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不爭」才是爭得最高境界?《道德經》告訴你一個秘密

2020-12-12 符號帝國

在國產優秀電視劇《天道》裡,韓楚風面臨要與另外兩名副總裁爭奪總裁的位置,前總裁臨終前推薦了他,他當時也不甘心,很想爭一爭,因為畢竟自己也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實至名歸。但是好友丁元英卻建議他先退一步,把總裁的空缺讓出來,讓其他兩位候選人去爭。

原因如下:首先,前總裁是韓的恩師,對他有知遇之恩,而老師走了,現在屍骨未寒,作為徒弟兼骨幹,只有把老師留下的公司經營好,把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守護好,才是當務之急,如果爭競心太重,容易讓人覺得吃相難看。

其次,企業核心層發生變化,這時候會內憂外患一起來,面臨巨大的風險,如果三個人加入一場混戰,勢必會加重這種危險。這是公司裡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結果。

最後,韓楚風先退一步,既顯得很有風度很懂事,也是以退為進。因為這時候股東最願意看見的就是穩住公司大局,為了股東切實利益考慮的人選,而人在爭名奪利的時候,往往會忘了初心,有時候甚至會無心企業的發展,為了爭而爭。

文/希夷

符號帝國獨家原創

結果果然如丁元英所料,這一年,就在其他兩個副總裁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是韓挺身而出,兢兢業業,成為公司真正意義上的頂梁柱,第二年當然是他順理成章成為總裁接班人。

韓的不爭,反而讓自己站穩了腳跟,在公司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業績保證,讓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總裁的不二人選。

這就是「不爭」的智慧。

反過來,假設當初韓楚風選擇了爭奪總裁之位,因為自己最年輕,資歷最淺,本來就處於劣勢,加上本來開拓市場和經營公司才是自己的強項,以己之卵,擊彼之石,不但不會在競爭中獲勝,還會蝕了自己的老本,恐怕從此無法再翻身。

堯舜禹時代,王位都是禪讓制,大家和和氣氣相互推薦,公平合理,所以那個年代被稱為「聖王時代」,他們個個都是歷史上賢明君主的典範,後來的帝王個個都以他們為榜樣,把他們當作神一般的存在。

後代的皇帝,基本都延續了家族世襲制,所以歷來眾多的王子,個個為了那個高臺上的寶座爭得你死我活,不惜手足相殘同根相煎,即使是封建時代最為人稱頌的皇帝,手上都難免沾上親兄弟的鮮血。

電視劇《琅琊榜》中,蕭景宣、蕭景桓、蕭景琰三兄弟都有奪嫡之志,太子和譽王為了把持朝臣控制朝政你來我往,無所不用其極;為了撈到更多的錢財,不惜建造四炮房、將賑災款裝入自己的私囊。

而蕭景琰在謀士梅長蘇的輔佐下,處處低調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甘當小透明,表面上看起來簡直都可以被忽略掉。但就是因為這種「不在浮華處爭短長」的氣勢,讓他從一個不受待見與皇位無望的王爺,一步步登上了太子的寶座,並最終成為皇帝。

再如前段時間網絡上的鬧劇,蔡徐坤的粉絲為了給偶像爭來第一的寶座,竟然在某平臺刷分,重金回購大量唱片,從而讓蔡的歌曲在海外的榜單中拿下了冠軍的殊榮。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個中國歌手,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反而在英文歌的世界裡拿下第一。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結果讓這個小鮮肉的口碑就像是地震前已經散架的高樓,瞬間撲街。

但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不爭,並非什麼都不爭,什麼時候都不爭,而是要相機而動,走位精準,牢牢把握時機,自有成竹在胸的時候再動手。

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當仁理當不讓。

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士毛遂,他本來是平原君門下的一個門客,但是在府中一住就是三年,自始至終卻未建寸功。就連主子都把自己這個客卿給忘了,但是等到他有把握的事情的時候,他卻主動要求,自己推薦自己,自己給自己長臉。

