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教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020-12-25 源易緣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告訴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債務纏身、升遷無望、事業受阻、失業、疾病等人生不如意時,人人都想找個貴人拉自己一把,或者給迷茫的自己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公元前518年,學富五車的孔子,已經55歲,眼看就老年了,自己還沒有一官半職,內心非常焦急和煩躁。

為不給人生留遺憾,孔子決心該出手時就出手,放下面子,廣撒網,多撈魚,去周遊列國,希望能打動一個君王,給自己一個平臺,實現「仁」與「禮」的思想。

誰知,孔子風餐露宿,諸侯國遊說了一個遍,卻沒有一個大王要用他,心灰意冷的孔子馳馬去拜訪老子,希望給他解開人生困惑。

孔子對著滔滔黃河水,愁眉苦臉地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一刻不停地溜走,我馬上老了,還沒有機會實現我的仁政。

老子看見了,勸解孔子:不論是黃河水也好,還是人也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有大道,順大道而行,這就是「道法自然」,如果逆天而動,哪裡能有好結果?

孔子說,「仁」不算大道、正道嗎?

老子默然許久,然後說:你所說的「仁」,我也早有耳聞,是要教化人們去惡從善,本意是好的,但卻不符合「天道」。

那麼,老子所說的「天道」是什麼呢?老子對孔子說,要想悟透天道,就要學會「道法自然」,那麼,道法自然應該怎麼用呢?它真的能讓人世事洞明,賺到錢、在工作中高人一籌、找到工作……度過難關嗎?

對於這個問題,鬼谷子實踐了老子的大道,教出了張儀、蘇秦、毛遂、李斯等弟子,他們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那麼,老子的「道法自然」應該怎麼用呢?「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弄懂1句話,照著3個步驟做,你也能握住命運的咽喉。

1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是一個崇尚「上善若水」的人,」善「是老子的底色,但為何他會說天地不仁呢?這不是矛盾的嗎?

老子這樣一個大智者,絕對不會辦前後矛盾的事,只是他的「善」,不是普通人的善。

什麼是「天地」?

我們普通人說的「天地」,其實是加著前綴的,是「人類的天地」,是站在人的立場上的「善」。

這就造成2種結果:

<1> 看不清真相。

對人類善,對其他是不善。比如老虎吃兔子,站在保護弱者的角度,兔子是善的,老虎是惡的。但實際上,老虎吃兔子正是天道,不吃老虎餓死了,生物鏈的其他物種也會滅亡。

<2>產生依靠心理和走捷逕行為,容易被割韭菜。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相關焦點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如何理解?你知道嗎?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名言,真正讀懂的人都不簡單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名言,真正讀懂的人都不簡單在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名言在很多穿越劇中頻頻出現,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
  • 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現在好多人認為,你看天地是殘暴的,有地震有海嘯有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搞得萬物很悲慘,可見天地是很邪乎的存在,聖人不把老百姓當人,連條狗都算不上,還是一隻用草扎的狗,可見統治者也是殘暴的,人世間就是這麼不平等。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五章,這句話頗具爭議,一直被人們所誤解。人們之所以誤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沒有聯繫上下文導致的,從字面上去理解了,認為老天是不仁慈,是冷酷無情的,只把世間的萬物,當成狗。既然老天都自私自利了,何況人呢?
  • 老子所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很多人斷章取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老子》   這句話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不陌生了,而其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則就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了,要說在很多人的認知當中,這就是說整個的天地都沒有了仁義,那麼我也就不顧其它的一些個情面了,要說這老子可是我們偉大的文化代表人物,自然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的,而我們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應該明白了不是他的話不對,而是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出錯了,那麼這句話到底是該有什麼樣的真實含義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尤其是在各種網絡文學或者地攤文學之中,它往往被看作是上天或者上位者冷酷無情的意思,被理解為是,天地沒有仁義,踐踏萬物,所以人應該自私自利,理所當然地就衍生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樣理解,也是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理解錯了。
  • 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教導世人要有仁愛之心
    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教導世人要有仁愛之心文·段宏剛老子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據傳,他活了100歲,傳世作品是5000餘字的《道德經西方近代不少哲學大師,如,斯賓諾莎、黑格爾、尼採等人,在建立個人哲學體系時,都從《道德經》裡吸取了不少思想學說,可見,老子思想早已超出了國界和民族,完全稱得上是人類共有的精神寶藏。有一句俗語這樣說:老子天下第一。實際上指老子是人類歷史上10大作家第一人,所以這樣稱之。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本文是獨孤豹原創文章,如有轉載敬請說明。細讀中國歷史,歡迎關注獨孤豹。《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理解的人都看淡了名利
    在國學經典《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於這句話目前比較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解釋是:天地不會厚此薄彼,天地間的萬物在天地眼裡都是芻狗。當然,這裡的萬物也包括人。這其實也是眾生平等的思想,說的這裡,我們會發現道家和佛家很多思想都是相通。
  • 老子曾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可知其含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天地之間,沒有,真正的仁慈和寬恕,而已。萬物作為一切的模型,並解決所有事情的能力,都有它解決的辦法和能力。而君主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是要根據大自然,所給出的答案,全心全意地去體察,幫助百姓了解大自然的答案,解決人世間的一切事情。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底說了些什麼?
    也就是說,儒家哲學認為,上天是仁慈的,有好生之德,而老子的道家哲學則認為,自然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不管你怎麼想,自然他就在那裡,不會因為你的思想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儒家哲學的創始人和發揚光大者孔子和孟子,都反對怨天尤人,其實這也從另外的方面,說明,人們總喜歡帶著感情色彩去看待天,在人們的眼中,天應該是至善的,是終極價值,是純粹的善。但是人類的生活總是不可能天隨人願。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老子最主要的哲學觀點之一就是:自然無為,他認為宇宙萬物的存在以及發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會受到任何外在意志的支配。說通俗一點,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發展就像放羊,但沒有牧羊人。這個觀點深深植根於《道德經》,然而《道德經》還有另外一席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為何又說天地在幹預「萬物」呢?
  • 《天道》天地不仁,以天下萬物為芻狗怎麼理解
    君子不器,君子是道德模範,也是能夠約束自己心性的人,老子之所以懂天道、地道、仁道,不是因為他智慧,而是他為更多的人考慮。一個全新的大同世界勾勒出了。老莊易,儒釋道,大道至簡,殊途同歸。講的就是怎麼做人,做什麼樣的人,怎麼做事,不論對錯,如何解決問題。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應該怎麼理解?《道德經》是消極的?
    再加上個別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類的話。簡直就是我們失意時最好的發洩言辭之一。原因之二,就是我們太注重《道德經》裡的無為。而這個無為往往被翻譯成無所作為。類似一種麻木的狀態。初學《道德經》時,我甚至懷疑我家樓下那個神智失常的流浪漢,似乎才是符合《道德經》的楷模形象。看到人們對道德經如此的看法,老胡(筆者)感覺很痛心,所以試著跟大家探討一下。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其實,我們如今有很多的警世名言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但有些時候,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將老祖宗留下來的話誤解,以至於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因為同樣一句話,如果放在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之下,就很有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老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在幾千年中,和孔子一樣,老子的思想和學說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子留下了一本創世之作《道德經》,讓無數代的中國人誦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研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