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2020-12-15 早上八點半

病毒是怎麼產生的?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

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孔子對道的認識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也就是說對於道德來說孔子是即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將道德一詞用來約束人的行為準則;而老子對道德而言是可見、可感知的,是因為他「常無欲,以觀其妙」所致。因此,老子在看到人與人之間相爭的時候,就會產生只有「常無欲」的修道者才能看的見的一種形而上的能量,老子給這種能量起名叫「尤」,人在有怨氣的時候也有一種形而上的能量從體內發出或留在體內,俗話說「怨氣衝天」這個天不是指天空,而是指形而上的自然領域。不同的語言和行為以及各種冒犯都有相應的能量產生,與爭相反的行為所產生的能量,老子稱它為「不爭之德」。

以上諸多能量都是由有生的無。《道德經》:「有無相生」,老子說的「有」就是《易經》中形而下的「器」;「無」就是形而上的「道」。老子之所以用有和無代替器和道,是因為由器轉化的道不是永恆的道,用無才最為合適,以免被讀者弄混。

這些由「有」生的「無」同在自然領域裡被道的規律所運化,俗話說的「造化」就是在這個領域進行的。這多種能量在一起經自然的原理互相作用,趨平、趨和、趨同、趨聚或趨散。但是,如果有某種能量特別多就會打破原來的相對平衡模式,如:怨和德是互化的,如果人類有怨氣的人居多而有德的人卻很少,那麼怨氣就無法化解,再通過自然的造化再由「無」生成為「有」,從此新的物種起源了,就是微生物。因為怨氣的性質本身就對身體有害,所以由它所生成的微生物對身體也是有害的。

但是,「道」在將怨氣等負面情緒及不良行為所產生的能量通過自然造出對人類有害的微生物的同時,也派生了剋星,而且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但是它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在中國,在《道德經》中,也在中醫裡。

另外,西方人猜測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疑問太多。任何一個理論體系只要有一處經不起疑問就得推翻重建,否則就會出現相應的弊端,就像大樓建造前的圖紙,臥室廚房衛生間缺一不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個疑問:一.無論宇宙大爆炸是由什麼物質爆炸的,這個物質體積有多小,溫度有多高,這個物質是從哪裡來的,它內部的日月星辰是誰裝進去的,而且排列有序;二.宇宙中的生物是怎麼起源的。這兩個重要問題為什麼避而不談?所以,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就得推翻重建,因為它沒有合理的生物起源論,沒有合理的生物起源論人類就不能從源頭把控病毒的生成,如同住宅樓的圖紙沒有衛生間。其實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將宇宙起源這張完整的圖紙寫進了《道德經》。

老子的宇宙起源論也是「宇宙大爆炸」,但不是我們所想像的爆炸模式,而是我們常說的「爆炸性新聞」的那個爆炸,它與溫度和聲音無關,是發展與擴散之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就是還沒有發生「爆炸」的宇宙,是由道派生的,它體積雖小卻包含著萬事萬物以及所有的現象,老子稱它們為「眾妙」,是由道和德合作生成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裡寫道:「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然後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爆炸」性發展並擴散。從此,每時每刻都有新的物種起源,能不能生存下來要看它對環境是否適應,生存下來的能否發展也需要適應環境。「適者才能生存;適者才能發展;適者才能進化」。

