道德經作者或非老子一人
    迄今為止,道德經一共有三個版本,即傳世版道德經,帛書版道德經,楚簡版道德經。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老子》(《道德經》)帛書,分甲本與乙本,內容更為古樸,由於帛書是在馬王堆三號墓中出土,而三號墓主利蒼之子利豨死於公元前168年,屬於西漢初年,與老子相隔300餘年,因此人們相信帛書版道德經最接近老子道德經原版,道德經謎團基本被解開。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由於作者薄弱的中文知識,改譯本與原文偏差較大,但是在《道德經》德譯第一階段,這部譯作卻獲得較大的認同並影響了許多後繼譯者,在1900年至1944年期間共在不同出版社發行了6次。  在肇始階段雖然許多譯本質量不盡如人意,但該時期也出現了最經典的《道德經》徳譯本:1911年出版的由衛禮賢翻譯的名為《老子·道德經·老子的「道」與「德」之書》。
  • 最高的帝王學,便是老子的《道德經》
    道家學說的學脈傳承、學派關係比較複雜,但有一點是我們公認的,那就是,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和首席代表,《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核心經典和巔峰之作。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讀經答疑:用一份靜心讀聖賢經典
    最近,留意到網絡上有朋友們的三份留言,其內容如下:1﹒主題: 《老子》的最好現代版講習是哪部   楊先生[男]尊敬的老師:我兒子最近在讀經《老子-道德經》,我也跟著一起學習,我想更進一步學習老子的義理,但不知道哪位大德的講座比較好,古大德憨山大師有註解,但恐文言文太深,不知現代或者近代有哪位法師或大德居士有好的註解或講記留下可以參考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讀《易經》、《道德經》、《論語》要讀原著
    《易經》、《道德經》、《論語(包括大學與中庸)》為一個體系。 道德經,就是老子這本書,是陰易經,從事物的反面解釋易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