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裡的」芻狗「,其實是指」草扎的狗「用作祭祀用品,借「芻狗」用來比喻萬物平等。
天地中,大道是根本。天地是無私的,它們對待萬物眾生,都不摻雜私慾,就像「芻狗」被使用時,就好像萬物不論貴賤皆被賦予生命,而待生命消亡時也像「芻狗」一般如草如土,這就是自然之道。
天地視萬物為平等,所以聖人也不因王侯百姓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待人。
而這句話中的「不仁」其實也並非不仁。在《莊子·庚桑楚篇》中講「至仁無親」,《齊物論》中也講「大仁不仁」。雖然看起來是「無情」的意思,但是實際上正因為「無情」才以至於「無私」、「無欲」,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視同仁,視萬物為平等。
天地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
這句話要體現的是老子「無為」的思想,他認為天地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就是說,人的思想影響不了這個世界任何事物的轉移。
這和《道德經》主旨一致,老子在《道德經》全書強調的莫過於「無為」二字。何謂無為?通俗點說就是不要瞎折騰。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有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做到了清靜無為,不折騰百姓,百姓會自然富足安樂。比如漢初黃老治國,與民休息,最終實現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
到了現代社會,老子教導人們應該尊重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有關的那些自然現象,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支配的。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而不是想著「人定勝天」。
至於個人的「無為」就是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本分工作,自然會得到應得的東西,若心中執著於事反而受得連累,以至於走火入魔與道遠矣。
用「不仁」之心做「無為」之事,由此也可以用來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義了。
魯迅先生讚嘆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封建統治的以前,還是社會制度和文化不斷完善的當下,《道德經》都稱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專研的著作。
《道德經》就是教我們怎麼修心,教我們怎麼開智的。五千言精簡洗鍊,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本身就是一本集文學、邏輯、思想之美為一體的國學經典,可以陶冶情操,鍛鍊強大的思辨能力,」上善若水「、」寵辱不驚「,養成上好的品性。它是方法書、智慧書,更是一盞明燈。
我今天給你推薦的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是翻譯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經了,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而且每一篇都一個小故事,結合故事可以更好地幫助你理解老子的意思,同時還可以擴展你的知識面。
恰逢新年大促,這套書僅需要59塊錢,也就是幾包煙錢,就可以讓你領悟大智慧,收穫成功的人生,是非常不錯的!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面的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