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少年聖賢夢碎:背了十年書 識字卻成了問題

2020-12-16 中華網新聞


鄭惟生的朋友圈,他已對讀經教育產生了困惑。


文禮書院的「教室」。8月中旬學生放假,一位教師留守。


鄭惟生展示他「包本」背誦的經典書籍。

原標題: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識字卻成了問題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如今,最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他們也成為了這場體制外「教育」的實驗品。

那麼,近十年的「讀經教育」成效如何?最早的這批讀經孩子又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新京報記者關注讀經現象,勾勒出一條以王財貴為主導的讀經教育產業鏈條。

很少有人的求學經歷,比濟南少年鄭惟生更曲折。

小學四年級時他離開體制教育,此後九年,輾轉八省,先後在十個讀經學堂求學。鄭惟生回憶,那是一種接近清修的生活,居於深山,無電無網,與經書為伴,每天背誦十小時。

鄭惟生退學的2008年,正是「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宣稱能幫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讓他們與孔、孟產生心靈呼應,造就大才,甚至聖賢。

這與家長們逃離體制教育、追捧傳統文化的熱忱不謀而合,此後在全國建起的上千所讀經學堂裡,都是搖頭晃腦背著經典的學生。

如今,較早的一批讀經孩子已經成人。19歲的鄭惟生在背完20多萬字的經書後意識到,自己為之努力的一切都已付之東流;20歲的江蘇姑娘李淑敏在大學旁聽時,被突然的震撼所包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學的美。

從狂熱、受挫、困惑到反思,他們推翻了自己曾真誠信仰,並奉獻了全部生活的東西。

正如讀經界一位人士總結:現在回過頭去看,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場殘酷的實驗。

「你兒子是大才啊」

鄭惟生的書架與同齡人不同,沒有科幻小說,沒有日本漫畫,除了儒家經典,就是佛經。

《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大佛頂首楞嚴經》……

過去九年,鄭惟生曾整本背誦過這些經書。但如今,他已不願哪怕再翻開一下。

這個炎夏,他正在備戰英文自考。19歲了,最基礎的小學英文都不甚了解,一切都得從頭再來,很是吃力。

8月12日,在濟南家中,說起兒子讀經這九年,鄭惟生的母親李璇感到迷茫,為什麼這條開局充滿希望的讀經之路,最終偏離了正軌?

2008年,鄭惟生在山東師大附小上四年級,他從小愛看書,但作文成績老是上不去。在李璇眼裡,兒子上學是在受罪,而受罪的根源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一天,學校發了一張光碟,是臺灣學者王財貴的演講。王財貴,臺中教育大學教授,1994年在臺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後來到大陸宣講。歷經20年,他一手締造了「老實大量讀經」思想體系。而這個體系被大量擁躉所追捧。

演講中,王財貴描述了李璇一直夢寐以求的願景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只要通過簡單的讀經,就能將孩子塑造成大才,甚至聖賢。

她被這種理念感召,送孩子去上讀經學校的作文培訓班。第一篇作文鄭惟生寫的是孔子,600多字,讀經班的老師感嘆:你這兒子是大才啊!千萬不要在學校裡耽擱了。

李璇雷厲風行的性格在這點上體現無疑立即給兒子辦了退學手續,送到了北京一家讀經學堂。此舉遭到鄭惟生父親的強烈反對,但沒有拗過李璇。

學堂的日常是背書、學書法、武術,不用每天都做作業了,鄭惟生並不牴觸,還覺得「好玩」、「新鮮」。

和李璇一樣,更多的家長並未讀過經典,他們有個樸素的想法:學堂裡「不僅教知識,也教做人」。

2008年,江蘇常州,讀經學堂「吉祥之家」成了李淑敏母親心中,拯救叛逆女兒的救命稻草。

不只是李淑敏,這個學堂裡招的20多個孩子,大多是因為不聽話被送過去的。說是讀經學堂,其實這更像所謂的「問題少年救助所」。

在這裡,李淑敏被要求每天清理衛生間。老師的要求是,檯面上不可以有一滴水,馬桶不允許用刷子洗,而要把手伸進去擦。墩地也不可以用拖把,必須跪在地上,一寸一寸,用手擦得乾乾淨淨。

