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看看世界的各種宗教的觀念。在世界的宗教史上,絕大多數民族的心中,都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這個神,在西方叫上帝,在中國叫天或者帝。在人類的心中,總有一個可以支配一切、可以發號施令、可以降下禍福的神,他們帶有人類的人格。既然有人類的人格,那麼人類總是渴望,上帝能夠為人類帶來幸福,或者說,上帝或上天會保佑我們。因此,宗教的觀念認為,上天或上帝是仁慈的,用儒家的觀點就是說,上天或上帝是具有仁愛精神的,他會慈愛地對待人世間的一切。
但是,老子的哲學和那些宗教觀念完全不一樣。如果說,中國的儒家學說是一種溫暖的、仁愛的、充滿對人類的善的幻想的一種哲學,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則完全是一種自然的哲學,是一種冷靜的、客觀的毫無思想感情好惡的哲學。也就是說,儒家哲學認為,上天是仁慈的,有好生之德,而老子的道家哲學則認為,自然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不管你怎麼想,自然他就在那裡,不會因為你的思想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儒家哲學的創始人和發揚光大者孔子和孟子,都反對怨天尤人,其實這也從另外的方面,說明,人們總喜歡帶著感情色彩去看待天,在人們的眼中,天應該是至善的,是終極價值,是純粹的善。但是人類的生活總是不可能天隨人願。天地自然會有洪水猛獸,會有火山爆發,會有風雲雷電,人類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活得像一隻螻蟻。所以人們往往就會抱怨天。你去看看詩經中,人類抱怨天、詛咒天的詩歌很多。另外我們看竇娥冤中的竇娥的那一段控訴: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縱然是對天的控訴,還是說明,竇娥對天還是相信的,只不過她認為天被暫時迷了眼睛而已。
老子就絕對不會怨天尤人,因為他知道,天是沒有感情的,天是一種自然的存在。你贊他,他不知道,你罵他,他不知道。所以,天就是一個冷冰冰的存在。這個存在,用老子的話說,就是道,就是宇宙間最高的規律。
莊子有個故事,或許對我們理解老子的道,理解老子的自然哲學很有作用。
《莊子·知北遊》中說講了一個好玩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類似於禪宗的「挑水擔柴無非妙道」的感悟。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所謂道,究竟存在於什麼地方呢?"莊子說:"道無所不在。"東郭子說:"必定得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才可以吧。"莊子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處在這樣低下卑微的地方?"莊子說:"在小草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越發低下了呢?"莊子說:"在磚瓦之中。"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低下呢?"莊子說:"在大小便。"東郭子無語了。
莊子為了說明道就是自然規律,竟然說道在屎溺,這個話雖然難聽,但是說出老子哲學的真理。道就是自然規律。同時這也說明萬物都是平等的,你站在最高的道的角度去看的話,萬物平等,萬物齊一。所謂的善惡美醜都是相對的,都是人的主觀思維的結果。
現在我們可以回過頭來,認真的分析一下老子的這句話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我們要是一看開頭的這兩句,會覺得老子的膽子也太大了。天地有仁愛之心,這是誰都期待的,他怎麼會把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都當成用草扎的祭祀用的狗呢?後一句更可惡,我們常說,聖人有大仁大智,關愛老百姓是天地大義,怎麼能夠把老百姓當成棄之不用的草扎的狗呢?
我們把這段話的全文翻譯一下: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理會世 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裡,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原來,這段話是說,天地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根本就沒有什麼感情,所以也就無所謂仁與不仁。其實我們看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確實如此。羚羊被老虎吃掉,老虎被獵人打掉,獵人也免不了生老病死,最後塵歸塵土歸土,天地何曾愛過誰,何曾恨過誰?
老子的自然哲學,其實還是一種政治哲學。他的政治哲學是建立在自然而然無為而治的哲學基礎上的。統治者要像天一樣,順其自然,不去幹擾百姓的生活,讓老百姓按照自己的軌跡去生活,沒事別去瞎折騰。要知道,人類社會的無數災禍,大部分都是由於處在上層社會的人,因為自己的私慾而發動的而招致的。如果讓統治者不感覺有百姓的存在,讓老百姓也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這樣就是一個美好的和諧的社會。就像是他說的那樣,治大國如烹小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