相關焦點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我們快樂的學習道德經。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者道之動。一下子就上來了,給我們一個非常模糊的詞叫煩著什麼叫反者道之動。我們要好好的琢磨一下這個煩。當然,有的版本是反也者道凍液版本不重要,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反者道之動的這個粉。首先,我們想到反的時候,我們我們內心想小的想法就是相反的一個事情啊。一個是我朝著自己隊裡面的那個方向去轉化,這叫什麼,這叫飯。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在經文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天下萬物產生於有,有產生於無。如何理解謂「反」?與什麼樣的方向相對稱「反」? 經文第二十章講到:眾人熙熙,我獨泊兮;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通過這一章的文字,我們可以了解到,老子所謂的「反」是指相對於當下世人普遍的信仰與價值觀念相反。
  •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什麼關係
    老子在道德經首章就說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小編今天就淺談一下這個有和無究竟指的是什麼?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常言說:「道之其形,百家爭鳴。」有些人認為道德經中的有無是指所有事物形與象的體現。能夠自身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就是有,反之就是無。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17、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18、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19、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20、有,是萬物之所始;無,是萬物之所母。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些說法是對是錯我暫且不予置評,但我要說的是:《道德經》和《易經》並無確實的內在聯繫;《道德經》的「道」,並非《易經》的那個「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從來都是儒家宋明理學的產物,和《道德經》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看到這裡如果還能保持興趣的朋友,就請聽我下面一一分說。
  • 道德經:老子思想中的無和有
    無和有是經中兩個極重要的字,能明白老子有關無和有的相關命名,會更便宜我們來理解器的機理機制。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反為道之動,弱為道之用;宇宙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 十大自然法則
    所以,《道德經》被誤解的情況很嚴重,甚至於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玄學。然而,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老子的哲學思想。
  • 在《道德經》中感受深刻的哲理和體味音韻之美
    我們現在讀的《道德經》,是根據晉代王弼編寫的《道德經》對道家學說和研究影響最大。《道德經》是先秦百家諸子所共仰的一部文化思想哲學著作,距今己兩千多年了,歷久彌新,廣泛流傳,有著迷人的魅力、較強的哲理性和文學性。《道德經》的音韻之美,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將其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在上一期,居士我分析了《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就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其實《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無」和「反」。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萬物是由道創生的,老子在此處又說萬物生於無,可見無=道。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經》 第六十三章,老子認為,要有作為就必須「無為」(即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要做成大事就必須不生事端,不惹是非,要生活有興味,就必須保持淡泊寧靜。他還提醒人們,做事情要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大意】「無為」才能有作為,做事不要生是非。莫嫌淡泊無味道,淡泊之中才有收穫。「大」事總由「小」事生,「多」總由「少」積累成。
  • 兩個字讓你讀懂《道德經》:「無」和「反」,是老子思想的關鍵字
    一、無在《道德經》中,「無」是一個重要概念,因為無是道的別稱,而《道德經》這本書的出發點就是道。《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認為無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與起點。《道德經》第十四章中寫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 《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一篇可能是道德經裡面最短的一篇了,但是這一篇也幾乎是道德經的精華,因為這一篇是老子比較接近於解釋「道」的規律的一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首先,「反者道之動」,表示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反向另外一個極端,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極必反」,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形容詞,為「可以表述的,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表述,一行走,就有時間空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名之名是在發展過對事物的認知命名是隨著對事物不斷提高認知深入理解而改變的,非常名。其實,《道德經》這本書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道」,一個是「無」,一個是「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清心寡欲的句子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道德經》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道德經》的老子之道,何以影響上下數千年,東西幾萬裡?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對於道有一個簡明的規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實際上是老子思想關於道的一個論綱。 其中,有與無相關於道的存在;觀相關於道的思想;不可道和不可名相關於道的言說。通過如此,老子標明了道與存在的關係、道與思想的關係、道與語言的關係。正是在這三重關係中,道將自身作為自身揭示出來。 老子首先揭示了道與存在的關係。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讀道德經,簡單直譯不囉嗦,不碼字,意思簡單明了
    道德經續讀,分享觀點,自身感悟人生。道德經-德經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德經-德經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道乃開天地萬物,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它【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章)】,老子要向大家描述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故在第一章即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又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無中生有?
  • 《道德經》5句至真之言,傳承2500餘年智慧!通達世事精妙絕倫!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作,《道德經》是我國春秋時期大思想家老子所著,是影響我國文化思想最為深遠的著作沒有之一。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正因為《道德經》的出現才有了後來的百家爭鳴,之後的諸子百家也是因為道家思想分化而衍生,時至今日我們中國的文化思想也一直延續著那一時期的傳統。春秋戰國的文化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的時期。《道德經》共5000餘字,以辯證主義思想闡述和道明萬事萬物之間的規律法則,包羅萬象爍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