在吉祥之家的封閉式管理中度過兩年後,母親對李淑敏的評價是,嗯,乖多了。

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複讀機

對鄭惟生來說,讀經生涯的正式開端,是2009年,母親嫌北京的學堂太寬鬆,把他送進河北承德山中的新學堂。

那正是國學熱最盛的時候,這年《百家講壇》蟬聯「中國最具網絡影響力的十大央視欄目」冠軍。數量巨大的人群支持傳統文化、學習儒家經典。遙遠的南方,深圳鳳凰山上開起了上百家讀經學堂。

但鄭惟生覺得,日子變得難熬起來。

新學堂在深山之中,滿山的草木長得瘋野。出山沒公路,得坐農用拖拉機。

十多個學生,每人一間十平方米的毛坯房,糊了粗糙的水泥,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沒有暖氣。也沒有電子產品。學生們各佔一座山頭,不許互相來往。四下也沒有村落,傍晚時山黑雲暗,一兩盞燈。12歲的孩子,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不免有悽清之感。

漫長的冬日,四點半就要起床讀經。寒風瑟瑟,小屋子裡,只能聽見自己背書的聲音、窗外粗野的風聲,火炕下柴火燒裂時的聲音。

山上沒得吃,他們就整月地吃南瓜。沒有澡堂,整個冬天也就沒洗澡。有一年春節,他甚至不被允許回家。

鄭惟生說,他覺得最難克服的並不是生活的艱苦,而是求學的困惑。這裡說是讀經學堂,實際上是佛家的道場,堂主信仰佛教「淨土宗」,宗教化極強。

鄭惟生背誦的經典,雖然也包括四書五經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是淨土宗的佛經。老師要求學生要「銷落妄想」,以「禪定」的狀態來背經。

佛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別行疏抄》,全書十四萬字。鄭惟生背了整整一年。

背誦,不認字、不釋義地背誦,就是這所學堂課程的全部。鄭惟生認為,沒有老師講解,學生不理解文章意思,背誦是沒有意義的。老師的觀點則針鋒相對,反對學生在成熟之前大量讀書,「知道的知識越多,你的障礙越重」。

在一本經典背誦教材的序言中,編者明言: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複讀機,或者會按下複讀機開關按鈕的人。

但老師之間也會意見不合。學堂裡的老師,有些是體制內的小學教師,有些是佛教徒。鄭惟生記得,一位老師要求學生學《弟子規》,全天勞作,一天擦桌子200遍;另一位老師則篤信佛法,要求全天背經。兩人爭起來,吵得不可開交。

學堂裡有大量藏書,但大部分都被明令禁止閱讀。如《史記》、《曾國藩家書》等都是禁書,理由就是老師反覆強調這些書「增長所知障」,禁止讀書是為了「培養清淨心」。

剛開始,鄭惟生被允許擁有一本《古代漢語詞典》。他發現詞典的詞條釋義中會引用古文例句,還能在背經典的間歇偷看零碎文句。但最後,老師發現他在偷偷理解詞句的意思,詞典也被沒收了。

入學一年後,他被允許獨立學習,便開始了一項冒險計劃:每天午夜十一點,等老師入睡後,溜進另一座藏書山頭的「往生堂」,打著手電筒讀書。

他此後回憶:「在往生堂的手電光照中,我發現了另一個國學經典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活靈活現、熠熠生輝的。」他覺得那些被幽閉的精魂,才是斯文所系的命脈,而私塾的「讀經教育」,則很可能是背道而馳的東西。

2012年,長長的書單也到了背完的時候。學堂生活的宗教化規定也變得更瑣碎嚴格。比如要進行宗教儀式的早課,念佛、繞佛、拜佛;上廁所要先拍手三聲,並念專門的咒語,提醒廁所裡以排洩物為食的惡鬼;再比如不小心踩死昆蟲,需要進行一整套的宗教儀式,給它超度。

擺在鄭惟生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成為職業化的佛家居士,要麼離開。他選擇了後者。去了密雲山中另外一個學堂繼續讀經。

這個學堂更加偏遠。孤獨的大山中,加上他在內,總共只有三個人七條狗。發電靠太陽能,雨天和大雪,還會斷電。

這時,鄭惟生已經長成15歲的少年。沒有老師講經,他獨自背了1700多遍《弟子規》。

面目模糊的「最高學府」

浙江、福建兩省交界處的溫州市竹裡鄉,「文禮書院」就藏在一片山谷中,山澗深邃,翡翠色的河流,兩岸是稠綠的樹林。

在讀經界,文禮書院是公認的最高學府,相當於體制教育裡的清華北大。如果把讀經比作一個流派,那書院創始人王財貴,就是「讀經派」的教主。他提倡「老實大量讀經」已經多年。

