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真的若水嗎,水真的利萬物而不爭嗎,《道德經》誤民兩千年

2020-12-17 授漁與授愚

老子,本名李耳,也叫李聃,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應該來說老子是值得尊敬的,為什麼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見到名人解讀老子之言,比如魯迅、林語堂、南懷瑾、於丹、曾仕強、白巖松等,而且講國學必然提到或聯想到老子。然而這些人所解讀的老子《道德經》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內部打轉,始終無法突破它的束縛。所以自己也去網上搜了各種關於《道德經》的解注,始終帶著遺憾。於是就把自己所想發出來。其一是覺得敢於批判才會有進步,其二,科學時代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去對待發展,而不能停留在《道德經》局限性思想中。

以下全部以傳世通行本《道德經》作為例子分析,《道德經》局限性在哪,不可取之處又在哪。本文是理性探討,絕非胡言亂語來罵老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參考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邏輯分析:道是可以去說的,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呢?「道」是天地間運行規則,是生存之道,為人處世之道,還是全部都包括。天地規則是什麼連科學時代我們都沒有弄清楚,用一個未知的道來說,有何意義呢?

萬物是可以命名的,可是萬物的命名不正是文明化的一種體現嗎!隨著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增加,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對一些事物去命名,記載以及流傳。無論是非常名還是非恆名都無法改變這種文明化進程。

這句話背後意思是指老子心中的「道」是非一般的道,名沒法用普通的名字來用。可是無論是非一般的道還是非一般的名,對推動文明化進程並不起作用,反而是阻礙作用!因為沒有探索本質,只部分現象註定會是阻礙。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

參考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草扎的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邏輯分析:用天「天道」的運行方式推理出「人道」根本不可取。首先天地運行的規則是怎樣的,別說是老子那個時期,就是當今科學發達的時代科學家們對於世界的運行規則也沒有完全弄清楚,只探索出部分定律定理等。用未知的「天道」能推理出「人道」來嗎?

說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同仁,邏輯上似乎是如此,可是科學研究表明物質是會計算的,正因為物質會計算地球才誕生生命,從而繁衍萬物。萬物都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則,人只是萬物中的小小一個分支,人類也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人的原始動物性就是群居的,始終會有王的出現,有王就會有特權的出現。就像狼群裡會有狼王,獅群裡會有獅王,猴群裡會有猴王。這是原始動物性的特有屬性,靠個人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

參考譯文:極致的善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邏輯分析:水有其自身的規律個屬性,拿人來比作水根本不成立。水只爭下流嗎,那麼上遊的水從哪兒來呢?水有它自身的循環系統,水蒸發後就升到上空,然後通過降雨降落地面,所以它絕不是只爭下流。水是利萬物而不爭的嗎,實際上水是化合物,自然界的水全部是混合物,水是爭奪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才形成水,水不是單質,水若是利萬物而不爭那麼氧氣呢?

水具有流動性,揮發性,易溶性,弱電解性等。老子對水的了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只是說了水的部分特點,水既不是只爭下流,也不是只滋潤萬物。水能下流也能上升,水能滋潤萬物也能淹死萬物。所以拿人來比作水來闡明深刻哲理很荒謬!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

參考譯文:把握著宇宙原始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邏輯分析:宇宙原始之道具體是怎樣的我們並不清楚,天文學家哈勃提出宇宙爆炸論被人們廣泛接受,但並無有力證據。量子力學研究,薛丁格貓態,於是有人提出平行世界理論,說我們都生活在平行世界裡,即有另外一個地球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存在,然而也無有力證據。也許以後還會有人提出另外一個宇宙起源論,但是宇宙之道我至今都沒弄清楚,怎樣來駕馭現今的世界呢?

不過老子這種思考的方式正是科學研究的方式,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第十九章)

參考譯文: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

邏輯分析:為什麼拋棄智慧丟棄仁義對人民有好處,使人民復孝慈呢?因為老子看到了人類文明化以後,人類變得更加沒有德,更加爆烈,戰爭越來越多,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提出這一思想。可是老子為啥只考慮壞的一面,不考慮好的一面呢?人類文明化以後,耕作方式越來越先進,食品種類也越來越多,精神物質也越來越豐富,生活也越來越多樣化,這些老子為啥不分析呢?單純拿不好的一面因此叫人棄智棄義,怎麼有說服力?

絕聖棄智與絕仁棄義本身就是一種用智的方式,而且是選擇性的用智,一般的老百姓很難做到。人類的智慧是人類自然進程中必然出現的,人為的去放棄怎麼可能做得到?

棄智棄義與用智用義同樣都屬於使用大腦思維的方式,為什麼棄智棄義就是好的,而用智用義就是壞的呢?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

參考譯文: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

邏輯分析:「道」常常什麼也不做,所以什麼事情都做成了,世界萬物都自然有序的運行。實際上根據熵增定律,萬物都是從有序向著無序演化,總混亂程度會不斷增加。生物界要想存活下去就會不斷對抗熵增,不斷進化,增強適應能力,增加屬性能力,從而獲取更多的能量,能更持久性的繁衍下去,不被自然淘汰。所以萬物絕不是無為的!

這裡的無為不論是說什麼都不做,還是指選擇性的作為,或者無為指一種境界,顯然和自然界生存方式是不符合的!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

參考譯文: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邏輯分析:老子這裡再次運用到了水,水的柔弱性,所以老子持辯證思維,柔弱是可以勝剛強。實際上剛強得看是怎麼理解,如果剛強理解成力量、能量的話,太陽的能量足夠強吧,太陽的溫度能高達幾千萬攝氏度,別說是水,地球上的一切都能瞬間融化掉。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參考譯文: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邏輯分析:第八十章,這一整段老子是說人類要退回文明化以前,不使用各種器具,不遷徙,自然不會打仗,人民會過的很快樂,鄉與鄉之間,雞犬相聞,卻不往來!這些都不符合人的天性,違背了人類的繁衍特徵。所以他說的這些都不可能實現!

