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2021-02-08 專注感情生活

齊善鴻說:「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個容器;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往裡面裝生命;命運的秘密,就是你裝進去生命,你就會成為什麼!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

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

上善若水道人家,道德經卷伴香茶,齋醮不為名和利,笑看紅塵如煙霞,劍膽琴心撫詩畫,青燈一盞亦芳華,苦盡甘來道緣下,方知世間幾造化,道生萬物乾坤大,陰陽玄機伏八卦,天人合一日月明,道法自然心無暇,恬淡心境似蓮花,羽衣如蝶遊天涯,濟世利人善為樂,尊道貴德莫浮誇。

這首《道心》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唱出了道德經的精髓所在。

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

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在西方,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最大,而它作為中國人的經典,卻是很少被人奉為經典之作,甚至用晦澀難懂來給自己找到不讀的藉口。

其實,現在很多高端人士在功成名就之後,都去研讀《道德經》,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本道德經當中的智慧,越是成功人士,越能理解其中的奧妙。

很多人都在解讀《道德經》,但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道德經的精髓之處,而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個版本,深入淺出,通過他的個人感悟,以及他的豐富知識,講道德經的智慧,通過通俗的語言表述了出來,很容易讓人理解,讓人融會貫通。

有人也許會問,道德經到底講得什麼?可能有人會回答,當然是講道德了。

這個回答不算錯,也不算對。

因為此道德非彼道德。

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往往是指道德品質的意思,就是一個詞彙,而道德經的道德,卻是分為兩個詞,道在先,德在後,什麼是道?就是萬物之規律,這就是道。

而按照規律做事的規律就是德,有道才能有德,無道自然無德。當然,你硬要是理解為現在所說的道德品質,也不是不可,也含有這方面意思。

為什麼《道德經》被奉為道家經典,這是因為這是一本可以讓你悟道的書。

我認識一個老道,他把《道德經》倒背如流,講起道德經來頭頭是道,而且,旁徵博引,告訴你修身做人的道理。

正所謂,修道之路很長,要從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這六個」道「展示出來。

《道德經》一共區區五千字,也許只有老子才能解釋清楚這部書的所有涵義。

修道之人研究它,是為了得道成仙;古代帝王研究它,是為了尋找治國之道;很多成功人士研究它,是為了尋找人生智慧,悟出人生道理;很多學者研究它,是為了感受這部經典的精髓所在。

但是千百年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將這部道德經融會貫通,全知全解了。就連齊善鴻這樣的大師級別的人物,也不敢妄言真正領悟了《道德經》的真意。

不過,有一句話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看得更遠。

作為同修身份的人,會從他人的身上吸取營養,《齊善鴻講道德經》分享了他學習、修行和領悟《道德經》的感受,來和修道之人做一個交流,這樣一來,同樣是鑽研《道德經》的人,就會相互對照,相互感悟,從而悟出更多的道。

齊善鴻讀完《道德經》之後,有六點收穫如下:

第一,突破了自滿與傲慢。第二,把嘴巴上到功夫用在做事上。第三,擺脫魔鬼般的衝動。第四,擺脫自私自賤的魔咒。第五,超越與低層次人的無效惡爭。第六,升級自己的人生模式。

這是齊教授的理解和收穫,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通過和老道交流道德經,他們的理解,我想還是更為深刻一些。

老子認為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

有人說無中生有是一個貶義詞,但在這裡卻是一個基本規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道法自然的問題,道可以讓你從無到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所以說大道至簡,只要你悟道了,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你就堅守了自己的道,有了自己的道,才會慢慢積累,悟道其中,走出自己的一條獨特的路。

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每個人的道不同而已,不是有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嗎?

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堅守自己的道,也就是悟道了。沒有對錯,只有信念的不同而已。

道德經的首句只有區區幾十字,確實開篇經典,尤其是最後一句,我想基本上沒有人能解讀清楚。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門後是什麼?是道理?是精神?是嚮往?或是修仙之路?

眾說紛紜,就算是有說對的,也沒有人給憑證,所以,只有各自理解不同罷了。

但在和老道交流過程中,他對眾妙之門後的世界有著很深的感悟。

道家是修仙之道,追求長生,他們相信,只要修行到一定的深度,悟道了,就可以成仙的。

雖然我們普通人沒有看到成仙的例子,但真正成仙之人尤其是我等能夠看到的。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但你看不到的也未必是假的。

當然,這些事那老道所言,真假如何,自己體會。

對於《道德經》的解讀,每個修道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悟,只有真正悟道的人,才知道道德經到底講些什麼,不過《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已經給你指明了一條路,讓你在悟道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畢竟,他的理解,他的悟道已經是頂尖的層次,如果你站在他的肩膀上,進一步的去悟道的話,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所以,想要悟道,就不得不看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它給你打開一扇門,讓我們去看炫妙之門背後的風景。