文禮書院於2012年9月28日成立,每年招生兩次,現在有學生33人。由王財貴親自授課。

文禮書院入學條件極為嚴苛,學生們要通過「包本」,也就是對著錄像機,一字不漏地背下《論語》、《孟子》、《佛經選》、《莎翁十四行詩》等30萬字經典,才有入校資格。

文禮書院老師裴志廣介紹,保守估計,全國至少有50家50位學生以上的讀經學堂,宗旨就是幫助學生包本進入文禮書院。比如廣州的明德堂,北京的千人行書院。

「這麼算下來,已經有2500個孩子在等待進入這個書院了。」

按照文禮書院的規劃,十年讀經,十年解經,第二個十年的最後三至五年學習牟宗三全集。牟宗三,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王財貴的老師。

看到這個培養計劃,鄭惟生覺得,讀經之路可能會使自己的人生越走越窄,最後竟然要限制到一個學派裡的一個人。「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怎麼會所有人都要往這一個方向呢?」

中山大學教授賀希榮也認為,所謂30萬字的「包本」讀經,純粹是個噱頭,是交代給那些試圖從反體制的讀經教育中培養出聖賢的家長們的安慰劑。

儘管外界對這些學生前途的質疑洶湧而來,書院老師裴志廣卻胸有成竹:我們這些學生將來可不是做老師啊,要治國平天下的!

按他的想法,文禮書院教出的學生,要麼是像孔孟一樣的思想家;要麼是有思想的企業家;要麼是有格局的政治家,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但實際上,書院裡不教真正的政治和商業知識。裴志廣告訴記者,書院裡教的是「道」,「天不變地不變道不變,你把道掌握了,做什麼都沒問題。」。

鄭惟生也曾去見過王財貴,問到前途何在,王財貴回答,如果還考慮前途問題,那你就不要讀書了。

記者探訪時,正趕上書院放暑假。8月15日,新京報記者在文禮書院裡讀到一些孩子的隨筆,一個女孩寫道,我體會不到生命的實感,我所接觸的只是義理,根本沒有去實踐。

導師王財貴在下面的批註則多是,「要靜下心來」、「只有一路,志道樂學,再無他途」。

一位臺灣學生的家長告訴新京報記者,已經有幾位學生以生病為由,暫停了學業。「這些學生都跟王財貴有淵源,所以沒有明確退學,都是請病假。」

書院老師裴志廣承認,如今已經入學的33位學生,有將近半數的孩子家中都開了讀經學堂。而在其他家長們看來,這些學生成為父母招生的「金字招牌」。

回到體制教育

鄭惟生最初的理想也是考取文禮書院。輾轉多家學堂,準備「包本」背完30萬字。

背了20萬字後,他意識到,一切努力不過是徒勞。「我不是怕困難和枯燥,是懷疑這麼做沒有意義」。

在海南一家學堂,他把書一扔,乾脆跟著漁民出海去打魚。

不僅是鄭惟生,從讀經學堂出來之後,很多學生都不願意碰書了,他們忘掉失敗感的方式,是迷戀電子產品,一個學生有一個諾基亞手機,俄羅斯方塊他玩了一個冬天。手機沒電了,就充著電玩。也有人看韓劇,一看就是整天。

2015年,鄭惟生終於下定決心,準備自考。自考、藝考,回到體制教育,這也是大多數讀經孩子最後選擇的路。

同年,近十位讀經孩子的家長陸續找到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柯小剛。柯小剛穿布衫,蓄長鬚,一副夫子模樣。他長期觀察民間讀經運動,常發表建設性意見。他自己也開辦書院,在業餘時間教授國學。

找過來的家長們,家庭情況大多相似:經濟寬裕,母親是佛教徒,堅持讓孩子讀經,有人多年陪讀,還有夫妻在是否送孩子讀經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就此離婚。

母親們對孩子的未來有美好想像,希望他們脫離體制內的題海戰術,成為知書達理、通曉古今、能詩能文的君子,也為自己的家族企業培養出一個儒商。或許孩子還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