上面說了人是具有群居的屬性,所以一定會有於其他人來往的可能,不然就會被自然淘汰滅絕!

總結

老子是思考一個「烏託邦」式的世外桃源,以及他提供了很多實施的方法,可惜《道德經》思想中有許多違背自然特性,違背人類本性的東西,因此《道德經》註定不會被世人所接納和使用。只會存在於個別人相信和去嘗試,而且是領悟力強智慧高深的人去嘗試,絕不會是大多數人認同和去做到!

不過老子的文學價值和思考方式是非常值得贊同的,我們在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應該把它當做文學去研究,決不能當做實用學去學習!

相關焦點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深奧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這句話,被奉為中國處世哲學的經典,上善,也就是指最高的道德、最高的德行就是水的德行,水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物質,水滋養生命、恩澤萬物,但是永遠不去與萬物爭奪、爭搶,水也不會與萬物發生爭執、矛盾,人喜歡往高處走,去爭奪名與利,但是水卻是向低處流,人喜歡待在安靜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當眾人汲汲以求時,他卻堅守本心,不為表面現象所迷;當眾人都厭棄追求時,他這時會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汲汲以求。他總是處在社會大趨勢的對立面。當整個社會都趨炎附勢時,他會嗤之以鼻;當整個社會都厭棄趨炎附勢時,他卻對權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就是上善,雖然不被大多數人接受。這就是上德,「上德不德」,這樣就可以理解老子的「道非道,非常道」了。可是為什麼聖人要這樣做呢?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上善若水」一次可能很多人都見到過,之前自己也經常在別人的字畫上見到,當第一次道德經中看到完整的原文,給了我心裡很大的震撼和一種釋放釋然。細細體會和想像水,有小溪、河流、大海,有渾水臭水、汙水;水是很在大部分時候是隨處可見有極其平凡的,但地球上卻沒有什麼生命可以離開水。動若運載天地,靜若孕育萬物,而「又靜」。很深刻的體現和承接了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為什麼會被很多人設為道德標準?
    相傳老子當初要出函谷關,守關的兵卒知道老子是文人,就讓他寫一篇文章才放他出關,老子沒有辦法,只得坐下來寫了五千字,於是才有了今天看到的《道德經》。這部書中有一句話被所有的人都熟悉,那就是「上善若水」。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好的善像水一樣。那麼可能就有人問了,為什麼是像水一樣,而不是像樹一樣,像山一樣呢?
  • 上善若水;水有九德,孕育萬物而不爭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上一講是天長地久,這一講老子緊隨其後的說,上善若水,因為有了至高無上的善,有了孕育和滋養萬物的水,所以才天長地久,否則那有我們,這些臭皮囊的前世今生。上善若水想要搞明白第八章的含義,我們首先要清楚,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善和水,那大家就開始笑了,不就是善和水嗎!還要聽你在這裡,人五人六的信口雌黃,哈哈,到底什麼是善?
  • 《道德經》中的「不爭」是什麼意思?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寫在《道德經》書末的一句話。老子是在提醒人們,雖然他老人家屢講「無為」,但其主旨還是要人們去「為」的。「無為」不是不做事,所以要「為無為」。奇怪的是,那些把「無為」理解為不做事的朋友,總是看不見這句話,或者可能是故意視而不見。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
  • 一個人,若能悟透《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往往更能成大器
    老子在《道德經》中重點闡釋了水的「利而不害」,他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往低處流,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爭高下,水有謙下之德,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它也是最接近於「天道」。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學習水的4種美德,也可以悟透何為道,然後努力做個有道之人,做人至柔、至剛,無往而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道德經》第8章便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水永遠不和利益去爭,反而為萬物奉獻自己或為萬物。很多人不喜歡的地方,它也願意去,不嫌棄。例如:馬桶中它也願意待著,也沒有怨言。它接近宇宙的規律,但也完全不是宇宙的道。
  • 澄清「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道德經】:「上善若水」是一句名言,老子的一句大白話
  • 《道德經》:無為而行,無爭勝有爭
    《道德經》第八章有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是老子論述「不爭「思想的名句,意思是: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樣。水善於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匯聚在人們所厭是的低法之地,所以最接近大道。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子曰|清泉,溪流,大海…一則短片詮釋何為「上善若水」
    齊魯網10月16日訊(記者 李寧 綜合報導)上善若水,典出:《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2000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涓涓細流,澤被萬物。
  • 上善若水,老子為何認為只有水,才是最接近道的
    周秋鵬道是什麼,老子在《道德經》中,並未言明。他在開頭寫道:道可道,非常道。他認為道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描述的。一旦形成語言和文字,大家就會執著於字面上的含義,而無法了知到真實的內涵。所以他講了水。在《道德經》中,又這樣的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文字幾乎就是描述道的,或者說是間接地描述了道。他認為水幾於道,這個幾,表示的是接近的意思。也就是說,了解了水,基本就是了解了道。而水主要有三個特性,一是善利萬物,二是不爭,三是處眾人所惡之地。而很多人剛好是相反的。
  • 如何快速理解《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它究竟講了什麼,多數人恐怕都是一頭霧水。它通篇只有五千多字(不同版本字數不同),數千年來,上到王侯官貴,下到販夫走卒,甚至外邦學者等,無數人士都對其進行了解讀,時至今日,依然沒有一個公認的解讀版本令大眾都能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