這個人就是毛遂,戰國時期有名的謀士。後來他果然不負眾望,聯合各國合縱連橫,一起對抗秦國。

所以,老子不是讓我們逃避和後退,畏畏縮縮窩窩囊囊,而是看準了時機再下手,關鍵時刻四兩撥千斤,一擊而中,事半功倍。爭與不爭,本身沒有什麼對與錯,是與非。就看你怎麼去選擇,怎樣做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楊絳曾說:「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反而,他講究的是,爭,也應當找準時機,相機而動。接著,老子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說,只有不爭者反而能夠獲得勝利。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無為而行,無爭勝有爭
    《道德經》第八章有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是老子論述「不爭「思想的名句,意思是: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樣。水善於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匯聚在人們所厭是的低法之地,所以最接近大道。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所以在現在我們常說多做少說就是這個意思,善行的人在事業生活方面,都會很極致。說話,{善言無瑕謫}善於說話的人,言辭不會有過失。此處的「言」,就是把話說得圓滿,不可攻訐。所以平時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需要掂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語有時候比武力還更傷人。
  • 解密《道德經》:我獨異於人,人生最高境界是素與簡
    對於這段話,我們完全有理由理解為,老子在用《道德經》向世界的告白,是他整個世界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洋洋灑灑五千言裡的第20個章節裡,他繼續說道,我就像是人群中的一個怪胎,總是一副蠢笨未諳世事的樣子,甚至是一個還沒有出生的嬰兒。人人都覺得想要的東西太多,我卻僅僅活著已經是負擔,就連呼吸都顯得多餘。
  • 最高的帝王學,便是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艱澀,它是中國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許是所有哲學家中最高壽的,思想也最透徹、孤絕、高深。 《道德經》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幾千年來,老子的《道德經》流傳甚廣,不僅文人百姓口耳相傳,歷代帝王也無比尊崇。
  • 《道德經》:一個人提高境界的最好方法,只需做到一個字
    我解讀《道德經》和《莊子》,不少讀者問到,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方法多樣化,因人而異。我分享一個適用於任何人的根本方法。一個人提高境界的最好方法,只需做到一個字:靜。1、一切大智大慧,皆來自一個源頭:靜。
  • 《道德經》中的15大成語,個個大境界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三句話讀懂《道德經》,告訴你不一樣的道家思想
    三句話讀懂《道德經》,告訴你不一樣的道家思想文 | 夢惜仙壹 這是《道德經》的開篇第一句,而這種斷句這是目前流傳最廣。首先,我們來說說這句話的斷句。為什麼要說這個呢?他告訴我們,雖然道還沒有被完全認識,但道也不是虛無縹緲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跡可循。而對於我們而言,我們要知道《道德經》也不是縹緲的學說,而是與我們各自生活都能結合在一起的智慧之書——我得到的是我的理解,而你讀過之後的理解,不一定和我的一樣,也沒有必要和我的一樣。
  • 人活著不要去爭搶什麼,不爭不搶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句精闢)
    人爭都是不自信,怕別人拿走;對未來充滿信心和追求才讓,你想拿就拿,反正我有的是。做人應該:不攀不比,不爭不搶,不驕不躁,不卑不亢,這是一種做人的態度。人生,爭贏了如何,吃虧了又如何?父母面前,你爭贏了,卻是輸了親情;愛人面前,你爭贏了,卻是輸了愛情;朋友面前,你爭贏了,卻是輸了友情。為了名利,你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等你登上人生巔峰,回頭看看,你滿足了自己暫時的欲望,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你就會收手嗎?人的欲望是無休止的!所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超脫自我,不爭不搶!
  • 《道德經》:致虛守靜和澄明境界
    意思是說,致力於「虛」要經常要徹底,也就是不要讓太多現存的、人云亦云的知識、規範、利害、技巧等等充塞了頭腦,要用否定的方式排除這些東西,激活自己的頭腦,使自己保持靈性、敏銳,有自己獨立運思的空間。「守中」也是「守虛」、致虛。
  • 《道德經》中的「不爭」是什麼意思?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寫在《道德經》書末的一句話。老子是在提醒人們,雖然他老人家屢講「無為」,但其主旨還是要人們去「為」的。「無為」不是不做事,所以要「為無為」。奇怪的是,那些把「無為」理解為不做事的朋友,總是看不見這句話,或者可能是故意視而不見。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面有一個細節,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佩玉,玉上的刻字,寫出了金庸自己特別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國風秦風》裡有一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大家都喜歡如玉般溫潤的聖人和君子,而不是光芒萬丈的聖人和君子。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道德經:「不爭」有悖於現在的價值觀?很多人誤解了其中的含義
    《道德經》中關於「無為而治」的思想解讀,從任何一個篇章中都可以發現,也正是因為這樣,當人們提起《道德經》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詞總是「無為」二字,其實除了這個以外,《道德經》中還包含了許多其他的思想觀點,「不爭」便是其中之一。
  •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零零散散把霧滿攔江《我不過低配生活》看完,唯一留下印象是其中一篇文章《怎麼樣讀書,才算通透》。自古以來讀書都被熱捧,被賦予極大的意義和功利目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當然直到現在,讀書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階層上升通道。
  • 道德經:這三句話,讓你悟通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老子微言】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它其中的滄海一粟,簡簡單單的三句話,足以讓我們受益終生。福生無量!【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 《道德經》的理工科生的解讀
    所以老子很推崇「水」,水至柔,簡單說,你要攔住水是很容易的,你在河水中放下一隻手,你就攔住一部分流水了,但這些水換個方向繼續流。這就是中國人(集體)的境界(簡單總結,就是「繞路走」),別他媽給老子說這說那的,老子不跟你爭,換條路該幹嘛幹嘛。如果你敢堵住所有的路,老子看你怎麼死!
  • 不爭,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不與人爭又如何?
    魚朝恩遠遠地迎接郭子儀,感激地說:「郭公的胸懷真如大海一樣啊。」從此魚、郭二人成了好朋友。老子有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是人生至境。這個世界之所以有嫌怨、鈎心鬥角、爾處我詐,都是爭的結果。明裡爭,暗地爭,大利益爭,小便宜爭,昨天爭,今天爭,你也爭,我也爭。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做人只有厚德才可以載物,也只有載物,才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