希望破滅後,她們既焦慮又煩躁,悔的是耽誤了孩子的青春,不僅沒有成為君子、大才、聖賢,而且連書都不愛讀了。

家長們認為,柯小剛或許可以為他們出謀劃策,提點一下孩子們的未來。

柯小剛對他們的主要建議就是自考。這兩年,有近十位讀經學生跟著柯小剛學習,一邊在同濟大學旁聽,一邊準備自考。

柯小剛發現,這群學生的功底太差,識字量不行、錯字連篇、英語更是處在小學入門水平。一篇八百字的作文他們寫得吃力,他也改得吃力,要從標點符號改起。

不僅如此,學生們都處於一種相當不安的狀態,沒有學習興趣,沒有自覺能力。他們性情很亂,既自我邊緣化、又摻雜著傲嬌和自卑。

英語底子差,柯小剛就建了一個英語學習小組,讓他們每周聚在一起學習。學了兩次,學生之間就有了矛盾,幾個孩子天天找到他投訴,講別的孩子怎麼不好。

有三四個不能適應的孩子,乾脆放棄了自考,又回到學堂裡去了。

柯小剛顯得很沮喪,他曾對讀經教育抱有希望,希望能培養一些真正的能讀經、為往聖繼絕學的賢者和君子。但在這些孩子身上,他看不出這樣的志向。

從狂熱支持者到堅定反對者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最早的一批曾被「聖賢教育」吸引的家長們,如今已從狂熱支持者變成堅定的反對者。

數十個微信群裡,他們每天都在討論,如何以消防安全、辦學資質、非法集資等理由向政府舉報,讓文禮書院關門。

而少年們心裡,這種變化則更為微妙。

他們對十年讀經教育的反叛,是餘生再也不願接觸和國學有關的任何東西。

柯小剛發現,這些自考的學生,曾相信體制教育是糟粕,而現在,他們會很羨慕體制內的教育。

在對各種專業的憧憬裡,他們更傾向於離國學遠一點的,比如設計、國際關係。

柯小剛曾建議一位學生,以健康的學習方法學完經典,開學堂教書。這位學生反應強烈,覺得像噩夢一樣,馬上拒絕了,「寧死我也不幹。」

「讀經給他們的負面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整整十年,沒有理智的樂趣,沒有感受力的樂趣,沒有想像力的樂趣,只有長年累月的無意義。」柯小剛說。

在鄭惟生這裡,反思讀經之路,那是血肉模糊的廝殺他的青春就是在讀經中度過的,與局外人的反思不同,對讀經的每一點懷疑,都是對他生命意義的懷疑,讀經方法的所有失誤,都是他生命的失誤,他說,「我心如刀割」。

對讀經教育的另一種反叛,在於學生們與家長的關係陷入緊張。

鄭惟生讀經九年,母親陪讀至少五年。到了讀經末期,前路無著,母子倆都是一個頭兩個大,關係緊張,頻繁爆發爭吵。

2015年,他在內蒙古一所讀經學堂耗了幾個月,決定放棄包本。這決定是他獨自做的。他不再願意徵求父母意見。

十七八歲時,李淑敏在家裡呆了兩年。那段近似空白的日子裡,她每天都在復盤自己讀經的經歷,開始有真正的思考,和對自我認知的推翻。

說起去年去復旦大學旁聽過的兩節課,她臉色才變得鬆快,眉飛色舞起來。

歷史系教授韓生講魏晉史,無論是民族、部落還是農業、政治,都深入淺出,重在啟發學生們的思考。臺下的同學們,則思維自由,發言踴躍。

一個半小時的課,上了一個小時,老師就抱著水杯離開。剩下的時間讓學生們「該玩兒玩兒去」。

還有一節是英裔女作家虹影的講座,主題是「我的文學之路」。

虹影講自己出生在重慶大院裡,如何度過飢餓的童年,如何在艱難日子裡寫作。小小的教室坐滿了人。

她覺得受到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學的美,是這麼多年我聽過的,最浪漫、最感動的課程。」

李淑敏想起自己曾在讀經學堂裡搖頭晃腦地背誦過,「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十年裡,她並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卻在大學課堂裡,真切地觸摸到了。這意味有些諷刺。

