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賢書」除了搖頭晃腦 還可載歌載舞(圖)

2020-12-27 搜狐網
 
除了搖頭晃腦 還可載歌載舞

  讀「聖賢書」

  (邊兩欄)讀「聖賢書」

  除了搖頭晃腦

  還可載歌載舞(有圖)

  快報訊(記者鍾曉敏)昨天,600多名孩子齊聚夫子廟大成殿前,齊聲誦讀《論語》、《大學》、《老子》等經典篇章。讓人耳目一新的是,孩子們不僅通過朗讀,還用吟唱、舞蹈、兒童劇等形式,把經典誦讀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表演出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上午8點多,北京東路小學70名小學生,穿著紅色的肚兜、坎肩,搖頭晃腦地吟唱經典。他們的隊伍,排列得也很有意思,有的孩子背靠背坐著,有的孩子面對面交流。他們的可愛樣,吸引了不少行人駐足觀看。一首詩吟罷,另一支隊伍登場了,這支隊伍更抓眼球,女孩子個個打扮得像荷仙姑一般,飄然落入舞臺,男孩子則穿著旱冰鞋,滑進舞池。他們載歌載舞,吟唱經典篇章。

  「媽媽,等一下再走!」家住愛達花園的小朋友豆豆(小名),顯然是被他們的表演吸引住了。儘管熱得大汗淋漓,可他拼命往人群裡鑽,就是不肯離開。媽媽只好陪他看完表演。

  其實,愛看他們表演的不止是孩子,記者看到上千位市民把現場圍了個水洩不通。站在後面的市民,踮起了腳後跟,伸長了脖子。不少人邊看邊點頭。

  據北京東路小學副校長何義田介紹,這是由臺灣人間衛視、湖南中華文化學院、南京廣播電視臺、江蘇省青年聯合會共同舉辦的「第三屆全球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大會」南京專場,臺北、西安也在同步舉行這項活動。3年前,北京東路小學就開展了全校誦讀經典的活動,讓孩子們「誦讀中華經典,做有根有魂的中國人」。現場有家長表示,在孩子能接受的條件下,他們願意讓孩子讀些「聖賢書」。

