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2020-12-16 國學雜談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

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在祭祀的時候,人們恭恭敬敬的把芻狗供在那裡,但是活動一結束,就被視作廢物,隨隨便便扔在路邊了。總之,芻狗就是那種始用終棄,或者不被看重的東西。

既然芻狗是這樣一個東西,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地和聖人都「不仁」,都沒有仁義道德,都不把萬物和百姓當回事。那老子這句話對不對?老子究竟是在批判否定,還是在讚揚鼓勵這種「不仁」呢?這是導致大家意見分歧的關鍵所在。

其實對不對並不重要,因為從根本上說,世間就沒什麼對錯之分,關鍵我們要了解老子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老子一向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他很尊重自然,當然包括天地在內,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絕對不是否定天地的意思,關於這點,大家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

至於「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引子,就是為了說明後面那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的「聖人」,講的是道家的「聖人」,所以肯定沒有批判的意思,而是說,聖人是悟道的人,既然天地「不仁」,那麼聖人就要效法天地,也「不仁」,也「以百姓為芻狗」。

這個「不仁」聽起來很可怕,「天地不仁」也就算了,聖人也「不仁」,就有點冷酷無情,但確實有道理。雖然人類自己把自己看作是萬物之靈,但在天地看來,人和動物、植物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天地沒有仁愛,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對誰都一樣。

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確實有點兒不好聽,但我們仔細琢磨一下,老子說的只是「不仁」,並沒有說蔑視、迫害、欺壓、踐踏等等。人家只是說聖人對待百姓不愛、不重視而已,雖然不愛,但也不恨呀!不恨也不愛,不理也不睬,不重視也不輕視,說白了,就是什麼都不管,這不就是道家常說的「無為而治」嗎?

這句話確實也有道理,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有時候就怕折騰,折騰來折騰去,最後還不如不折騰,一切順其自然。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正是因為採用了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才使得飽受戰亂的黎民百姓,得到修養聲息的機會,國家才逐漸繁榮強盛起來。

相關焦點

  •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原來大家都理解錯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句至理名言,一句俗語,甚至小到一個詞,都可能有出處,這就是我們民族文化積澱深厚的體現。下面這句話經常被人引用,但是很多人卻把它的意思理解錯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出處:按照人們一般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那些所謂的聖人都是不仁道的,他們把平民百姓當做芻狗。如果真照此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對於這兩句話,歷來都存在著很多曲解和誤解,甚至有人將其理解為帶有蔑視意味的言語。但是這句話真正想要體現的含義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在傳達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思想境界。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老子出關前留下的《道德經》影像後世數千年,有太多的人通過這本書找到了真理,今天我們說說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遠大前程》「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被誤讀千年,是什麼意思
    圖: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其他的我不想多說但這一句名句出自《道德經》,被很多人誤讀,說誤讀了千年都不為過>很多人只是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天地是不仁義的,把萬物都當做芻狗,感覺有些輕賤,罵人的感覺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也喜歡從字面理解,聖人是不仁義的,把百姓當做芻狗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意思是天道是常常偏向做善事的人的。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在他著的《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而這句話其實更應該是用一段話來看的,這樣才能然我們不是偏頗的認識到這句話中的道理。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第四章曰:「淵呵,似萬物之宗」,後邊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我覺得不是這章裡的內容,一定是抄錯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老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所著的《道德經》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代表著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各國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的名著,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第二就是《道德經》,可見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哲學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芻狗「芻狗」的解釋很簡單,「芻」的本意是割草,也指用來為牲畜的草,引申一下,「芻狗」的意思就是用草紮成的狗。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對祭品非常在意,一開始,人們祭祀的物品是「三牲」,也就是豬牛羊。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爭議很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怎麼解釋的都有。下面末學也談談自己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首先要先了解一下這句話裡的「芻狗」。我們大家總希望天地對我們好一些,多照顧照顧我們,一聽到「不仁」這兩個字,心裡就會有點不舒服,不如自己的心願。但事實就是如此,天地不會因為我們人類有自己的想法,就多關心照顧我們一下,它該怎樣還是怎樣,一切按照自然規律運行。「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對待世間萬物,一律平等對待,沒有任何偏私,就像世人對待用完的芻狗一樣,根本不會去左右它、理會它,一切都順其自然。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如何理解?你知道嗎?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
  • 老子為何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難道聖人沒有仁愛之心嗎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在這段話裡,老子說,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當作芻狗;聖人也不仁慈,把百姓當作芻狗。真的是這樣嗎?不!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