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全文朗誦+釋義+曾仕強完整解讀)
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
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
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道德經81章,81句箴言,開悟你的智慧大道!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收藏!
《道德經》動畫完整版,簡潔生動,值得收藏!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影響中國2500年
徐濤朗誦《智哉!老子》
東周末年,周室衰微,天下大亂。公元前570年,李耳在戰亂動蕩中出生,自幼父母雙亡成為孤兒,跟隨爺爺長大。李耳自幼靜思好學,一生先後拜商容、本元、紫真為師,學習周禮,感悟道德學說。公元前534年,李耳失去了爺爺、妻子婷陽,兒子李宗為了躲避追殺與老子失散三十多年,在巨大的打擊下一夜白髮。
與此同時,他也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決定將自己感悟的大道思想廣傳於世。童心、馬童拜李耳為師,追隨左右。從此。李耳開始了一生的大道傳播之路。世人稱其為「老子」。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自漢、唐開始隆重紀念的一位李姓先祖。所著五千言《道德經》思想博大精深、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闡道論德,常人甚難悟解。然其內容又至簡至易、樸實易行,其含概,從無至有、從絕對至相對,明晰萬事萬物先天性動後的各種生存發展狀態。
內容樸實無華,治國、修身、養生、自然、軍事、哲學、社會……其大無不包,細無不入。是全人類的無上之祖經,蘊育發展了我中華文明,且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內含至尊至貴、至深至奧、至簡至易的無上妙道,實為中華乃至世界人民的無上瑰寶。
中華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聖人:老子與孔子的經典對話
電視劇《老子傳奇》:老子與孔子的經典對話
「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老子傳奇》主題曲:道在何方(細細品味歌詞)
你問我道在何方,大道蘊含在自然之中。笑看磨難,放下兒女情長,只為了文明與道德之光。天地有正氣,道德廣傳揚。順應自然萬民和諧,有了道德國家富強。………道在何方,道在身旁,就在我們追尋的路上。
2500年後的今天,這是炎黃子孫,身為老子的弟子,對恩師,對老祖宗深情的懷念、傳唱、歌頌、尋找。
老子對於我們而言,再也不是深奧難懂的《道德經》,此刻,我們聽到的是一位有色彩、有溫度的聖賢老子,絲絲句句扣人心弦,讓人沉醉其中,一曲之後仍然久久不願醒來。
只要你願意,一定可以聽得到歌聲以外更深遠的意義和力量。
老子所處的時代正值東周末年,天下大亂,國國相爭,道德禮儀盡喪。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少年李耳(老子)自幼父母雙亡,跟隨爺爺長大。他看到社會的動蕩、百姓的疾苦,勵志要尋找出一條救國救民之路。他先後拜商容、本元、紫真為師學習周禮、感悟大道學說。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感悟出了道德學說的真諦,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千古不朽之作《道德經》,其思想影響人類歷史達2500年之久。
劇中罪惡的巫師祝衍多次用險惡的手段加害李耳(老子)。而李耳卻以寬容大善之心救下了違反族規即將被處死的祝衍。祝衍在李耳大善之行的感化下,從此改惡向善。最終為救李耳之子李宗被其弟子子青殺害。在矛盾激烈的劇情背後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老子《道德經》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也就是講:善人我們要用善待之,不善之人要以寬容之心度化其向善,最終成為善者。
劇中周王室內王子姬朝、王子姬猛為爭奪王位,爾虞我詐、結黨營私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殘酷的宮廷爭鬥,最終演化成為戰爭,史稱王子朝之亂。姬朝親手將哥哥姬猛殺死。而後王子姬朝被司馬單旗所敗,逃到楚國後被單旗派刺客所殺。兩個王子在爭奪中都死於非命。而另一王子姬匄在老子道德思想的教化下,一心為公,心繫天下百姓,從不參與王位之爭。最終繼承大統,成為周天子史稱周敬王。
老子道德思想告知世人: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人生處世哲理。
史書記載老子、孔子兩位歷史上的最偉大的聖人一位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位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曾三次會面。兩位聖人在當時百家爭鳴的時代進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他們的思想既有不同之處又有共同點。劇中兩位聖人的最後一次會面是在沛地。孔子對老子講:丘一生推廣仁義,卻事事不順,難道我丘錯了嗎?丘欲周遊列國以推廣仁義。老子說:以悠然逍遙之心生活在簡樸的田園之間,自然而然,逍遙無為,非士非官。
孔子講:丘認為,人生在世,應該為官,有了官職就有了權力,有了權力才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否則,作為庶民,又該如何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老子對孔子講:孔丘先生之言不無道理,但應適時而行,當今天下人心墮落,各國諸侯紛爭四起,又有哪國君王願意聽先生的仁義之學呢?先生的仁義之學之所以難以推廣,都是因為時機未到啊。
孔子講:時機未到?若時機到時,丘豈不早已歸天矣。
老子手指滾滾的河水說到:人類歷史長河滾滾向前,你我只是處在長河中的點滴一粟,即使再活一百年,兩百年,對於將來人類千萬年的發展,都是短暫的,先生應做到「死而不亡者壽」才對啊。
孔子疑惑的問:先生,何為「死而不亡者壽」呢?