(應採訪對象要求,鄭惟生、李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識字卻成了問題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 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識字卻成了問題(圖)
    A14-A15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羅婷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學者王財貴在大陸宣講並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自言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彼時,正是國學熱興起,「讀經運動」在中國勃興之時,王財貴的理論獲得大量信眾支持。十年前,讀經熱進入高潮,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雨後春筍般建立,大批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 讀經少年歸來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蔣芳攝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蔣芳)7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讀經少年歸來》的報導。20世紀90年代以來,來自臺灣地區的學者王財貴,建立了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在大陸宣揚通過全日制讀經來培養聖賢。當時,國學熱逐漸興起,「讀經運動」很受歡迎。
  • 「讀經運動」的失敗是否該把「國學」一棒子打死?
    本周新京報一篇《讀經少年聖賢夢碎:反體制教育的殘酷試驗與讀經教主王財貴的產業鏈條》的報導,掀起了關於國內十年來「國學熱」和「讀經運動」現象的討論。報導探訪了一些在臺灣學者王財貴「老實大量讀經」思想體系所掀起的讀經熱時期,曾經在家長的引導下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的學生。
  • 被異化、退學等 最早一批「讀經少年」如今怎麼樣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來自臺灣地區的學者王財貴,建立了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在大陸宣揚通過全日制讀經來培養聖賢。當時,國學熱逐漸興起,「讀經運動」很受歡迎。▲今年6月,無錫國學專修館的學生在東林書院裡舉行公開講學、表演話劇《屈原》。
  • 和十二年前那場讀經之爭相比,儒家進步了嗎?
    持續數月的讀經討論好像已漸趨平息。旁觀這次討論,感覺與2004年那次廣泛而深入的讀經討論最大不同在於,這次基本上是儒家自己唱一臺戲——主要參與者都是當代儒家圈內頗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群體,其中領銜的是倡導「老實大量純讀經」的來自臺灣的王財貴和對其發起猛烈抨擊的同濟大學哲學系主任柯小剛,配角則是「聖賢夢碎」的讀經少年及其家長們。
  • 被異化、退學等 最早一批「讀經少年」怎麼樣了?
    讀經少年歸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來自臺灣地區的學者王財貴,建立了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在大陸宣揚通過全日制讀經來培養聖賢。當時,國學熱逐漸興起,「讀經運動」很受歡迎。
  • 新書推薦 | 從小讀聖賢故事的孩子,未來人生大不同
    「少年養志」,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長和老師,一定懂得注重培養孩子的志向,讓孩子從小樹立聖賢之志。引導孩子樹立聖賢之志,應該讓孩子多讀中國古代的聖賢故事。他創作的《少年品讀史記》以《史記》人物為原型,創作成適合少年閱讀的人物故事,銷售50餘萬冊,併入選第四屆「伯鴻書香獎」「最受歡迎的21種《史記》經典圖書。」他創作的《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中國民間故事》《課裡名人課外讀》等書,深受讀者的喜愛,銷量均突破數十萬冊。
  • 讀經答疑:用一份靜心讀聖賢經典
    既然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每個家族的祖先都曾經代代學習過聖賢典籍,而我們的血管裡流的是祖先一脈相承的血液,靈魂蒙受先祖的護佑,身心與他們融為一體。甚至可以說,曾經在我們的過去生中,早已閱讀過這些聖賢經典無數遍了。所以,相信我們有天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不信,您試試看,直接讀原文,讀來讀去,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很多句子都能基本讀懂。
  • 「老實大量純讀經」問題何在
