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不過區區五千言,但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苦於文辭古奧難懂,如同一座亟待開採的資源十分豐富的寶藏,處於深山之中,雲遮霧繞,歧路多多,外人不要說進去開採,就連近距離地觀其真面目,都絕非容易的事。
千百年來對其思想的研究和解釋則不下千百萬言,莫衷一是,令人困惑不已。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
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無為」,從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即什麼都不做。問題在於,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如何能達到「無不為」,即成就一切的目標呢?
如果我們能這樣理解,老子所謂道的哲學之本質乃是「導」,即引導、循導、順導,那麼就不難理解「無為」何以能達到「無所不為」。無為的本質是順於「道」即循導,即順從萬物固有之「道」而導化之。其結果是讓「萬物芸芸」而「自化」。萬物都各循其「道」,而自我生化。其結果自然是無所不為。
所以「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地做。
02老子「無為」思想與西方哲學的對比
對比西方哲學,早在17世紀,西歐哲學家就提出了「自然秩序」的理念。17世紀末,法國哲學家、重農學派經濟學家弗朗斯瓦·魁耐通過來華傳教士的著作了解了老子關於"道" 、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他將這一思想與古典希臘羅馬的「自然法」思想相結合,而提出經濟中的「自然秩序」觀念。
這一觀念對17世紀西歐哲學經濟影響極大。亞當·斯密在經濟學中根據「自然秩序」提出在自然與社會中,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存在所謂 「看不見的手」。
所以我們不妨可以這樣理解,老子的「道」,就是「自然秩序」。所謂「無為無不為」,就是「看不見的手「。所謂」道法自然「,並非是指」道」要效法學習自然,而是「道」就是「自然」。也就是說,讓萬物依照其本性沿著自己的自然之道去運作和發展,而明智的聖人並不幹預其發展,只採摘其果實,這就是「無為」。
因此,對老子來說,「什麼都不做」的「無為」乃是手段,而並非其所主張的人生目的。其目的恰恰相反,並非無為,而是有為,不是一般的有為,而是一切皆有為,或有為於一切,此即「無不為」。是故「無為」者——無所不為也。
所以「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違背自然規律(順其自然 )地去做,才能「大有為」而至「無所不為」。
03「無為無不為」的精義
《道德經》言:」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育,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所以不去。」(二章)。此段文字所論述的,正是「無為無不為」 的精要之義。
理性何等強大,理性即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總是在於它的間接活動。這種間接活動讓對象按照它們本身的性質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它自己並不直接參與這個過程,但是在這一進程中,它貫穿而實現了主體的目的。」
以上為黑格爾在《小邏輯》中的一段精闢的論述,恰可以為老子此種「無為無不為」的思想做一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