老子講:形死而神生,身雖已亡,但精神是永存的。如此,先生的學說才可以流芳百世。
老子為尋求一條救度百姓之路,一生歷盡磨難。爺爺的離世、妻子的殉身、親人的背叛、兒子的丟失致使他一夜鬚髮皆白。在大災大難面前聖人老子面對磨難,淡然處之。堅定不移地繼續著他的傳道治世之路。
周天子封老子為守藏室之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檔案館館長。老子入朝時向周天子闡釋了大道治世思想成為千古佳話。
部分劇情臺詞:周天子:寡人久聞先生乃大賢之人,今日召見以求先生為寡人出一些治國之策,願聽先生高論。
老 子:陛下過譽了,李耳本一布衣平民,哪有什麼高論哪。
周天子:寡人還聽說先生有獨特的治世之道,寡人想知道,先生如此智廣,不知先生修習的是何學問哪?
老 子:李耳一生所求之學為道德二字。
周天子:道德?何為道德?
老 子:道者,天地之祖,萬物之宗也。其形也虛,其象也無,其性也自然。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物因之而成,不以人之好惡而改也。它是天地萬物一切變化中永恆不變的。德者,道之用也,二者一也。
周天子:如何才能做到二者為一呢?
老 子:人合於道則德,物合於道則序,反之,則為悖為逆。人德物序則天下正,人悖物逆則天下亂。和諧是道德學說的基本法則之一。
周天子:和諧?此話怎講?
老 子:自然和諧:星辰順序,天清地寧,風調雨順,萬物繁榮。人類和諧:天下太平,社會穩固,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國政和諧:上下同心,百官盡職,百工盡技,百業興隆,百姓樂業。家庭和諧:六親和睦,夫婦和順,家道昌盛,樂享天倫。人身和諧:陰陽平衡,百脈暢通,身康體健,心曠神怡,頤養天年。
周天子:今周室不振,天下紛亂,先生怎麼看?
老 子:陛下,天下之禍莫甚於私慾,天下之亂莫大於相爭。衣食起居,人之性也,然過之則為欲也。庶民爭利,大夫爭權,諸侯爭地,皆私慾所致,天下焉能不亂?若上至公侯,下至庶民,少私寡慾,和諧和睦相處,天下安能亂矣?
老子主張:兵者不詳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劇中老子在辭官回鄉途中遇到失散三十年的兒子李宗。此時李宗已是衛國的大將軍。正與曹國打仗,殺死曹國士兵無數。李宗為其勝利在帳內擺慶功宴。老子教化李宗:兵者殺人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可以勝為快,戰爭一起,屍橫遍野,民不聊生,應以悲泣之心處之,勝利之後,當回心反思,芸芸眾生,死傷無數,豈有奏凱回朝,歌功頌德之理,當以喪葬之禮對之,決不可再敢有殺伐之心啊。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兄弟姐妹,一旦戰死疆場,與親人陰陽相隔,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豈能不肝腸寸斷?今天,你殺了他們,明天他們又殺了你們,多少人要失去親生骨肉?宗兒啊,人生於天地之間,生老病死本應因順自然,不可以倒行逆施,戰爭無端奪取他人聲明,悖逆大道,而你們,怎可以慶賀殺人之後的勝利呢?
劇中老子與童心自幼青梅竹馬,漸漸地產生愛慕之意。由於封建族制約束兩人最終未能走到一起,各奔東西,之後二人放下兒女情長。童心拜老子為師,一生跟隨老子弘道、悟道歷經坎坷磨難,最終為老子擋箭而亡,體現出人世間的真正大愛。
面對宮廷內大臣的拉攏誘惑,老子心定如一,清廉為民,心繫百姓。他以正心、正念、正知、正行教化著那些利慾薰心、貪慾無度的王工大臣們。
老子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矣」。
劇中宮廷爭鬥,兩王子兵戎相見,京都洛邑硝煙瀰漫,屍橫遍野。朝內大臣躲在府中,無人問事。老子為保護守藏室的典籍,深夜走出府們去守藏室查看書簡。途中遇到王子姬朝的兵馬,險遭王子朝殺害。王子朝兵敗逃離京都洛邑時欲將守藏室典籍搶走獻給楚國。為保護典籍老子的弟子馬童與王子朝廝殺,最終戰死。在複雜激烈的劇情背後體現了聖人老子對本職工作的責任與擔當。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