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怎麼理解?

2021-03-01 時空頻率

將一個人喚醒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功德!

       你自己醒來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

                                   -孔德容老師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求知要不斷地增加,求道卻要不斷地減少,越來越少,最後達到無為的境地。

求道不同於求學,不是增加外在的知識,而是減去內在的欲望思慮。最後達到無所分別,萬物一體,天人合一,才可以隨風而行,自然而為。

《道德經》第一章有言:「無名天地之始」。要能常常回到「無」這個根源,讓後天產生的思慮情慾都放下,一切歸零,方能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我們一般人都會在某些方面偏執、於某些事情固著,捨本逐末,得一隅而失大體。這是人生下來不可避免的,因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有限,接受的事物有限,所以往往出而不返。

個體處於天地之間某個小小的角落,生命中一時的得失即能讓我們如痴如狂,恨愛交替,沉溺於片面的貪慾,而拿不起,忘不掉,放不下,看不開。

所以才有了無窮煩惱,無盡痛苦,產生各種身心疾病。

而唯有真正得道之人,才可做到不亢不卑,淡然自持,瀟灑面對一切。

修道要「損之又損」,不斷放棄你的執著,減少你的偏見,而不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而可以站在宏觀宇宙的視野,客觀看待機緣變化,塵世興衰。

客觀分析萬事萬物,又要勘破看透,心不執著於是非利害。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如果可做到「一切歸零」,也就可做到隨時隨地能出能入,能有能無,在事物與大道、現象與本體之間自由往返。


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論語》第七集:如何判斷真法假法和悟道的四個條件?

無言可以傳的法,就是真法,有言傳的法,全是假的。能聽懂嗎?只要一個老師跟你說,他有這心法那法,只要帶著一個心法,這法那法。我就保證這就是假法。

所有的法只有一個作用。第一個就是捨棄去掉你多餘的欲望,所有的法就是去掉你的自私,去掉的你的虛榮。所有的法就是去掉你身上的菱角。三點水一個去,旁邊三點就是正本清源。洗清掉你的一切,洗清你過去的罪過,洗清你過去的不敢想,洗清你過去的後悔,洗清你過去的執著,洗清你過去所有人生的不如意。去掉所有的一切,讓你歸於空歸於無。

所有的法怎麼傳,最後的法一定是無言之法。所以你花錢買什麼,買的就是那個以心傳心,買的就是那個特定的空間特定時間,老師的那一句話。

悟道一個前提,要意識覺醒。第二個就是要有正法,第三個就是有真師。第四個就是有機緣。機緣不到,即使這個老師是開悟者,悟道者他也給不了。為什麼,因為沒在那個特殊特定的環境之下。

文章來源網絡,本文只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人生最大的修行是在紅塵中修行,紅塵才是最大最難的修煉場,當你悟透了之後,不要心中殘留淤積,不要讓前人的某句話和某個理論束縛了你的心,否則你會意亂神迷犯迷惑。如果你斟懂了世間這盤珍瓏棋局,就馬上能破解開來,心無所住,萬法皆空,而後才能空生萬有。 

   凡能拿起的都要放下,2020年是最好覺醒悟道的一年…

進入2021年1月1日我們就進入新時代,新徵程了。。

無大志不成大事,

無大願不成大業,

大志大願成就千古偉業!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轉手發送的文章可能觸動一個人,改變他的人生,從此朝著光明前進,邁向生命的圓滿!感恩您隨手傳遞和法布施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

為了感恩你 關注我的公眾號,免費贈送你價值9999元的(終極生命真相)高能量音頻!還可以帶你進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群,請立刻識別二維碼加我為好友!

孔德容老師的微信號

文化|復興|世界|大同

 長按二維碼關注  開啟智慧大門 

- 關於修行最全的內容都在這裡 -

關注下方二維碼公眾號

獲取更多智慧文章

所收讚賞全部用於傳播中國文化

       

       

