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2021-02-19 國學新導航

關注「國學新導航」,用國學開啟屬於你的人生新導航!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

道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但道無處不在。我們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定義「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形容道。比如,老子經常用水、嬰兒來形容道,這樣大家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學習水的4種美德,也可以悟透何為道,然後努力做個有道之人,做人至柔、至剛,無往而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1、滋潤萬物;

《道德經》第8章便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可見,水可以滋潤萬物,助長萬物的生長,天生就具有奉獻精神,即道的「仁愛」。

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賺了多少錢,也不是靠自吹自擂,而是看他為社會、為他人做出了多大貢獻。就如杜甫詩句中所寫「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也如李商隱詩歌中所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所以,人生很短,我們也要努力做個好人,儘自己最大努力,滋潤身邊人,這樣才能無怨無悔。就如明代思想家馮從吾對聖賢之道的總結:「千講萬講不過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盡之矣」。

2、不爭名利;

《道德經》最後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其實就是對「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高度總結。水不僅是像天道那樣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而且像天道那樣只是貢獻、施與,而不與萬物爭奪名利。

一般人,喜歡聰明計較,處處爭名奪利,生怕自己吃虧,但最後機關算盡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但是大智慧的人,懂得順應「不爭」的天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最後反而收穫最多。

孔子也強調「君子無所爭」。為什麼越是大智慧的人,越喜歡強調不爭呢?因為在表面上爭名奪利,顯得格局小、肚量小,容易與人結仇,難成大事;你越是不爭名利,只管耕耘,莫問收穫,最後反而名利都來了。

3、海納百川;

《道德經》第8章還說「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往低處流,水停留在人們都厭惡的低洼之地,擦汙納垢,海納百川,最後他反而最接近「道」。

一般人,都是喜歡美好的事物,而厭惡醜陋的事物。但是水正好相反,它沒有偏愛心,只是順其自然地接納包容萬事萬物,最終有容乃大,海納百川,成為「百穀之王」。

所以,做人也要像水一樣,「心善淵」,具備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一個人越是成熟,他眼中看不慣的人或事物越少,自身的成長與進步也最快。當我們放下了傲慢與偏見,學習水那樣包容的大德,也是人生真正開始的時候。

4、謙虛低調;

《道德經》中所說的「處眾人之所惡」,不僅有包容萬物、海納百川的意思,還有謙虛低調的深意。一般人,都是喜歡高高在上,但是水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即「居善地」。

正是因為水有謙下之德,姿態放得最低,所以它才能匯聚大江大河。就如老子所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一個人,若是虛懷若谷,能夠如同溪谷一樣滋養天下,就能保持自身道德品質不丟失,回歸到嬰孩一般純真自然,道法自然,最終受益多。

