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不爭」是什麼意思?

2020-12-19 天璣易學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寫在《道德經》書末的一句話。老子是在提醒人們,雖然他老人家屢講「無為」,但其主旨還是要人們去「為」的。「無為」不是不做事,所以要「為無為」。奇怪的是,那些把「無為」理解為不做事的朋友,總是看不見這句話,或者可能是故意視而不見。

「為」和「爭」有什麼區別?本質上沒有區別,「為」是做事,「爭」也是做事,為者必定爭,爭者必定有為。所以,為就是爭,爭就是為。人們常說的「爭一口氣」,就是這意思。怎麼爭氣?不外乎努力做事,奮發有為。

至於道家的「無為」,也可以理解為「不爭」。所以《道德經》多次提到「不爭」:不尚賢,使民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為」就是「爭」,那麼,不爭又如何去為呢?

其實,老子不是說不爭,而是說,不與人爭。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與人爭,才能「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才能不居功而能有功。不與人爭,不爭的是利。但人生除了利以外,還有很多可爭的東西,比如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可以與天爭時(動善時),與地爭利(居善地),與眾爭和(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道家尤其注重爭時,如《雲笈七籤》: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

如《淮南子》「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至道無為,一龍一蛇,盈縮卷舒,與時變化。夫聖人者,不能生時,時至而弗失也。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

綜上,所謂為而不爭,是有所爭,有所不爭,正如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些人說老子的「不爭」是深爭,是「以不爭為爭」,完全沒道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爭就是不爭,哪裡是什麼深爭?道法自然,少私寡慾,不與人爭,只爭別人所不爭的東西,反而能更好地實現自我的理想和願望。

首發公眾號:天璣易學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道德經:「不爭」有悖於現在的價值觀?很多人誤解了其中的含義
    《道德經》中關於「無為而治」的思想解讀,從任何一個篇章中都可以發現,也正是因為這樣,當人們提起《道德經》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詞總是「無為」二字,其實除了這個以外,《道德經》中還包含了許多其他的思想觀點,「不爭」便是其中之一。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其實早就在《道德經》第22章給我們做出了解答: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世人大多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所說的不爭,並非是「無為」、「柔弱」,並不是啥也不爭,什麼時候都不爭。其次,很多人想要跟別人爭一爭高低,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顯示自己很厲害!然而,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那些成大事的厲害人物,都不屑於爭!因為,爭論只會白白的消耗我們的精力,因為你滿腦子想只是想要打敗對方,卻無法從從對方身上學習到什麼。
  • 《道德經》:無為而行,無爭勝有爭
    《道德經》第八章有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是老子論述「不爭「思想的名句,意思是: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樣。水善於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匯聚在人們所厭是的低法之地,所以最接近大道。
  • 老子《道德經》裡的「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之前,從甲骨文的角度,還原了老子《道德經》中的「無」字、「有」字。從還原的字義來看,更符合老子《道德經》的內涵邏輯,而且,在表現上,讓《道德經》變得更為形象了。今天,我們再來還原《道德經》中一個很重要的字「不」字,上圖,是「不」字從甲骨文至今的演變過程。下面,我們重點來看一下甲骨文「不」字,請看下圖:上圖這兩個甲骨文都是「不」字,意思是相同的。我們先來看左邊這個「不」字。
  •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這次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無為而治」,這個詞在企業管理,國家治理中經常被提起,那麼什麼是無為而治?無為是不作為嗎?答案是否定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遊手好閒,無所事是,無所作為 ,而是通過為達到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所不為,通過無所不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中是這樣講述無為和無為而治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道德經》中的「曲則全,枉則直」是什麼意思
    我以前講過,《道德經》的章節和順序不是老子排列的,而是後人按自己的觀點整理的,所以我們就得打破章節的框框,用宏觀的思路來領悟老子的思維模式。《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的「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歲後的處世參考;幹什麼成什麼,狀態越來越好的馬東,也是《道德經》的受益人。他在喜馬拉雅開設的國學專欄,更是一上線就獲得了300萬+收聽量……如果你要問,黃明哲解讀的《道德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能在全網不斷風靡,讓人聽了10遍,20遍,30遍都不過癮? 陳數說:「黃明哲的聲音給了我安定的力量和奇妙的信心。」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如果你有自信和扎克伯格和賈伯斯那樣,就輟學去紅塵歷練,修道不在心中,在紅塵中,在各種利益中,修行未必在深山,紅塵亦是大道場。不要管父母要你城為什麼樣的人,問問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清楚一點,能幹什麼和想幹什麼以及能幹成什麼,不是一回事。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 《道德經》中說的「上德不德」是什麼意思?許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各位晚上好,我是百家號談漫,在這個美好的時代,與你一起談古論今~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這樣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乍看起來十分玄妙(貌似整本《道德經》都是如此吧),但是實際上懂古語的人可以看出,這裡的所謂「上德不德」中的「上」其實是個動詞,又通「尚」,意即「推崇、崇尚」。有些人一點就通了,這裡的「德」前面用的既然是否定詞「不」,那麼它也是個動詞,意思是「修德,對德進行修繕」。那麼,這句話連起來直譯就是「推崇德行的人不會去刻意修德」,誒,這似乎聽起來有什麼不對?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我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講過,《道德經》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道和德這個中心的。所以,要想讀懂《道德經》就得先悟透道和德的真諦,然後才能讀懂老子的文章。就老子三寶中的「儉」而言,老子究竟節儉了什麼才有如此大的成就?通過老子這句「儉,故能廣」就能得出合理地結論。老子的「儉」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有形資源的節儉;二是對無形能量的節儉。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道德經》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
    《道德經》 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不是!應該理解為適可而止。《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怠」。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天地萬物一出生便有了名位,名位既已註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危險。如果不「知止」,就會表現為無節制,表現為亢進。《易經》中有云:「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忘,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在緊張的逆推解讀《道德經》的過程中,為了使自己能夠有一個更開闊的思路,也為了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映《道德經》中每一個漢字的含義,我不僅查閱了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理解兩個字「道」與「名」,這兩個字貫穿全書八十一章,也是千古以來,老子學術的爭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