  據活動主辦方介紹,目前南京市長年參與經典誦讀活動的兒童有6000人左右。

相關焦點

  • 讀經少年聖賢夢碎:背了十年書 識字卻成了問題
    原標題: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識字卻成了問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 中學生應該讀什麼樣的書——以《歐陽修傳:世俗的聖賢》為例
    章敬平的《歐陽修傳:世俗的聖賢》,陽春白雪的人可以讀,下裡巴人也可以讀,學者教授可以讀,中學生也可以讀。這樣的書,就是雅俗共賞的書。雅俗共賞的落腳點在於「俗」,難點也在於「俗」。這個「俗」,是通俗的俗,而非庸俗的俗。
  • 古代人讀書為什麼都是搖頭晃腦的呢?其中的小秘密,你知道嗎?
    我們經常可以從電視劇還有古籍中看到,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喜歡搖頭晃腦。記得小時候筆者也學著他們的樣子讀了讀書,但是發現除了頭暈腦脹之外效果實在是不佳,但是古人通過這種方法怎麼就能讀好書呢?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經過細細研究,才知道人家為啥和我們不一樣了,不是喜歡搖頭,而是不得不搖頭晃腦啊。
  • 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識字卻成了問題(圖)
    A14-A15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羅婷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貶義嗎?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出自明萬曆《古今賢文》。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讀書人只是讀紙上書,不關心生活,社會乃至國家,是一種貶義。這或許是對「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一種解釋。「聖賢之書」在這句話創造的時候也許是指明朝政府規定的考試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也可以指我們讀的各學科的書和資料啊。因為這些知識也是根據近現代甚至古代的先賢聖哲和科學家的著述選編的教材內容,也是聖賢之書。學習這些教材和資料就是要專心一意,持之以恆,而不是知難而退。我們現在讀書雖然講的是終生學習,但是真正在校讀書的時間就是十多年。
  • 聖賢造句和解釋_聖賢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聖賢參考例句:1、自古聖賢成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2、眾人裡面有聖賢,土石裡面有金銀。3、你非聖賢,就別為遲到早退找理由了。9、推見孔氏之學以上接聖賢之統。10、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聖賢有關的成語:1、前言往行(qián yán wǎng xíng):指前代聖賢的言行。
  • 新書推薦 | 從小讀聖賢故事的孩子,未來人生大不同
    「少年養志」,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長和老師,一定懂得注重培養孩子的志向,讓孩子從小樹立聖賢之志。引導孩子樹立聖賢之志,應該讓孩子多讀中國古代的聖賢故事。朱熹夫子在《朱子滄州精舍諭學者》一文中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只如而今。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 古人讀書為什麼喜歡搖頭晃腦?知道真相的我差點笑出聲!
    古人讀書為什麼喜歡搖頭晃腦?知道真相的我差點笑出聲!古人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意思是讓我們多讀書,即使是比較愚笨的人,書籍也可以像治病的藥一樣,讓人變得更聰明。很多人讀書一邊念念有詞,一邊搖頭晃腦,給人一種固定的思想,好像不搖頭晃腦就讀不進書似的。但是這樣的情況放在現在來看,絕對是非常奇怪的,為什麼古人讀書有種一種特定的行為,它有什麼作用呢?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漢字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字體,而且音韻也十分的有規律。
  • 讀經答疑:用一份靜心讀聖賢經典
    既然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每個家族的祖先都曾經代代學習過聖賢典籍,而我們的血管裡流的是祖先一脈相承的血液,靈魂蒙受先祖的護佑,身心與他們融為一體。甚至可以說,曾經在我們的過去生中,早已閱讀過這些聖賢經典無數遍了。所以,相信我們有天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不信,您試試看,直接讀原文,讀來讀去,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很多句子都能基本讀懂。
  •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讓孩子從小樹立聖賢之志
    「少年養志」,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長和老師,一定懂得注重培養孩子的志向,讓孩子從小樹立聖賢之志。引導孩子樹立聖賢之志,應該讓孩子多讀中國古代的聖賢故事。朱熹夫子在《朱子滄州精舍諭學者》一文中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只如而今。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的教育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學校只注重升學率,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孩子學習壓力大,精神壓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種種的問題。
  • 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識字卻成了問題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 嬰兒搖頭晃腦的5大原因,除了缺鈣外,還有這個原因需要引起重視
    嬰兒搖頭晃腦無外乎這5個原因,最後一個需要注意,可能是寶寶病了看到小寶寶搖頭晃腦,大家都應該會覺得很可愛的吧,感覺跟個小大人似的,非常討人喜歡。但是寶媽們在開心之餘,也不要忽視了寶寶可能傳遞出一些身體狀況的信號,除了缺鈣外,還可能暗示著我病了,你知道麼?寶寶缺鈣當寶寶缺鈣了,會導致身體排汗增多,頭部是排汗密集區,就可能出現發癢的情況,或者寶寶出現身體出現不適,寶寶就會用搖頭晃腦的方式,來緩解不適。如果父母不注意及時給寶寶補鈣,那麼就可能造成寶寶枕禿。
  •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並不是什麼書都能讀,家長要做好甄別
    現在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不惜重金給孩子買了很多書。然而在我看來,給孩子讀書是一個非常慎重的事,並不是什麼書都適合給孩子看,作為家長在給孩子讀之前一定要做好甄別。
  • 《增廣賢文》10條哲理名句,品讀聖賢的智慧,有益人生
    《增廣賢文》是古代聖賢文獻中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且語句通順,易懂,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1.兄弟相害,不如友生;外御其侮,莫如弟兄。如果兄弟互相殘害的話,還不如朋友的情誼。在共同抵禦外來的欺侮時,只有兄弟才能同心協力團結一致。2.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自奉:自己供養。宴客:款待客人。留連:停留多日。
  • 既讀「聖賢書」 更聞「窗外事」——我校開展初一學生時政學習培訓活動
    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初二(7)班正在就樸槿惠事件全體互動;「10月17日早上7點30分28秒,在酒泉發射中心萬人矚目的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錯過直播的同學們沒有關係,我們再來一起感受神舟赴星河的壯觀畫面,觀看視頻.」初二(11)班正在回顧那興奮激動的時刻.這是我校每天都在上演的時政學習畫面,同學們既讀「聖賢書」,更聞「窗外事」,開闊視野,拓寬知識。
  • 到底是「古來聖賢皆寂寞」還是「古來聖賢皆死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的《將進酒》讀來使人感到痛快淋漓,酣暢如黃河之水奔湧迸發,不可遏止。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在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詩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抒發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非常形象地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
  • 「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生就能考出好成績嗎?別被它騙了
    ​古代人們經常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來形容一個人讀書非常認真,確實在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中都是比較機械性的背誦,學科也比較單一。但是如今我們學習的科目不是簡單的一個科目了,各種學科夾雜,所以要求我們需要掌握的知識面更加廣闊,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培養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學會運用和結合生活實際。
  • 抄萬卷經書修身養性,讀萬千文章知何為聖賢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云:「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煩惱、乃至晝夜思維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地藏經》雲:「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 英讀廊——鴿子走路時為什麼搖頭晃腦的?
    * 用英語自身來理解和學習英語是最好的方式,《英讀廊》是《滿庭說英語》中的拓展閱讀系列,這一系列的文章力求幫助大家在英語閱讀能力上有所提升,並樹立英語思維;* 推薦的閱讀的方法是:先原文,適當看解析閱讀,還有疑惑再看雙語對照。
  • 除了「米小圈」,剛剛識字的小學生還可以讀這些書
    如果你到一群小學生中進行隨機採訪,問問他們是否聽說過「米小圈」,那麼,大概十個孩子裡面有八個孩子是聽說過的,不但聽說過,甚至都有關於「米小圈」的書。其實,除了《米小圈上學記》,還有很多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