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貶義嗎?

2020-12-22 風哥談教育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出自明萬曆《古今賢文》。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讀書人只是讀紙上書,不關心生活,社會乃至國家,是一種貶義。但是我卻認為這句話說的是褒義,我們今天的很多學生就是缺乏這樣一種精神,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對於這兩句話包含的精神意志貫徹的不到位,好習慣沒有養成,所以學習上的問題隨著學段的升高越來越明顯。

孔子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就是強調學習時的注意力和意志力。而注意力和意志力是學習習慣的好與壞最為重要的兩項指標。

注意力集中的人,記憶力就強,也更容易在學習中達到忘我的境界,學習也更有成效。在米哈裡·埃克森米哈賴《心流》一書中特別強調做任何具有一定挑戰意義的事情注意力越集中,越容易產生「心流」的最有體驗。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即使是今天的應試教育下,很多優秀的學生,學到興致,仍有神來之筆、渾然忘我的感覺,這就是埃克森米哈賴的最優體驗。孔子讀書「三月不知肉味」相必也是達到了「心流」的最優體驗吧。

但是我們現在的大部分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注意力的培養並不刻意,導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高。調查發現,成績越差的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成績越好的孩子,注意力越集中。注意力集中與否除了先天身體因素,主要是後天造成的。孩子從生下來到整個小學期間,睡覺時的驚嚇、活動時突然被停止、學習時玩手機、看電視、聽音樂都可能對他的注意力產生巨大影響。有一個小孩在嬰兒時睡覺,家裡老人因為添丁進口非常高興,所以,只要想起來,不管孩子在睡覺,吃飯還是在遊戲,都要去逗他,喊他,後來導致孩子無法睡下去,即使後來糾正後,學習上注意力也比較差。另外一些孩子,作業時,看電視,聽音樂,聽大人閒談(即使被迫的),都會導致當時作業時間延遲,長期如此,後來孩子的注意力也是渙散的,有個什麼風吹草動,就東張西望,無法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專心致志的狀態,學習自然不會好到那裡去。所以,希望孩子將來有所成的家長,就必須在注意力的培養上多下功夫,多為孩子創造有利於學習的外部環境,不能輕易打擾他。

專心致志作業

當然,有一種家長認為毛澤東還要到鬧市上去讀書,那是他主動為培養自己的注意力而才去的方法。但是你的孩子沒有主動培養自己的注意力。你的吵鬧或製造的其他噪聲是他被動接收的,他並沒有在思想上做任何防護,或許他根本不能做防護。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不是毛澤東。

意志力強的人在學習中持之以恆,在學習中更容易克服各種困難,養成對目標意志堅定的好習慣。這或許是對「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一種解釋。「聖賢之書」在這句話創造的時候也許是指明朝政府規定的考試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也可以指我們讀的各學科的書和資料啊。因為這些知識也是根據近現代甚至古代的先賢聖哲和科學家的著述選編的教材內容,也是聖賢之書。學習這些教材和資料就是要專心一意,持之以恆,而不是知難而退。我們現在讀書雖然講的是終生學習,但是真正在校讀書的時間就是十多年。古時候,有些人讀書讀到頭髮須白,這種窮經皓首,需要多大的精神意志,我們今天的人是難以想像的。也正是如此,在今天中高考這樣的升學考試越來越難的客觀條件下,我們的家長們,非常有必要引領我們的孩子們培養堅強的意志力,戰勝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即使哭喊著,我們也要走向終點。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我認為還包含著一層道理,就是對書中人物或作者的欽佩甚至崇拜。今天我們的家長也好,孩子也好,對於教材中的知識以及發現或發明這些知識的人是欽佩還是崇拜。恐怕更多的是沒有感覺。作為家長,沒有感覺,又怎麼引導孩子學好這些學科呢?所以,啟蒙教育,科普教育比「白雪公主與小矮人」「灰姑娘與王子」的故事更使孩子受教育,教育意義也更深刻。

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相對應的是「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為什麼讀「聖賢書」還會知「天下事」呢?「聖賢書」是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的認知和掌握。有了這些三基後,我們就學會了閱讀、觀察、分析、抽象、建模和推理。況且,古人也並不是只讀「聖賢書」,「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諸葛亮《隆中對》就是「讀聖賢書」「知天下事」的典範。

注意力非常集中聽課的學生

關心家事也好,國事也好都要有條件,就是有相關家事,國事的學問根基,而不是張嘴就說,結果是不切實際,紙上談兵,滿嘴胡話,如果實施,必定禍家誤國。做學問,首先得學知識,認識知識的使用範圍,再在學知識中學會方法,得乎其意,運乎其心。無論過去,現在,將來,所有的創新都是立足於已有的知識和理論之上,已有知識,已有模型的掌握與應用顯得非常重要,現實的需要或工效需要促進理論發展,或理論運用於現實。也就是說,我們要想做大事,就必須「兩耳不聞窗外事」把「聖賢書」專心致志的讀好,學好,練好紮實的基本功,鍛鍊出堅硬的翅膀,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相關焦點

