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為而行,無爭勝有爭

2020-12-20 歷史國學教堂

《道德經》第八章有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是老子論述「不爭「思想的名句,意思是: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樣。水善於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匯聚在人們所厭是的低法之地,所以最接近大道。

上善的人,居於這樣的低洼之地,心胸善於保持寧靜深邃,與人文注善於真誠友愛,營談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治理,處事善於發揮自己的才能,動善於掌握好時機。正因為有與世無爭的美,所以才沒有怨咎。

老子認為,水「不爭」,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具「道我們做人,就要像冰一樣,修養上,與世無爭。

老子的這一句「上善若水」,既點明了道家一直強調的最重要的德行就是「上善」,同時,也將這種抽象的「上善」具象化,從而向世人實體展示了「上善」真正的境界,並告知了人們達到這種境界的方法。

所謂上善,也就是最完美的德行,莫過於水。老子認為,水所表現出來的所有特質,都是上善,它柔軟纖細,置於萬物之下,不爭上遊,這種「無爭」最接近「大道」,是以柔性對剛性,以淡然對執著,以閒適對緊迫,以順其自然對刻意強求,以無為出世對有為入世。

當今社會競爭氛圍濃鬱,「爭」似乎遠比「無爭」更多,且更有意義。其實不然,正因為世道處處有「爭」,我們才更要反其道而行之,無為無爭,做水一樣的人,從源頭消除「爭」的隱患,以「善」止爭。

很久以前,有一位官員不小心捲入了政治爭鬥,無辜受到牽連的他被革去了官職,貶回了家鄉。官員很苦悶,覺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冤屈,他很想向朝延中辯,爭得東山再起的機會。

在行動前,他特意找到了他的老師徵詢意見。老師了解了所有的情況後,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帶著這名官員走進了書房。書房的桌子上擺放著一隻精美的花瓶,花瓶中盛滿了水。

老師指著這隻花瓶對他說:「你看,這隻花瓶放在此處已有半年之久,每天每時每刻都會有塵埃掉入水中,可水依然乾淨清澈,你明白個中的道理嗎?」這名官員盯著花瓶看了很久,突然,他高叫道:「我明白了!所有的灰塵都沉到水底下了。」

老師欣慰地點點頭,說道:「便是如此。這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有九,這些事情越執著地想解決,往往越掀起更大的波瀾。就像這花瓶中的水,每時每刻都在落入灰塵,如果它心生厭惡,以致激烈地震蕩自身,那麼,這瓶水將一直混亂下去,永不能安寧。可是,如果這瓶水願意沉靜下來,讓那些灰塵漸漸地沉入水底,那麼,水依然是純淨清澈的。」

做人正如官員的老師所說,「爭」一定會失去原本的「清靜無為」,還不一定會達到預想的效果;而「不爭」絕對不會翻天覆地,憑藉水一般的「上善」,自然能夠以「不爭」的心境從容面對「爭」的世界。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不爭」的境界呢?老子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其一,做人要放低姿態。姿態是衡量做人質量的一種標準,它與「德」成反比。高姿態的人往往過度有為,事事論爭,待人往往斤斤計較,對事常常吹毛求疵,喜歡用外在的姿態來表現內在的境界。

執著於「爭」,其實不過是「外高內低」。因此,做人還是要保持低姿態。姿態低了,心態自然也就放平了,「爭」的執念也就散了。

其二,做人要心胸靜幽。心胸是體現做人質量的一種精神內核,有心胸的人比沒有心胸的人更具「善」、「德」,心胸寧靜深邃的人遠比心胸狹窄的人更能做到「無為」、「不爭」。因此,心胸深邃了,自然也就不爭了。

其三,做人要真誠重信。真誠重信是做人「不爭」的一種重要的外在表現,更是源於內在的精神需求,一個講真誠重信譽的人往往更看重「德」,更傾向於「善」,也就更能自覺抵制功利性明顯的「爭」。

其四,做人要顯現才能。才能顯現看似求「爭」,其實不然。道家所謂「無為」,並不是指放棄一切,而是以「無為」之道行「有為」之事,以不爭」實現更高級別、更高境界的「爭」,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將全部的才能公開顯現出來。

古來高手過招,並非如一般人一樣真刀真槍的肉搏,而是向對方展現自己的實力,實力一現,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既然可以像「不爭」一樣的去「爭」,那何必還要為「爭」而「爭」呢?

