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仁指的不是儒家的仁心思想,而是指不偏私的意思。芻狗就是一種用草編織成的狗,拿來祭祀用。天地不仁,指的是大道無情,沒有偏私的心,對待萬物都與對待芻狗一樣。聖人也沒有私心,對待所有百姓都是平等心,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天地與人是不一樣的,人有私心,但天地卻沒有私心。天道是自然之道,所謂道法自然。天地不會對大道中的任何事物,起心動念。人道是有為之道,有為就會執著,因為執著就會產生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會產生私心,就會有所偏袒。
在古代,人的分別心比較嚴重,往往把有權有錢的人就看的高貴,而出生貧窮的人就看得卑賤。而老子的思想則反應了他對天下百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這句話不必要深刻糾結其含義,簡單地形容就是說萬物平等。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籥是指風箱的意思。天地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中間空虛,四周崩緊,而不塌陷。只要一運動,就會產生無窮的風力。
這句話是老子形容天地生生不息的,天地雖然無情,但卻一直運行萬物,無時無刻都沒有停下休息。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句話的理解是最有爭議的。其中的多言,應改為多聞,才能承接上文。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習知識。前面形容了天地之後,老子便有了人生的感概。天地無窮,不停息地生化著萬物,要去學習其中的道理,實在太難了,並且也不可能做到。
所以老子提出了守中的概念,守中就是化複雜為簡單,守中執一的思想。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去了解萬物的知識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學道要懂得守中執一,了解其根本的原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