    但問題依然不少,目前關於讀經方法的爭論便是證明,爭論的焦點之一是有人提倡的「老實大量純讀經法」。  這種讀經方法提倡全日制「純讀經」,3-13歲的孩子十年之中只是死記硬背各種傳統經典,總共背誦上百萬字,每天背書八小時以上,不學其他課程,不允許進行任何經義講解,不允許讀經典白文之外的書籍,包括古人註疏。
  • 中學生應該讀什麼樣的書——以《歐陽修傳:世俗的聖賢》為例
    章敬平的《歐陽修傳:世俗的聖賢》,陽春白雪的人可以讀,下裡巴人也可以讀,學者教授可以讀,中學生也可以讀。這樣的書,就是雅俗共賞的書。雅俗共賞的落腳點在於「俗」,難點也在於「俗」。這個「俗」,是通俗的俗,而非庸俗的俗。
  • 【讀經效用】兒童讀經開發右腦潛能(附漢字對提升兒童智力的作用)
    王財貴主張,舉凡經、史、子、集,只要有價值,皆可選為讀經之教材,以此對兒童開發潛能、培養品格。這一民間教育活動贏得社會各界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與推動,並逐漸發展壯大,演化成引人矚目的社會現象。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對此運動深表讚譽並予以推動。其後,教育學者郭齊家先生積極響應,成為兒童讀經運動的積極鼓動者。  讀經運動自開展以來,響應者頗多,但反對的呼聲也一直未斷。
  • 「讀經教主」王財貴背後的產業鏈條
    他們選擇了一條獨立於應試教育的「成才之路」——讀經。  近二十年來,臺灣教授王財貴在大陸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  這套理論被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執行,招收大量生源,未來能流利背完30萬字中外經典的學生,有機會進入位於浙江溫州的「讀經界」最高學府「文禮書院」。
  • 現代讀經班,史上最荒唐
    小朋友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情志身體就該成長明顯,跟讀經一點關係沒有。 不過,這種承諾結果的說辭還是很容易露餡的。據《南方周末》報導,從小讀經的孩子,就算經典讀得爛熟,五六年後,以前整本會背的《大學》、《詩經》、《易經》也會忘得一乾二淨,有的孩子連認字都有問題。
  • 讀經運動是一場智慧重尋之旅
    我想,這肯定已經不是一個讓少年兒童讀什麼書的問題,也肯定不僅僅是教材改革層面的問題。您應該有一個更為統一和完整的想法,對嗎?王:是這樣。我們認為,誦讀經典是一種科學、經濟的文化遺傳方式。由於遺傳包含或者推動著創新,誦讀經典同時也就是文化創新的重要方式,兒童誦讀經典就是如此。我很高興,我們的這種看法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
  •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真意
    某一天遇到一個高人,聽他講了一堂課就學問大進了,相當於苦讀了十年書,這有可能嗎?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天下事都是有條件的,都是有道理的,一定是這樣。        一個從來不學習不喜歡傳統文化的人,真能因為高人相關傳統文化的一席話一堂課,就在傳統文化方面,學問大進勝讀十年書了嗎?我看不大可能,也不能絕對說就不可能,但又有多大可能呢!一個正常的人都應該有答案吧。
  • 讀經班各個兒童進度不一樣的時候怎麼辦?
    時間一大量,就必須幾乎全天候讀經,就四個小時、六個小時、八個小時,乃至於十個小時都來讀經,這種情況進度就有不同,因為每個人資質不同,每個人加入的讀經時間點不同,如果你限制固定進度,必然有些孩子跟不上,有些孩子閒來沒事,所以最好是因材施教。在全天候讀經的班級裡,每個人的進度是不一樣的,老師考察每個孩子的能力,來安排他進度多少。不同孩子讀的書可能也不一樣,每個孩子就讀自己的書。
  • 田桂良:用聖賢教育 「經」 動海南
    剛剛送走了來瓊做「教育的智慧——讀經」全國巡迴公益演講的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臺灣臺中教育大學教授王財貴老師,又迎來了一批來自內地考察交流兒童讀經教育的同行。最早把孩子送給田桂良接受讀經教育的學生家長周小雲女士告訴記者:「當年開辦學堂,就我們兩家人的4個孩子,沒有其他人願意把孩子送來。」他相信聖賢經典一定能開啟學生的智慧,憑著對王財貴讀經理念的深信不疑,田桂良一路走來,雖歷盡坎坷與艱難,他始終沒有放棄。
  • 你會送孩子讀私塾嗎?
    在巷陌間遊走,冷不丁「某某學堂」、「某某書院」的匾額就出現在門首。而孩子們整齊的誦讀聲,也從窗戶裡跳了出來。鼎盛時,近千名孩子放棄了體制內的學校教育,在梧桐山讀經誦典。《論語》、《大學》、《中庸》、佛道老莊……學生們朗朗而讀,喁喁而誦,在一遍遍的記誦中,將聖賢之言裝進腦子。自2004年第一間私塾開辦,這場投注無數人心血的教育實驗,已經持續十年。
  •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讓孩子從小樹立聖賢之志
    「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個人少年時期樹立什麼樣的志向,將決定他一生的成長。「少年養志」,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長和老師,一定懂得注重培養孩子的志向,讓孩子從小樹立聖賢之志。引導孩子樹立聖賢之志,應該讓孩子多讀中國古代的聖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