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答疑:用一份靜心讀聖賢經典

2020-12-17 弘佑康養

最近,留意到網絡上有朋友們的三份留言,其內容如下:

1﹒主題: 《老子》的最好現代版講習是哪部   楊先生[男]尊敬的老師:我兒子最近在讀經《老子-道德經》,我也跟著一起學習,我想更進一步學習老子的義理,但不知道哪位大德的講座比較好,古大德憨山大師有註解,但恐文言文太深,不知現代或者近代有哪位法師或大德居士有好的註解或講記留下可以參考。

2﹒主題: 三字經的最好註解是哪部   楊先生[男]  尊敬的老師:我是前面那位請教老子註解的學生,再請教老師三字經的註解哪部可以推薦給我,謝謝

3﹒主題: 還有老子中一句斷句問題要請教老師   楊先生[男]  尊敬的老師:老子第一章有這樣一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兩種斷句。(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請問老師哪種斷句是正確的。

看到這位網友的三份留言,我們深深為這個家庭能全家共同學習古聖先賢的經典而高興。因為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已經缺失近百年,如今能重新恢復,猶如春天處處盛開的迎春花,令人欣喜,感到充滿了陽光的希望。

那麼,當我們面對古聖先賢的經典,究竟該如何閱讀呢?

首先,我們會困於文言文的不理解,畢竟我們從小接觸的是白話文。

不過,不要著急。既然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每個家族的祖先都曾經代代學習過聖賢典籍,而我們的血管裡流的是祖先一脈相承的血液,靈魂蒙受先祖的護佑,身心與他們融為一體。甚至可以說,曾經在我們的過去生中,早已閱讀過這些聖賢經典無數遍了。所以,相信我們有天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不信,您試試看,直接讀原文,讀來讀去,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很多句子都能基本讀懂。然後再讀來讀去,並不由自主地反覆經過大腦的思考和沉澱,我們會發現自己能讀懂的地方越來越多。

突然,有一句話跳入腦海:「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那麼,對於經典呢?原來,「經讀千遍,其義自現。」

這樣就進入我們討論的第二個話題:怎樣深入經典,融會貫通?

提起經典,我們現代人感到仿佛隔了好幾個世紀,仿佛那是電影裡古人的東西,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距太遙遠了。

其實,不然。

古人云:「大道至簡。」

就拿《老子·道德經》來說吧,我們來看開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裡之所以不加標點,是因為我們如果看到標點後,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但是不加標點,我們可以在心中自己排列組合,自己覺得哪樣有道理,就那樣斷句好了。

因為,聖賢的經典,本身就具備無量義。既然有無量的涵義,我們自可進行無量的思考和分析。

而且,我們初學者有個非常良好的條件,就是我們不是學究,不是拿這些經典做論文的,不會限於理論的條條框框,而是可以直接將其融入現實生活中來理解。

譬如,「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們把道理解為道路,我們出門每天都要走各種道路,或經過許多道路。這些道路我們通過自己的感知,覺得某一條是從家門到單位的,某一條是我到商場的,某一條是到旅遊景區的,某一條是回老家的……而對於別人來講,我從家門到單位的,也許是他到某商場經過的一段而已,或者不是完全的一段,而是部分,甚至什麼關係也沒有,但是某一天他無意之中會經過,雖然經過但是心中一點印象也沒有,雖然沒有但是這條道卻實際存在,並且對於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條道,幾乎每天都要走好幾趟。諸如此類推展,眼前的道路,也許可以說出它是哪一條道路,但是它並不就此是固定的永遠不變的唯一只有某項功能的道路。它甚至在某一特定時刻,變成擺了一些花壇的某個重大節慶的一個廣場通道,或者下雪之後小朋友堆雪人的臨時遊樂場,或者小麻雀掠過的某個空間下層。這都在於個人的理解。

而「名可名非常名」。我們直接來說名字吧,每個人出生可能都被父母稱為「寶寶」「寶貝」「乖乖」之類,然後有小名,家人常稱呼的。而戶口本上會有一個大名,一般不改的話可能用一生。但是有很多人,因為覺得名字不好,等長大後,因為各種原因又改了。而上中學學英文時,老師會給班上每個同學取一個英文名字。然後或者根據此人的特點,同學或同仁,又會帶點開玩笑善意地給我們取一個臨時性的外號,這個外號屬於小範圍內供大家取笑或回憶紀念的。而我們在單位上可能會被稱為某「董」「總」「經理」「局」「科」「隊」……這是根據職位的尊稱。而根據職務可能會被稱為某「編輯」「師傅」「工」「管」……等等。而植物名就說西紅柿吧,有的地方稱番茄。而花生,在臺灣被稱為「土豆」,意思是土裡的豆子。而土豆,臺灣被稱為「地瓜」。而酒釀,有的地方稱為「醪糟」,有的地方稱為「米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好的,當我們直接用實際的生活來理解這兩句經典時,我們會感到非常震驚,有恍然大悟,豁然貫通,醍醐灌頂的感覺。啊,原來學習經典是如此簡單,如此快樂,如此有意義呀!

