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怎麼產生的?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
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孔子對道的認識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也就是說對於道德來說孔子是即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將道德一詞用來約束人的行為準則;而老子對道德而言是可見、可感知的,是因為他「常無欲,以觀其妙」所致。因此,老子在看到人與人之間相爭的時候,就會產生只有「常無欲」的修道者才能看的見的一種形而上的能量,老子給這種能量起名叫「尤」,人在有怨氣的時候也有一種形而上的能量從體內發出或留在體內,俗話說「怨氣衝天」這個天不是指天空,而是指形而上的自然領域。不同的語言和行為以及各種冒犯都有相應的能量產生,與爭相反的行為所產生的能量,老子稱它為「不爭之德」。
以上諸多能量都是由有生的無。《道德經》:「有無相生」,老子說的「有」就是《易經》中形而下的「器」;「無」就是形而上的「道」。老子之所以用有和無代替器和道,是因為由器轉化的道不是永恆的道,用無才最為合適,以免被讀者弄混。
這些由「有」生的「無」同在自然領域裡被道的規律所運化,俗話說的「造化」就是在這個領域進行的。這多種能量在一起經自然的原理互相作用,趨平、趨和、趨同、趨聚或趨散。但是,如果有某種能量特別多就會打破原來的相對平衡模式,如:怨和德是互化的,如果人類有怨氣的人居多而有德的人卻很少,那麼怨氣就無法化解,再通過自然的造化再由「無」生成為「有」,從此新的物種起源了,就是微生物。因為怨氣的性質本身就對身體有害,所以由它所生成的微生物對身體也是有害的。
但是,「道」在將怨氣等負面情緒及不良行為所產生的能量通過自然造出對人類有害的微生物的同時,也派生了剋星,而且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但是它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在中國,在《道德經》中,也在中醫裡。
另外,西方人猜測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疑問太多。任何一個理論體系只要有一處經不起疑問就得推翻重建,否則就會出現相應的弊端,就像大樓建造前的圖紙,臥室廚房衛生間缺一不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個疑問:一.無論宇宙大爆炸是由什麼物質爆炸的,這個物質體積有多小,溫度有多高,這個物質是從哪裡來的,它內部的日月星辰是誰裝進去的,而且排列有序;二.宇宙中的生物是怎麼起源的。這兩個重要問題為什麼避而不談?所以,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就得推翻重建,因為它沒有合理的生物起源論,沒有合理的生物起源論人類就不能從源頭把控病毒的生成,如同住宅樓的圖紙沒有衛生間。其實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將宇宙起源這張完整的圖紙寫進了《道德經》。
老子的宇宙起源論也是「宇宙大爆炸」,但不是我們所想像的爆炸模式,而是我們常說的「爆炸性新聞」的那個爆炸,它與溫度和聲音無關,是發展與擴散之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就是還沒有發生「爆炸」的宇宙,是由道派生的,它體積雖小卻包含著萬事萬物以及所有的現象,老子稱它們為「眾妙」,是由道和德合作生成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裡寫道:「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然後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爆炸」性發展並擴散。從此,每時每刻都有新的物種起源,能不能生存下來要看它對環境是否適應,生存下來的能否發展也需要適應環境。「適者才能生存;適者才能發展;適者才能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