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學新導航」,用國學開啟屬於你的人生新導航!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
道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但道無處不在。我們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定義「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形容道。比如,老子經常用水、嬰兒來形容道,這樣大家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學習水的4種美德,也可以悟透何為道,然後努力做個有道之人,做人至柔、至剛,無往而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1、滋潤萬物;
《道德經》第8章便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可見,水可以滋潤萬物,助長萬物的生長,天生就具有奉獻精神,即道的「仁愛」。
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賺了多少錢,也不是靠自吹自擂,而是看他為社會、為他人做出了多大貢獻。就如杜甫詩句中所寫「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也如李商隱詩歌中所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所以,人生很短,我們也要努力做個好人,儘自己最大努力,滋潤身邊人,這樣才能無怨無悔。就如明代思想家馮從吾對聖賢之道的總結:「千講萬講不過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盡之矣」。
2、不爭名利;
《道德經》最後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其實就是對「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高度總結。水不僅是像天道那樣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而且像天道那樣只是貢獻、施與,而不與萬物爭奪名利。
一般人,喜歡聰明計較,處處爭名奪利,生怕自己吃虧,但最後機關算盡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但是大智慧的人,懂得順應「不爭」的天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最後反而收穫最多。
孔子也強調「君子無所爭」。為什麼越是大智慧的人,越喜歡強調不爭呢?因為在表面上爭名奪利,顯得格局小、肚量小,容易與人結仇,難成大事;你越是不爭名利,只管耕耘,莫問收穫,最後反而名利都來了。
3、海納百川;
《道德經》第8章還說「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往低處流,水停留在人們都厭惡的低洼之地,擦汙納垢,海納百川,最後他反而最接近「道」。
一般人,都是喜歡美好的事物,而厭惡醜陋的事物。但是水正好相反,它沒有偏愛心,只是順其自然地接納包容萬事萬物,最終有容乃大,海納百川,成為「百穀之王」。
所以,做人也要像水一樣,「心善淵」,具備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一個人越是成熟,他眼中看不慣的人或事物越少,自身的成長與進步也最快。當我們放下了傲慢與偏見,學習水那樣包容的大德,也是人生真正開始的時候。
4、謙虛低調;《道德經》中所說的「處眾人之所惡」,不僅有包容萬物、海納百川的意思,還有謙虛低調的深意。一般人,都是喜歡高高在上,但是水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即「居善地」。
正是因為水有謙下之德,姿態放得最低,所以它才能匯聚大江大河。就如老子所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一個人,若是虛懷若谷,能夠如同溪谷一樣滋養天下,就能保持自身道德品質不丟失,回歸到嬰孩一般純真自然,道法自然,最終受益多。
古語有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可見,水是因為能往低處流,所以可以匯聚成江海;人如果不驕傲自矜,懂得謙虛低調,也可以深得尊重,位居高位。正所謂是「水低成海,人低成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我們若能領悟「水之美」,學習水的4種「美德」——滋潤萬物、不爭名利、海納百川、謙虛低調,便可慢慢領略道的真諦,做人至柔、至剛,無往而不利!朋友們,您覺得「道」最像哪種事物呢?歡迎留言互動!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你若喜歡,為琢磨君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