是的,經典有無量義。當我們的人生遭逢到什麼際遇,只要拿起經典,字字句句都是我們的生活。然後我們深入去反覆閱讀,揣摩,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就能受益無窮。

第三,我們來說說有關經典註解版本的問題。

既然是經典的註解,那一定是融入了閱讀者畢生所學的精髓,融入了他整個人生的心血。有了註解的幫助,我們猶如俯拾即是他人的智慧。所以我們要深深感恩為經典做注釋的人。

然後我們還要深入一點地說,既然是個人的註解,那麼每個人在每個時代,以及他從出生到注釋完畢的具體情形,都會有一定的範疇和局限。而智慧的大海是海納百川的,故而,當我們參考注釋的時候,一定要儘可能多地找到各種版本的注釋,以免因先入為主而致思維受限。

經典是我們人生的指導,能很好地閱讀經典,是一種非常大的福分。

有位智慧的長者,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熱愛讀好書,一生閱讀無數聖賢典籍。當我們向這位長者請教如何閱讀經典時,長者傾囊相授,把自己的讀經心得告訴我們,令我們深受其益。

長者說,他一般先把經文熟讀,深入了解,才再看批註。然後再把世間的事對上,看是否合情合理。因為經典有無量義,斷句不同,解釋便不一樣。譬如「道可道」「名可名」,用來世間做比照。名字代表一個人,出生後父母取了,但一段時間後,覺得不妥,又改了。長大之後,又覺得心裡有礙,於是又改了,晚年,自覺有了較深的人生體悟,於是又自己改了。像弘一大師一生就有很多個筆名。所以,名可改。而道亦可變。如,從九華山到北京,從五臺山到北京,從普陀山到北京,從峨眉山到北京,從佛光山到北京,全都可以到北京。宇宙萬物的通達之道,那可就更多了,還能衍出許多的道理。所以我們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用爭哪個對哪個錯,全部都對,就看各取所需各取所得。

所以對經文的理解,可以先透過自己對它的理解,去對號在生活當中,看能否對上號。能對上號,它就是可行可變的。雖未深入去找理論,但每句話,都能在生活當中拿來運用。經文凡能拿來用的,皆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長者說,他學習經典深入之後,感到特別歡喜。而且非常佩服古聖先賢的智慧。並深感人的智慧何其有限,不能執著己見,隨時要能放,能解,能轉,能化,能屈,能伸……屈者,軟蟲;伸者,更多,人常因不能伸屈自如而痛苦多多。常觀萬物,便能常體會人之無常。

當長者教導《論語》「學而時習之」時,突然發現,人生的學習實在太寬廣了,不僅在學識上,任何環境無不在學習當中。所以善學不善學就註定了人生的命會不會寬廣。

至於選哪些參考書,長者通常會在書店裡面駐足很久。自己的喜歡的一句經文,把多種版本的拿來一起比較。看哪個合理,哪個解得通暢明白。就發現未必是每本書都能把每句講得通透,同樣誤解,誤說也非常嚴重,故學會了自己全盤吸收並融會貫通。所以長者的經驗是,自己看自己讀,可能要好些。

長者常把自己感覺好的書會一口氣買回去研討,因為用心,天天去書局報到,所以很會選書買書。每天中午有一個半小時都泡書店裡,天天看天天讀,把一本書都差不多看完,再看其它版本,有值得買下就買來做參考,有空再寫心得。所以,經典的版本,長者自己做至少有三種以上的批註。工具書不下七八種,因為各有特色。因長者工作單位靠書店街,所以人家天天逛街,長者則是天天去看書。尤其佛經都是古文,因此也歷練到對於版本相對都較敏感。

長者諄諄教誨我們,讀經典開始真的非常忌諱先去讀批註,因為先入為主,誤解反而多。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長者將其簡單化,其實在生活當中,就是如此變來變去,故不必多去爭。從簡而到達深,只要你能拿來用就好,看自己用的程度。這句話常拿起來用,就不會爭。至少爭一下,就放了。當然該爭也須當仁不讓。