  • 你兩耳不聞窗外事.並非是一心只讀聖賢書
    我問他可知最近新聞報導,啥事說得最多?你不是說美國因種族歧視,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死亡,而引起大範圍暴亂嗎?我還是上周說的,現在你就沒看看有什麼大事發生嗎?他頭也不抬繼續奮戰廝殺,雙手在手機屏幕上敏捷地來回擦著,或畫圈發武器。我再問你一件事,隔壁鄰居家為什麼那麼熱鬧?院子裡擺滿桌子,知道人家有什麼喜事嗎?
  • 古人常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真的很有道理
    讀書更需要靜,不僅環境要安靜,更重要的是心靜,不然,即使你是坐在那裡,即使你翻開了今天計劃讀的書,但是心裡不靜,總有許多事情呼之欲出,這樣的情況是讀不下去的,甚至只是單純地坐在那裡而已。萬事開頭難說得一點不錯,反正我自己是這樣,在開始一件事之前,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和思想建設,最終是開始了,但是不一定能夠堅持很久。古人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大概就是在對我這一類人的警醒吧。因為雜念太多,將所有的心思分成若干份,而讀書這件事情只是佔據了很少一部分,並且還不能靜下心來,將這一小部分的心思完全佔據。這件事情想完成真的很難。
  • 「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生就能考出好成績嗎?別被它騙了
    ​古代人們經常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來形容一個人讀書非常認真,確實在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中都是比較機械性的背誦,學科也比較單一。但是如今我們學習的科目不是簡單的一個科目了,各種學科夾雜,所以要求我們需要掌握的知識面更加廣闊,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培養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學會運用和結合生活實際。
  • 「兩耳不聞窗外事」,必定筆下無力
    他們無心關注政治要聞和社會發展,「退化」成了「不聞窗外事」的機器。但這樣的高考之路真的行得通麼?高考的意義在於選拔優秀的人才,今日參加考試的學子將是來日肩負起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使命的棟梁。而這也就決定了考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還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 一心只蹦聖賢迪什麼意思什麼梗? 滿臉問號的你進來漲漲姿勢鴨
    一心只蹦聖賢迪什麼意思什麼梗? 滿臉問號的你進來漲漲姿勢鴨時間:2019-10-08 14:22   來源:美一下女性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一心只蹦聖賢迪什麼意思什麼梗?之前有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還有電話不接信息不回的梗,很多網友還沒來得及消化,抖音都冒出一句一心只蹦聖賢迪,搞得許多網友也是滿臉的黑人問號。這句一心只蹦聖賢迪是什麼梗?又是什麼意思呢?一心只蹦聖賢迪的下一句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好好解釋一番。
  • 抖音一心只蹦聖賢迪是什麼意思和梗 下一句經典語錄分享
    最近抖音上一個一心只蹦聖賢迪的梗挺火的,很多小夥伴們可能還不是很清楚這個梗,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一心只蹦聖賢迪什麼意思吧!  抖音一心只蹦聖賢迪什麼意思  「一心只蹦聖賢迪」是說什麼都不要管,直觀蹦迪就好了。其實這句話的來源是一首古詩,這首古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 父母學會這6個訣竅,從此讓寶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管碗中飯
    當父母看到一個2歲多的小寶寶,自己在那拿著吃飯的小勺子,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管碗中飯」的吃著正香時,滿臉都透露著羨慕的目光~回頭看一看自家還要追著餵飯的娃,真是有些頭疼,所以今天就教給大家6個訣竅,從此讓寶寶愛上吃飯,也像別人家的娃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管碗中飯。
  • 兩耳不聞窗外事,校園再響讀書聲
    兩耳不聞窗外事,校園再響讀書聲 2020-03-30 18:5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高考被頂替事件:學生以學習為主,卻不能讀死書
    萌媽在她的一段採訪中,看到這樣一段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種狀態不是好的,特別是(對於)這種沒有更多閱歷、沒有更多見識的農村孩子來講,這未必是一件好事。」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卻並不會讓我們的孩子變得更優秀、更出色。只要細心留意一下,你就發發現近幾年的高考狀元大都是性格開朗、愛好廣泛,甚至還有點」不務正業「,絕對跟我們想像中的只會讀書的學霸相差甚遠。比如,2019年湖北高考狀元王希來。高三學業重不能玩手遊,擔心帳號涼了的他就拜託媽媽幫他代練「保級」。
  • 石室中學:「文翁化蜀」兩千年 「愛國利民」育新人
    石室中學:「文翁化蜀」兩千年 「愛國利民」育新人 2014-08-05 09:18:32  來源: 成都日報  編輯: 向乃禾  責任編輯: 馬蘭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小學期末作文題寫公交車墜江:小學生就該聞窗外事
    但在筆者看來,小學期末考試作文考時事議論題,這不是在刁難學生,而是在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事、觀察社會的思維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思辨能力,這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進步,也是未來小學語文教育發展的趨勢,有利於小學生的成長成才。
  • 中傳四年不識學妹,男生考上清華博士卻自嘲:只讀聖賢書的學渣
    6月27日,中傳畢業典禮碩士代表致辭稱:自己是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渣」,曾本科四年沒參加過社團活動、學生組織,認識的師妹都是室友對象。但之後的他寫過劇本,得過國家獎學金,最後成了清華大學博士生。網友:堪稱「學渣」的逆襲!
  • 雍正王朝:三阿哥胤祉,一心只讀聖賢書?他才是隱藏的奪嫡高手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演繹中,皇三子胤祉始終以「書蟲」的形象存在,一心只讀聖賢書,直接參與皇位爭奪的表現更是少之又少。雍正皇帝登基後,皇三子胤祉第一個主動站出來「跪拜稱臣」,並獲得了「御前免跪」的特殊恩典。就此來看,皇三子胤祉或許和「九子奪嫡」事件並沒有關係。
  • 能「聞窗外事」愛「讀聖賢書」,諾德安達教育總監分享教育秘訣
    有些人以為教育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但是「聞窗外事」,能讓你看到為什麼要「讀聖賢書」。古往今來,歷代才子們,勤奮讀書,為的也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們都對天下大事有著清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