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021-01-21 紅衣記史官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裡的」芻狗「,其實是指」草扎的狗「用作祭祀用品,借「芻狗」用來比喻萬物平等。

天地中,大道是根本。天地是無私的,它們對待萬物眾生,都不摻雜私慾,就像「芻狗」被使用時,就好像萬物不論貴賤皆被賦予生命,而待生命消亡時也像「芻狗」一般如草如土,這就是自然之道。

天地視萬物為平等,所以聖人也不因王侯百姓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待人。

而這句話中的「不仁」其實也並非不仁。在《莊子·庚桑楚篇》中講「至仁無親」,《齊物論》中也講「大仁不仁」。雖然看起來是「無情」的意思,但是實際上正因為「無情」才以至於「無私」、「無欲」,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視同仁,視萬物為平等。

天地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

這句話要體現的是老子「無為」的思想,他認為天地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就是說,人的思想影響不了這個世界任何事物的轉移。

這和《道德經》主旨一致,老子在《道德經》全書強調的莫過於「無為」二字。何謂無為?通俗點說就是不要瞎折騰。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有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做到了清靜無為,不折騰百姓,百姓會自然富足安樂。比如漢初黃老治國,與民休息,最終實現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

到了現代社會,老子教導人們應該尊重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有關的那些自然現象,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支配的。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而不是想著「人定勝天」。

至於個人的「無為」就是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本分工作,自然會得到應得的東西,若心中執著於事反而受得連累,以至於走火入魔與道遠矣。

用「不仁」之心做「無為」之事,由此也可以用來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義了。

魯迅先生讚嘆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封建統治的以前,還是社會制度和文化不斷完善的當下,《道德經》都稱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專研的著作。

《道德經》就是教我們怎麼修心,教我們怎麼開智的。五千言精簡洗鍊,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本身就是一本集文學、邏輯、思想之美為一體的國學經典,可以陶冶情操,鍛鍊強大的思辨能力,」上善若水「、」寵辱不驚「,養成上好的品性。它是方法書、智慧書,更是一盞明燈。

我今天給你推薦的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是翻譯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經了,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而且每一篇都一個小故事,結合故事可以更好地幫助你理解老子的意思,同時還可以擴展你的知識面。

恰逢新年大促,這套書僅需要59塊錢,也就是幾包煙錢,就可以讓你領悟大智慧,收穫成功的人生,是非常不錯的!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面的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老子所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很多人斷章取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老子》   這句話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不陌生了,而其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則就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了,要說在很多人的認知當中,這就是說整個的天地都沒有了仁義,那麼我也就不顧其它的一些個情面了,要說這老子可是我們偉大的文化代表人物,自然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的,而我們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應該明白了不是他的話不對,而是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出錯了,那麼這句話到底是該有什麼樣的真實含義呢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老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在幾千年中,和孔子一樣,老子的思想和學說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子留下了一本創世之作《道德經》,讓無數代的中國人誦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研究它。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理解的人都看淡了名利
    在國學經典《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於這句話目前比較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解釋是:天地不會厚此薄彼,天地間的萬物在天地眼裡都是芻狗。當然,這裡的萬物也包括人。這其實也是眾生平等的思想,說的這裡,我們會發現道家和佛家很多思想都是相通。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其實,我們如今有很多的警世名言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但有些時候,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將老祖宗留下來的話誤解,以至於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
  • 怎樣理解《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誤解了
    在仙俠小說、仙俠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惟萬物為芻狗。」一般人會以為這是說天地不仁義,世界很殘酷的意思,這其實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如何理解?你知道嗎?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尤其是在各種網絡文學或者地攤文學之中,它往往被看作是上天或者上位者冷酷無情的意思,被理解為是,天地沒有仁義,踐踏萬物,所以人應該自私自利,理所當然地就衍生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樣理解,也是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理解錯了。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名言,真正讀懂的人都不簡單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名言,真正讀懂的人都不簡單在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名言在很多穿越劇中頻頻出現,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文: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視萬物與草紮成的狗一樣,沒有貴賤分別。所以天地對待世間萬物是一律平等無私的。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要正確理解這一章的內容,必須要明白這一章,是對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的進一步總結,同時也是對第4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的深一步闡述。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 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現在好多人認為,你看天地是殘暴的,有地震有海嘯有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搞得萬物很悲慘,可見天地是很邪乎的存在,聖人不把老百姓當人,連條狗都算不上,還是一隻用草扎的狗,可見統治者也是殘暴的,人世間就是這麼不平等。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對於這兩句話,歷來都存在著很多曲解和誤解,甚至有人將其理解為帶有蔑視意味的言語。但是這句話真正想要體現的含義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在傳達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思想境界。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可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句話:一,芻狗的意思;二,這句話的產生年代。首先,芻狗這個概念大家已經解釋過很多,相信讀過《莊子》和《淮南子》的人都不會陌生,即祭祀時所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而河上公與王弼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底說了些什麼?
    你去看看詩經中,人類抱怨天、詛咒天的詩歌很多。另外我們看竇娥冤中的竇娥的那一段控訴: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