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歷代學者都將其視為一門必修課而加以研讀。歷史上對《道德經》一書的註解有千家之多,然而由於註解者所處的朝代、生活背景和思想觀念各不相同,所以這些註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黃老派引用其義,稱其為「君人南面之術」;養生家稱其為「安身立命」之說;戰爭家稱其為「談兵論戰」之德;帝王們認為它是「治國安邦」之策莫衷一是,而近代學者將其定位為「論說哲理」的哲學著作。《道德經》究竟如何定位,如何閱讀,如何理解?讀者還需結合時事與自身的境況,使其中的真意為己所用。
1.欲讀其書,先解其人
《道德經》本名《老子》,與《莊子》雙峰並峙。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寫道: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由此可知,老子是春秋時人,與孔子同時但比孔子年長,曾經擔任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在周朝居在頗久,後見周朝衰亡而離去。因此,春秋時期社會生活中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情景,必然與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經》的深意息息相關,甚至對其具有直接的影響。
現在正版書籍僅需59元,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