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理解與心得

2020-12-14 秋月文心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仁指的不是儒家的仁心思想,而是指不偏私的意思。芻狗就是一種用草編織成的狗,拿來祭祀用。天地不仁,指的是大道無情,沒有偏私的心,對待萬物都與對待芻狗一樣。聖人也沒有私心,對待所有百姓都是平等心,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天地與人是不一樣的,人有私心,但天地卻沒有私心。天道是自然之道,所謂道法自然。天地不會對大道中的任何事物,起心動念。人道是有為之道,有為就會執著,因為執著就會產生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會產生私心,就會有所偏袒。

在古代,人的分別心比較嚴重,往往把有權有錢的人就看的高貴,而出生貧窮的人就看得卑賤。而老子的思想則反應了他對天下百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這句話不必要深刻糾結其含義,簡單地形容就是說萬物平等。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籥是指風箱的意思。天地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中間空虛,四周崩緊,而不塌陷。只要一運動,就會產生無窮的風力。

這句話是老子形容天地生生不息的,天地雖然無情,但卻一直運行萬物,無時無刻都沒有停下休息。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句話的理解是最有爭議的。其中的多言,應改為多聞,才能承接上文。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習知識。前面形容了天地之後,老子便有了人生的感概。天地無窮,不停息地生化著萬物,要去學習其中的道理,實在太難了,並且也不可能做到。

所以老子提出了守中的概念,守中就是化複雜為簡單,守中執一的思想。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去了解萬物的知識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學道要懂得守中執一,了解其根本的原理就可以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第四章曰:「淵呵,似萬物之宗」,後邊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我覺得不是這章裡的內容,一定是抄錯了。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的第五章。老子在第三章中講了聖人之道,接著第四章就講了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天之道,第五章裡老子把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放在一起論述,著重說明了聖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的道學思想。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怎樣理解《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誤解了
    在仙俠小說、仙俠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惟萬物為芻狗。」一般人會以為這是說天地不仁義,世界很殘酷的意思,這其實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應該怎麼理解?《道德經》是消極的?
    一 道德經為什麼讓人覺得消極?《道德經》的無為思想,一直給人以消極的感覺。原因之一,是因為《道德經》並不是講的具體的治世法則,職場指南,或者勵志雞湯。而是闡述了一種失之久矣的「大道」。再加上個別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類的話。簡直就是我們失意時最好的發洩言辭之一。原因之二,就是我們太注重《道德經》裡的無為。而這個無為往往被翻譯成無所作為。類似一種麻木的狀態。初學《道德經》時,我甚至懷疑我家樓下那個神智失常的流浪漢,似乎才是符合《道德經》的楷模形象。看到人們對道德經如此的看法,老胡(筆者)感覺很痛心,所以試著跟大家探討一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老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所著的《道德經》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代表著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各國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的名著,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第二就是《道德經》,可見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哲學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如何理解?你知道嗎?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對於這兩句話,歷來都存在著很多曲解和誤解,甚至有人將其理解為帶有蔑視意味的言語。但是這句話真正想要體現的含義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在傳達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思想境界。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在他著的《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它是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紮成的狗,用來做祭品用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老子出關前留下的《道德經》影像後世數千年,有太多的人通過這本書找到了真理,今天我們說說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個芻狗是指可以丟棄之物嗎
    周秋鵬前一陣在百度看到一個視頻,是一個國學知識問答節目,其中有一個題目是引用《道德經》中的句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問這個芻狗是指什麼,然後給出三個答案供大家選擇,在場沒有一個人答對。參加答題節目是是幾個中學生,看上去也就是幾個十五、六歲男孩女孩,要回答《道德經》中的句子含義,雖然是提供了幾個答案供選擇的,根據句子的字面意思,有可能在正確答案上找到某種關聯,但是對於這幾個孩子確實是不容易的,至少要對《道德經》的文本相當熟悉才行。而且裡面有那麼多的生僻字,要通讀一遍都要化很多功夫的。說明這些孩子都是天資聰慧,才有可能被挑選出來,參加這個國學知識問答的節目。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