我是專注感情生活每天分享不一樣的精彩!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
  • 《道德經》中最無價的六個字,被稱為修仙總綱,你知道嗎?
    很多人錯認為老子是在談空說玄,是修道的人、是道家…,其實是沒有正確理解老子是「何許人也」,誤認老子講的是玄學、不切實際。事實上,這 些批判都是很嚴重的誤解、曲解。為什麼會有這樣呢?因為《老子道德經》的內文含有很深奧的義理,而且是在敘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需要理解「道」或者佛家講的「空」才能真正理解。
  • 《道德經》中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怎麼理解?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求知要不斷地增加,求道卻要不斷地減少,越來越少,最後達到無為的境地。求道不同於求學,不是增加外在的知識,而是減去內在的欲望思慮。最後達到無所分別,萬物一體,天人合一,才可以隨風而行,自然而為。《道德經》第一章有言:「無名天地之始」。
  • 《道德經》:一個有智慧的修行人,都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你有嗎?
    《道德經》: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都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你有嗎?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在這一章裡面,老子主要是講有關養生哲學。一個人如果你修養有德行的話,「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也就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解脫者,那他是來到返璞歸真,回到赤子之心!事實上,小孩子那一種純真、淳樸,客觀地講,是大人比較會欺騙,小孩子很純真!但是大人呢?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與關令伊喜相逢時,被邀,著作出來的一篇,包含天地自然及人文社會學科類的智慧之作。道德經講述了,萬事萬物都。遵循於道的規律在自然的發展運行,自然的生存消亡。不管你願不願意,道都在那兒存在著,不管你守不守道,道都會從你身邊碾壓而過。合道而行。你將有德。離道而行,你將傷痕累累。因為道有自身的破壞力。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道德經》各篇章排列順序的邏輯性
    難就難在未真正認識到「世界的實質在於道」,既便認識到了道或自然規律的偉大意義,然而也不清楚「道的實質在於平衡」,只有真正認識清楚了道的平衡原理,便可做到無為、「無為而治」了,就可做到「平衡身體與名利」了,就可領略到「平衡之妙」了,就可做到「知足有節」了,就可悟道而「道知天下事」了,就可嫻熟地運用駕馭道,從「大道至簡」到「大道為公」,再到「養生之道」而健康長壽了,還將「恆守道德」而「明『道』」。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為,都展現穩重、安定的樣子,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急躁不安。五,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道德經81章,81句箴言,開悟你的智慧大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收藏!《道德經》動畫完整版,簡潔生動,值得收藏!
  •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道是恍恍惚惚的,也是永恆圓通的,學道的目的就是為了行道,行道之人因為信心、恆心等緣故,為道的表現也有不同,《道德經》向我們分享「善為道者」的狀態,可以幫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同時也能有助於大家的「修道」。
  • 讀《道德經》之感:返璞歸真,善良純真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譯文: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道德經: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譯文: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的品性與道是非常接近的。那麼接近於道的水,是如何處世的呢?這四個字。練其字,淨其心,悟其道。在神俠電視劇《仙劍奇俠傳1》裡面也出現了這句話,悟道之人領悟「上善若水」,修煉成仙。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微信公眾號 分享乾易國學文化  共同探討智慧人生閱讀是一種智慧
  • 孔子之道|學而第一,學「道」以致用
    這是他在描述悟道、得道的過程。孔子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他已經明悟了本源,所以才能夠一以貫之。雖然個人是在學習道家,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但個人認為老子的「道」是兼容並包的。從「道」來看,老子、孔子、釋迦摩尼、惠能都是得道之人。《道德經》、《論語》、《金剛經》、《六祖壇經》都是教人悟道的經典。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更是因為,我發現,自古以來,那些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士,皆把《道德經》列為必讀書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其為萬物之根,帝王之師,臣民之寶;魯迅曾說,不讀這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馬雲行商數十載,只有《道德經》從未離身,他說,古聖人完全能解讀今天的人心;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更把《道德經》作為生命之書,30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或者認為《道德經》無為而治,消極避世,啥都不做,也不爭取,一切。順其自然就好當然,真正的《道有經》不是這樣的,至少老子原本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至於能從這本經中悟出什麼樣的智慧,就因人而異了。《道德經》其實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而「道」,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玄乎。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老子他老人家寫的,與其說是老子寫的,不如說是老子編輯的,因為道德經的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為什麼說《道德經》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呢?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道德經》:做一個不起眼的人
    《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譯文如下:道本身虛空無形,但其作用卻無窮無盡。深遠啊,如萬物之本原。挫去鋒銳,消除紛擾,調和光輝,與塵世混為一體。老子說,大道無形,卻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萬物;看不到,摸不著,卻真實存在。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道德經》流傳幾千年,道法自然的精髓,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之道
    研究分析「老子」和《道德經》的智慧,總結了如下幾個特點。一、會通性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說:老子乃「閱世久而富於經驗之人也。其所言,悉得於天道、人事、物理之會通。吾國哲學之濫觴也。」二、超越性一般來說,號稱「知識之王」的智慧,是在知識與經驗基礎之上升華出來的。但它與知識、經驗並不完全一樣,從本質上看,智慧超越了它們所具有的限度與層次。比如,《道德經》二十七章講:「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關鍵看你自己怎麼用。1、守正用奇,創造財富。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很多人都懂「守正用奇」的道理,也能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不見得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2、福禍相倚,得失不驚。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和奇,是一對矛盾。福和禍,也是一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