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當時不理解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到這句話,年少時在一部修真小說《誅仙》中初看到這句話。似乎這句話有著什麼更深層的意思,竟然貫穿了整部小說的始終。直到後來讀了道德經。
以萬物為芻狗】典出《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意為天地之道,本沒有仁義與否的定義,不幹涉,不偏袒,任其自然育化。 僅有本章中「天地之間,1993年郭店楚墓出土的簡本《老子》無此句。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但文義與通行本是一樣的。
某些宗教人士會把它理解為上天、創世的神。宇宙孕化萬物,這裡的天指天道、自然之道。實際上就是把諸多粒子按不同的序列排列組合而成,組成我這個世界的一切,其實本質根源都是一樣的所以在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一切事物都源於同種物質。佛家也說眾生平等。
古代祭祀時的祭品,芻狗。用草紮成的狗,祭祀之前很受人們重視,但用過以後即被丟棄,任其自然腐朽,這是一種貴賤一體的事物。意在提醒我三點:老子說這句話。局外看局,第一。即看問題的角度。俗話說,旁觀者清。
比如我下象棋,如果你棋子,觀察對象只有棋子與棋盤,如果你弈者,觀察對象是整個棋局與對弈者,如果你看客,觀察對象是對弈雙方及整局棋,如果你站在樓上,觀察對象不僅是對弈雙方、棋局,還有一群看客…其大無外,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做人也一樣,格局要大。懷柔天下,第二。懂得包容。天地能以大胸懷容納萬物,不論善惡,都是自然之道,都有其存在理由,不能因惡而惡之,不以善而趨之,惡中有一善,善中亦有一惡。善惡消長,終化因果,因此輪迴不息。
但我始終要以善化惡,讓世界更美好。偶爾讀點心靈雞湯類的文章,大部分人其實一直都生活在狹隘的個人世界中。便突生一種醍醐灌頂的醒悟,但放下書不久,又忘了先前所悟。那就拿這句話來不時地提醒自己吧!
無為而為(其實個人認為,第三。無為而為是整部經文裡最低層次的思想,局部性和局限性很強)無為可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的前提是漸進性的正確,正常,大環境改變了原本的正確、正常」如果不加以提升,就跟不上大環境步調,相對來說就「不正確、不正常」這就是優化。但如果事物朝著不正常、不正確的方向發展,那就必須得加以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