所以,學以致用非常重要。讀經典,要能與生活相結合,把經典變成自己的生活智慧。經典既然好,孩子讀,當然大人更須先讀通讀透。但不必用深入的理論去探索。而是更直接的應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把聖賢的智慧直接拿來用,豈不快哉。

願我們都能用一份靜心讀經典,體悟人生的智慧,通達宇宙萬物之理,做個幸福快樂的明白人。

相關焦點

  • 啟發心靈直面經典 用讀經開啟中國夢
    「接近乃至於了解《論語》,用誦讀的方法可謂事半功倍。我的恩師、臺灣臺中教育大學王財貴教授在致力於推動兒童讀經教育之餘,發現成人也能從誦讀經典中獲得重大益處,遂發起「全民讀經,《論語》一百」的倡議。希望每一個有理想的人,都能夠從聖賢的智慧海洋中汲取活力,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希望每一個有志氣的人,都能夠從聖賢的智慧光明中引發生機,走出堅實的每一步,不懼怕,不彷徨;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能夠發揮他的創造力,肩負起對這個時代應有的擔當」。田桂良說:「我們願用人性開導人性,用光明啟發光明,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心靈的激蕩中體悟成長的喜悅,生命的光輝明朗。」
  • 田桂良:用聖賢教育 「經」 動海南
    第1頁:田桂良:用聖賢教育 「經」 動海南 6月11日,海南省圖書館,「教育的智慧——讀經」全國巡迴公益演講在輕鬆優雅愉悅的經典樂曲來開序幕。身著漢服的讀經少年兒童在舞臺上或揮毫潑墨,或背誦經典,或跳起手語舞蹈。那份端莊神態、童真與可愛,不時博得臺下學生家長和嘉賓的陣陣掌聲。在隨後的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臺灣臺中教育大學教授王財貴老師,將自己幾十年研究的讀經教育理論結合中華古今教育的智慧娓娓道來。
  • 讀經少年聖賢夢碎:背了十年書 識字卻成了問題
    原標題: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識字卻成了問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 抄萬卷經書修身養性,讀萬千文章知何為聖賢
    讀寫經典與經文,絕對是良方,靜能生慧。從古代帝王雍正、康熙,到如今的文化人士、名人,許多人都依舊讀寫經典,抄經靜心:▲日常抄經靜心的王菲在喧鬧、快節奏的當下,想找清淨,就抄寫佛經,虔心臨摹,在聞佛經中收攝身心,掃除內心浮躁,淨心練就定力。
  • 讀經是「萬靈丹」嗎?
    ,而是理解力根本不夠);   因為讀經,重在記憶,可以笨鳥先飛,以勤補拙,永遠有迎頭趕上的希望;一般學校教育以理解為中心,而理解力發展緩慢,一步趕不上則步步趕不上;   因為讀經,是用聖賢的道德啟發孩子的道德,孩子天天讀經就是在時時喚醒他的善良本性,讀經的孩子最受教,老師只要適當引導,就可以激發他的道德感,去追求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性情;
  • 什麼是讀經教育
    > 」國學經典 | 兒童讀經| 教育理念| 家長園地1、什麼是讀經教育?但是讀經可以培養孩子靜心讀書的習慣,還能從經典中獲取智慧,習慣一旦養成!智慧奠定!終生受益!  孩子兒童時代喜歡的,長大同樣喜歡,很多的興趣不是表揚出來的。西方教育孩子,喜歡賞識教育,賞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放棄」,孩子累了,不練琴了,那好吧,隨你吧,孩子。其實當時如果堅持了,練習,一年半年,其實練琴就會成為孩子的終身興趣。所以有些興趣也是適當地引導出來的。
  • 讀經有什麼好處?應該怎樣去讀經?
    也因此想到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人雖然喜歡經典,但卻不會讀誦經典,心浮氣躁,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讀經心得,以供大家參考。一,讀經有什麼好處?最近幾年掀起一股讀經熱,忽然發現周圍很多人都開始讀誦經典了,網上解釋經典的文章也很多,尤其關於《心經》、《金剛經》、《道德經》等等的文章非常火熱,看的人很多。這確實是好現象,說明大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了,開始認可傳統文化了。那什麼才可以稱為「經」呢?
  • 現代讀經班,史上最荒唐
    1994年12月,剛開始倡導讀經的王財貴辦了一份《讀經通訊》,用於交流心得。在發刊辭中,他以復興民族文化為己任,觀點則比較溫和,提出:讀經雖以國學經典為主,「先求熟讀,慢慢自懂」,但不排斥閱讀其他書籍,不排斥白話文,鼓勵記憶但不排斥理解。
  • 王財貴:讀經就是為了喚醒我們自己的智慧
