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16 水水說說歷史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當時不理解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到這句話,年少時在一部修真小說《誅仙》中初看到這句話。似乎這句話有著什麼更深層的意思,竟然貫穿了整部小說的始終。直到後來讀了道德經。

以萬物為芻狗】典出《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意為天地之道,本沒有仁義與否的定義,不幹涉,不偏袒,任其自然育化。 僅有本章中「天地之間,1993年郭店楚墓出土的簡本《老子》無此句。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但文義與通行本是一樣的。

某些宗教人士會把它理解為上天、創世的神。宇宙孕化萬物,這裡的天指天道、自然之道。實際上就是把諸多粒子按不同的序列排列組合而成,組成我這個世界的一切,其實本質根源都是一樣的所以在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一切事物都源於同種物質。佛家也說眾生平等。

古代祭祀時的祭品,芻狗。用草紮成的狗,祭祀之前很受人們重視,但用過以後即被丟棄,任其自然腐朽,這是一種貴賤一體的事物。意在提醒我三點:老子說這句話。局外看局,第一。即看問題的角度。俗話說,旁觀者清。

比如我下象棋,如果你棋子,觀察對象只有棋子與棋盤,如果你弈者,觀察對象是整個棋局與對弈者,如果你看客,觀察對象是對弈雙方及整局棋,如果你站在樓上,觀察對象不僅是對弈雙方、棋局,還有一群看客…其大無外,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做人也一樣,格局要大。懷柔天下,第二。懂得包容。天地能以大胸懷容納萬物,不論善惡,都是自然之道,都有其存在理由,不能因惡而惡之,不以善而趨之,惡中有一善,善中亦有一惡。善惡消長,終化因果,因此輪迴不息。

但我始終要以善化惡,讓世界更美好。偶爾讀點心靈雞湯類的文章,大部分人其實一直都生活在狹隘的個人世界中。便突生一種醍醐灌頂的醒悟,但放下書不久,又忘了先前所悟。那就拿這句話來不時地提醒自己吧!

無為而為(其實個人認為,第三。無為而為是整部經文裡最低層次的思想,局部性和局限性很強)無為可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的前提是漸進性的正確,正常,大環境改變了原本的正確、正常」如果不加以提升,就跟不上大環境步調,相對來說就「不正確、不正常」這就是優化。但如果事物朝著不正常、不正確的方向發展,那就必須得加以幹涉。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對於這兩句話,歷來都存在著很多曲解和誤解,甚至有人將其理解為帶有蔑視意味的言語。但是這句話真正想要體現的含義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在傳達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思想境界。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既然芻狗是這樣一個東西,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地和聖人都「不仁」,都沒有仁義道德,都不把萬物和百姓當回事。那老子這句話對不對?老子究竟是在批判否定,還是在讚揚鼓勵這種「不仁」呢?這是導致大家意見分歧的關鍵所在。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而這句話其實更應該是用一段話來看的,這樣才能然我們不是偏頗的認識到這句話中的道理。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爭議很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怎麼解釋的都有。下面末學也談談自己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首先要先了解一下這句話裡的「芻狗」。「天地不仁」,這裡的「不仁」,不容易讓大家接受。我們大家總希望天地對我們好一些,多照顧照顧我們,一聽到「不仁」這兩個字,心裡就會有點不舒服,不如自己的心願。但事實就是如此,天地不會因為我們人類有自己的想法,就多關心照顧我們一下,它該怎樣還是怎樣,一切按照自然規律運行。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老子出關前留下的《道德經》影像後世數千年,有太多的人通過這本書找到了真理,今天我們說說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應該怎麼理解?《道德經》是消極的?
    而這個大道硬套到生活中呢,往往總會吃啞巴虧(我說的是硬套者)。再加上個別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類的話。簡直就是我們失意時最好的發洩言辭之一。原因之二,就是我們太注重《道德經》裡的無為。而這個無為往往被翻譯成無所作為。類似一種麻木的狀態。初學《道德經》時,我甚至懷疑我家樓下那個神智失常的流浪漢,似乎才是符合《道德經》的楷模形象。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如何理解?你知道嗎?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
  • 《遠大前程》「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被誤讀千年,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圖: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其他的我不想多說但這一句名句出自《道德經》,被很多人誤讀,說誤讀了千年都不為過>很多人只是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天地是不仁義的,把萬物都當做芻狗,感覺有些輕賤,罵人的感覺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也喜歡從字面理解,聖人是不仁義的,把百姓當做芻狗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怎樣理解《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誤解了
    在仙俠小說、仙俠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惟萬物為芻狗。」一般人會以為這是說天地不仁義,世界很殘酷的意思,這其實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因為這句話在後邊又一模一樣的出現過一次,它放在這裡顯得不倫不類,因為這章整個是在描述道的狀態,描述它如何深遠等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文體是不和,內容更不合的。以後我們再來學這一句。      今天學習第五章,其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歷代解釋很多,首先來看甲骨文芻、狗兩字的字形與字義。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意思是天道是常常偏向做善事的人的。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在他著的《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理解的人都看淡了名利
    在國學經典《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於這句話目前比較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解釋是:天地不會厚此薄彼,天地間的萬物在天地眼裡都是芻狗。當然,這裡的萬物也包括人。這其實也是眾生平等的思想,說的這裡,我們會發現道家和佛家很多思想都是相通。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理解與心得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仁指的不是儒家的仁心思想,而是指不偏私的意思。芻狗就是一種用草編織成的狗,拿來祭祀用。天地不仁,指的是大道無情,沒有偏私的心,對待萬物都與對待芻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