擊下方「分享」後再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原來是這個意思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源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事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01、緣何「為學」老子在本章講的為學,並不是包括所有的學問,尤其不包括他所講的「道」。在《道德經》的全章中,都是以道為核心去展開的,在老子的眼中,「道」是凌駕於萬物之上。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怎麼理解的?
    每日一道每日辰時為您推送一條道教知識,帶你輕叩玄門,領悟玄妙大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怎麼理解的?《道德經》中有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求知要不斷地增加,求道卻要不斷地減少,越來越少,最後達到無為的境地。求道不同於求學,不是增加外在的知識,而是減去內在的欲望思慮。最後達到無所分別,萬物一體,天人合一,才可以隨風而行,自然而為。《道德經》第一章有言:「無名天地之始」。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國學,重在義理。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主要是《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     老子《道德經》是一座無盡的寶藏,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
  • 道德經解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與為道,缺一不可(資料圖 圖源網絡)《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求學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一直到無為的境地。為學與為道,從量變的角度來講,走的是完全相反的兩條路線,一個日益,一個日損。對為學而言,我們都很清楚,從小學就開始求學,一路初中、高中、大學等等,工作後也需要不斷學習。日益,積累的是知識、信息、經驗、見解。對為道而言,我們應該明白,對影響我們悟道的東西,要一點一點地去除,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境界。日損,減少的是情緒、欲望、偏見、妄念。
  •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學問之道就是「絕學無憂」。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麼牽掛。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一切都放棄,把所有的知識、所有的觀念等等都放下,丟得乾乾淨淨,進入無為之道的境界。理由就在這裡說得很清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什麼含義
    《老子》中的名言頗多,其中就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如今有不少人理解為「治學越多,離道越遠」,也就是把它作因為關係看待。此文觸目之處,是將《老子》的話理解為:學問做得越多,道術就越受損害。這真是異乎我之所聞。       這八個字,出在今本《老子》第四十八章,其文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就文脈來看,老子並不以「為道日損」為壞事,而是認為這正是趨向道的途徑。與上文的理解,真是大相逕庭。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一切都放棄,把所有的知識、所有的觀念等等都放下,丟得乾乾淨淨,進入無為之道的境界。理由就在這裡說得很清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一種修養,可以做到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修道的人,光是能知天下事太不夠了,要超越一切形而下的境界,必須先要做到清淨無為。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
    投稿郵箱:13870090001@sina.cn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①,為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①益:作「增加」講。②損:作「減少」講。③取:這裡我「管理」的意思。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 哲學:《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為學日益: 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發現已經客觀存在的規律,我們盡可以通過無盡的概念、命題、文章、書籍來描述這樣一種規律,我們的學識日益增長。為道日損: 我們處在規律之中,我們本身就是規律的一部分,我們儘可能的通過無盡的語言去描述規律。
  • 從老子的「天道觀」闡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具體含義。
    「道」是老子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他是非常困難的、勉強得不得已把某些先天地生的、無狀之狀的、無物之象的、大到太極的又小到無極的那個東西稱之為「道」的。它有以下特點:無為無意志、混沌自然、循環往復、看不到摸不著、是宇宙一切的「宗」。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適時把自己「歸零」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一切都放棄,把所有的知識、所有的觀念等等都放下,丟得乾乾淨淨,進入無為之道的境界。理由就在這裡說得很清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一種修養,可以做到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修道的人,光是能知天下事太不夠了,要超越一切形而下的境界,必須先要做到清淨無為。        「為學日益」,什麼叫學問?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歸零:穿越紅塵,抵達的不是遠方,而是內心最初出發的地方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人最大的幸福,是有隨時清零的能力》(以上文章附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作者|南懷瑾 學問之道就是「絕學無憂」。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麼牽掛。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
  • 諸子丨郭振香:老子「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思辨理路探析
    6將「為道」解釋為領悟、體會或照見「道」之所以較為通行,並非沒有依據,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就有「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的文段,如果按照「聞道」理解,確實表達的是知見上對「道」的領悟。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到底修道是得還是失?
    少則得多則惑是論「為學之方」,「為學」不是純「知」的,實為「為道」。概而言之,「為學」之要在「為道」,略而言之,「為道」也可稱「為學」。心若向道,則為學和為道自然不是兩樁不同的事體。何謂少?少不是視野之狹窄。有道之人雖然遍覽天下萬物而也可以稱為少,有德之士即使閱盡人間萬象還可以叫做少。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如果你也是這種看法,那麼你就真的沒有讀懂《道德經》。
  • 老子智慧-為道日損
    如果還不明白,就把開悟當成開竅。試想一下,有的人擅長跑步,有的人擅長演講,有的人擅長畫畫,有的人擅長寫文章…….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所謂的開竅,所謂的天賦,不過都是部分開悟而已。第二個問題是:為道日損,損的是什麼?這是我要重點解讀的問題。 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除了增長知識以外,還會增長很多欲望。小孩剛出生,唯一的欲望生存,就是吃,不吃就會餓死。
  • 《道德經》四十二、四十三
    《道德經》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