    我現在提倡「讀經」的教育。什麼是讀經,就是研讀經典,什麼是經典,就是有德者流傳下來的智慧之書。經典本身雖然已經從智慧轉成是文字,但會讀書的人,可以從文字裡讀出原來的智慧。
  • 讀經感恩日誌
    詩詩媽讀經感恩成長日記70篇2020年8月12日 天氣:陰[em]e166[/em][em]e166[/em]親子國學讀書打卡記第40天第十三周2020.08011-2020.08.18第4天177讀經法易經皇帝內經
  • 讀「聖賢書」除了搖頭晃腦 還可載歌載舞(圖)
    除了搖頭晃腦 還可載歌載舞  讀「聖賢書」  (邊兩欄)讀「聖賢書」  除了搖頭晃腦  還可載歌載舞(有圖)  快報訊(記者鍾曉敏)昨天,600多名孩子齊聚夫子廟大成殿前,齊聲誦讀《論語》、《大學》、《老子》等經典篇章。
  • 晨讀午讀晚讀餐後讀,老師讀家長讀學生讀,家校共育讀經大輿場
    每場報告主題鮮明,又各具特色,分享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誦讀經典的好處,希望家長朋友一起行動起來,和孩子一起誦讀經典,老實大量讀經,成為家長朋友學習後的最大共識。讀經成為家長參加培訓後最大的心聲。 據學校教務處最新消息,從最近的班級管理中,我們特別欣喜地看到我們的同學們做到了晨讀午讀晚讀餐後讀,天天持續老實大量讀經的可喜局面;從老師團隊微信群裡,看到了我們的老師自己始終堅持天天讀經,天天喜馬拉雅打卡的良好記錄,還看到很多老師、很多家長與同學們同讀共讀的感人場面,著實打造出一個個家校共讀的書香家庭,更是一個個誦讀經典的大輿論場。
  • 打造書香嘉興——「慈舟公益」成人讀經班首期開啟
    11月15日,這是殊勝的日子,秋日金色的陽光無不彰顯其美麗與可愛,透過玻璃窗照耀著這間教室裡一群熱愛國學文化,經典智慧的播種者們,她們誦讀經典的聲音浸潤著整個禾城。今天是【慈舟公益】成人讀經班「花園點」首期開啟,這是繼【慈舟公益】9月21日經典誦讀班開班以來,發展的第四個讀經班。
  • 「老實大量純讀經」問題何在
    近代以來,經典教育在中國可謂命運多舛,在歷經一個世紀反覆強制摧殘打壓之後,今天的經典教育似乎迎來了它的春天。但問題依然不少,目前關於讀經方法的爭論便是證明,爭論的焦點之一是有人提倡的「老實大量純讀經法」。
  • 讀經少年歸來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蔣芳攝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蔣芳)7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讀經少年歸來》的報導。20世紀90年代以來,來自臺灣地區的學者王財貴,建立了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在大陸宣揚通過全日制讀經來培養聖賢。當時,國學熱逐漸興起,「讀經運動」很受歡迎。
  • 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識字卻成了問題(圖)
    A14-A15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羅婷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 「讀經教主」王財貴背後的產業鏈條
    他們選擇了一條獨立於應試教育的「成才之路」——讀經。  近二十年來,臺灣教授王財貴在大陸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  這套理論被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執行,招收大量生源,未來能流利背完30萬字中外經典的學生,有機會進入位於浙江溫州的「讀經界」最高學府「文禮書院」。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那些在十全國小周末讀經班的日子
    雖然我不知道這樣的每日讀經,在未來會給孩子留下什麼影響,但,我知道,這些聖賢的言語,總有一天,會在他們心中發芽,成長! 二、十全國小周末讀經班上課內容 宋儒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今之世,有誰敢說自己能達成這樣的使命?有誰在推廣聖賢的經典?我敢這樣說:「讀經班」做到了。
  • 讀經感恩日記第603篇
    讀經感恩日記第603篇2020.7.8,農曆五月十八,星期三,雷陣雨。 系統讀經:第106周,第3天讀經人:小軍讀經方法:137累積法讀經內容:孟子――離婁章句下2、黃帝內經――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3、中醫四小經典――湯頭歌訣●攻裡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