儘管「不爭」是至高的做人境界,但只要事事留心,處處留意,那麼想要擁有若水的上善之德也並非難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不爭」是什麼意思?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寫在《道德經》書末的一句話。老子是在提醒人們,雖然他老人家屢講「無為」,但其主旨還是要人們去「為」的。「無為」不是不做事,所以要「為無為」。奇怪的是,那些把「無為」理解為不做事的朋友,總是看不見這句話,或者可能是故意視而不見。
  • 【成長之家第287期】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本期圖片作者:王冬冬(淮南分公司)編者按:君子無所爭。
  • 道德經:「不爭」有悖於現在的價值觀?很多人誤解了其中的含義
    《道德經》中關於「無為而治」的思想解讀,從任何一個篇章中都可以發現,也正是因為這樣,當人們提起《道德經》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詞總是「無為」二字,其實除了這個以外,《道德經》中還包含了許多其他的思想觀點,「不爭」便是其中之一。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楊絳曾說:「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當我們內心裏面太過於在乎一個人一件事,想要競爭的時候,這時候往往心會變得很脆弱,而且還會讓自己輕易的陷入一個小格局裡面,而最後事情的發展就會變成: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而當我們可以用相對比較自然的心態來取代「爭」的心態,反而更容易成事。
  • 善弈者通盤無妙手 同向為競 相向為爭
    通盤無妙手「通盤無妙手」是一個下棋的術語,原話叫做「善弈者通盤無妙手」——也就是說很會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盤棋你是看不到那種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瀾的一手的。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和另外兩句話結合起來理解一下: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這兩句也很好理解,也就是:善於打仗的人往往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而好的醫生沒有很大的名聲。
  • 上善真的若水嗎,水真的利萬物而不爭嗎,《道德經》誤民兩千年
    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應該來說老子是值得尊敬的,為什麼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見到名人解讀老子之言,比如魯迅、林語堂、南懷瑾、於丹、曾仕強、白巖松等,而且講國學必然提到或聯想到老子。然而這些人所解讀的老子《道德經》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內部打轉,始終無法突破它的束縛。
  • 道德經: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不爭之德配天地
    《道德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謀劃。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以一己之力去滿足所有人的好惡,難於登天。
  • 為什麼說「不爭」才是爭得最高境界?《道德經》告訴你一個秘密
    在國產優秀電視劇《天道》裡,韓楚風面臨要與另外兩名副總裁爭奪總裁的位置,前總裁臨終前推薦了他,他當時也不甘心,很想爭一爭,因為畢竟自己也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實至名歸。但是好友丁元英卻建議他先退一步,把總裁的空缺讓出來,讓其他兩位候選人去爭。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不然又怎麼會有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的說法呢?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 你怎麼爭,都爭不過天道(深度好文)
    《道德經》最後一句說:所謂天道既是人道,人道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自處,如何跟世界相處。人生在世,學會不爭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不與父母論長短、爭勝負,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梁啓超在進行維新事業時,跟父親居住在一起。梁啓超的父親為人守舊,對禮數極其挑剔。
  • 道德經如此受人歡迎精髓在哪?精髓這裡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大意: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 ,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他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衝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道德經開篇的有無思維:此處無聲勝有聲
    被譽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一共有八十一章,通行有五千字左右,篇幅不大,但因都是文言文,理解起來,頗費功夫。但總體看來,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理解《道德經》的兩扇門。讀懂了這兩章,也算上推開了這本萬經之王的門,算是登堂入室了。
  • 爭花蓮縣「立委」補選勝 金溥聰想拉攏傅昆萁
    爭花蓮縣「立委」補選勝 金溥聰想拉攏傅昆萁   據臺灣今日新聞報導,花蓮「立委」補選訂於2月27日投票,國民黨徵召東華大學教授王廷升參選,將與民進黨徵召參選人蕭美琴和無黨籍參選人施勝郎力拼,爭取勝選,國民黨花蓮縣委員會在16日下午舉行輔選幹部座談。  金溥聰專程趕到會場,向與會的黨籍基層幹部推薦王廷升,希望黨員和基層幹部力挺王廷升,在這次「立委」補選中,全力為國民黨贏得勝選。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人們常說「蒼天有眼」、「皇天不負有心人」,說得好像老天是有仁愛之心一樣。其中,這些都是人類的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特別是儒家學者強加給老天的,用來駕馭普通老百姓的。
  •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 鯤讀《道德經》·叄叄
    《道德經》第33章講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鯤現在連載的『道德經讀書筆記』雖然每篇不過300人在看😂 但還是很感謝堅持跟讀的朋友們~希望你們和我一樣,真正能在《道德經》學到一些東西。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 | 老子為什麼說」柔弱勝剛強「?
    老子的《道德經》以樸素辯證法展開論述,深刻的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譬如論「道」、「上善若水」、「福禍」、「柔弱勝剛強」等。其中「柔弱勝剛強」是老子《道德經》的根本思想之一,用之於為人處世、修行悟真都具有重大的意義。《道德經》第76章中描述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