古語有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可見,水是因為能往低處流,所以可以匯聚成江海;人如果不驕傲自矜,懂得謙虛低調,也可以深得尊重,位居高位。正所謂是「水低成海,人低成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我們若能領悟「水之美」,學習水的4種「美德」——滋潤萬物、不爭名利、海納百川、謙虛低調,便可慢慢領略道的真諦,做人至柔、至剛,無往而不利!朋友們,您覺得「道」最像哪種事物呢?歡迎留言互動!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你若喜歡,為琢磨君點個哦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第一章,如何解讀和領悟「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一章的意思是,「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但是「道」不是恆久不變的;「名」是可以用文辭來表述的,但是「名」也不是恆久不變的。「無」是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 每日一語|第423天:有道之士(道德經第十四章解析、長篇大論)
    持有這一功夫的人,不會自我滿足。正因為不自我滿足,才能不斷地消除錯誤觀念取得新的成就。本章通過對「善為道者」的形象描述,體現了有道者的偉大人格形象。說明道德功的本質和巨大功用。秋收起義,毛澤東率領一群農民上了井岡山,當時的中國農民連字都寫不了幾個,更不要說熟讀兵法了。要領導這樣一支手拿鐮刀、鋤頭的農民隊伍百戰百勝,沒有超凡的大智慧是斷然做不到的。電影「地道戰」中:「你們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年齡稍大一點的人恐怕都記憶猶新。這就是毛澤東的大智慧之所在。
  • 01輕鬆讀懂《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ǎ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解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如同繞口令一樣的話,既是《道德經》開篇之句,也成了人們日常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經典名句。已經有人把本章鋪曲演唱,也是很好聽的。讀懂本章的關鍵是如何斷句。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06《輕鬆讀懂道德經》第六章:玄牝之門天地根.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講堂】生:第一章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本章又說「玄牝之門」,試為我們解惑。師:本章的重點難點是第一句「穀神不死,是謂玄牝」。師:什麼是玄牝?生:穀神不死。師:什麼是天地根?生:玄牝之門。師:笑。師:好了,什麼是穀神?
  • 《道德經》:做一個不起眼的人
    《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譯文如下:道本身虛空無形,但其作用卻無窮無盡。深遠啊,如萬物之本原。挫去鋒銳,消除紛擾,調和光輝,與塵世混為一體。老子說,大道無形,卻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萬物;看不到,摸不著,卻真實存在。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位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君王要向百姓收取賦稅,表面上看百姓將財貨供奉給君王,百姓因此損利。你在前予利於人曰仁,人過後以利回報你曰義,故而仁義的本質是一來一往,是回報之心。父善待子曰慈,子善待父曰孝。故而慈孝亦是生於回報之心。但是也有子待父不孝,或者父待子不慈的情況。子待父不孝,則父生怨,故無慈於子。父待子不慈,則子生怨,故無孝於父。故父不慈子不孝也應該說是生於人的回報之心。
  • 張朋悟道《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從現象上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道德經》的研讀是有規律的,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個「惡」理解成「醜」字,這一句話就相對好解釋了,天下的人往往都有自己主觀意願上的「美」的判斷。很多人有了美的概念,就可能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往往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因為現象具有佔有意識,具有先入為主意識。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老子《道德經》,水有七善,人之七智,得之致功成
    那這一定是水。水可以是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也可以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更是世界上最豁達的東西。所以,水成為了老子思想中最能涵蓋一切的存在。老子,最為我國古代最早的一位哲學家,他的思想中蘊含著無數讓人不斷地挖掘的深刻內涵。有道是「上善若水」,只有擁有像水一樣慈善的心腸,才能衍生出像水那般的優秀品性。老子言「水有七善」,對應人之七德。內容究竟為何?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
  •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每個人都應該有敬畏之心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三章中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一章的意思是,勇於敢為就會死,勇於不敢為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獲利,有的受害。上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因此,聖人也難以說明其中的道理。天下的普遍規律是,不強性抗爭卻能取勝;不言搖旗吶喊卻有響應;不大聲疾呼卻自來共事,坦然從容卻又 善於籌謀。天道就好像一張無比巨大的網,雖然疏散若無。卻從來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從中漏失。
  • 萬經之王《道德經》被西安交大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3.聖人之道1.大家看繁體的「聖」在王上邊再加個耳和口,並列就行了。耳,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口,說話溫暖有領導力,這就是《道德經》裡邊講的聖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聖。即,一個好的領導者領導人在《道德經》裡邊就叫做聖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見。
  • 兩個字讓你讀懂《道德經》:「無」和「反」,是老子思想的關鍵字
    如果一定要找出《道德經》的精髓,居士我認為就是兩個字:「無」與「反」,而這兩個字都與「道」密切相關,描述了「道」的特性。只要讀懂了這兩個字,就讀懂了《道德經》,也就掌握了老子的智慧。《道德經》第十四章中寫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在《道德經》中感受深刻的哲理和體味音韻之美
    現在通行版分81章,前37章是講道,後44章是言德,簡單說,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我們現在讀的《道德經》,是根據晉代王弼編寫的《道德經》對道家學說和研究影響最大。《道德經》是先秦百家諸子所共仰的一部文化思想哲學著作,距今己兩千多年了,歷久彌新,廣泛流傳,有著迷人的魅力、較強的哲理性和文學性。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三、解讀中的「意會」是我在研習時的查證和思路,後面的「意會」有的會用類似於文言文形式的語言進行解讀。因為我在寫作過程中發現《道德經》如果用現代直白的語言進行解讀,顯得非常蒼白無力,特別是當我想一字不漏地翻譯,使其變得更加準確的時候,這更增加了直譯的難度。
  • 如何從道德經中領悟陰陽
    小編感覺道德經上雖然講了很多陰陽,但是對於什麼是陰,什麼是陽,並沒有明確的說出來,一旦談及陰陽,基本上都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是「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等等對道非常崇拜的言語。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帶封面的是我看的最多的隨便的講了老子以及道德經一書的一些引申話題,想寫的細一點打字太麻煩了,隨便闡述一下先理個思路,接下開開始講「我與道德經」。道德經主要講的是什麼?其實大部分人是沒辦法講明白的,道德經開篇第一章便說「道可道,非常道」,而後第十五章又說:「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第五章還說:「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等等這些篇章中,老子本人都不能形容出什麼是道「道」。 有人曾問過我看道德經的意義在那?是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