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萬物,人法自然|道家的無為真的是什麼都不做嗎

2020-12-19 在水七方又一方

道教並不是一回事先秦時代的道家是當時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其創始人可上溯至伏羲與周文王,是一種樸素的辯證哲思。上古時代的先賢們創立了卦爻體系,用以具象地表達自己對天地萬物運行法則的理解和推演。到春秋晚期,老子將前人的哲學理念進行了總結,並作了進一步的升發,從而確立了道家宗法自然而又充滿了思辨精神的理論核心。

老子的身世比較模糊,有一種說法是,他系宋國老姓大夫的後人,並曾經求學於商容門下。因為其小名叫狸,人們以訛傳訛就誤把「李耳」當作他的本名了。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的守藏室史,這是一個負責管理藏書的官職。後來,孔子曾多次向老子求教關於的問題,可見當時老子已經是及受重視的學問大家了。

毫無疑問,老子對禮法制度和禮治精神都有充分的認知和深刻的理解,但他並不大讚同以具象的來指代抽象的「」。在老子看來,天地萬物自有其道,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法則,並不能用禮制進行完全的概括。所謂「仁義」,也好,「王道」也好,都是人依靠主觀總結出來的秩序,與天地自然之道是存在根本差異的。人間的秩序必須應著自然之道的變化而發展變化,任何堅守某種道,並把它當作一成不變的法則的治世方法,都只會使人間陷入更大的無序和紛爭之中。這一點,孔子是有所繼承的。但到了孟子等後學身上,他們對於道和禮的發展,就越來越漠視了,這也是後世儒家日益趨於保守僵化的根本原因。

老子說:

他先於孔子看到了自然秩序與人類欲望之間那難以協調的矛盾。不同於自然中的鳥獸,人類往往並不是出於真實的需要而去追求獲取,卻是出於虛妄的貪慾而去佔有掠奪。這就是人世紛爭的根源所在。人只有看清了欲望與需要之間的區別,才可能了解「為腹」的必然和「為目」的荒謬,進而才能真正實現與天道自然的統一。屆時,人類就進入了一種聖人的境界之中,因而可以做到:

在此之前,則要由先行發現了自然之道奧妙的賢者來行聖人之治

對百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樣,就可以「為無為,則無不治」了。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在言及老子的道家哲思時說「無為」這兩個字,並將其總結為無所作為,這是完全錯誤的。試看聖人觀山樂水、體悟天道、教化萬民、治理天下,哪一樣不是在「」呢?老子希望的,是人人都按自然之道去做事,不要逆規律地強行為之。結合先前的總結,那就是不要放縱自己的貪慾,以免打破天地滋養萬物的微妙平衡。這當中需要的何止是「為」,簡直是要無窮盡地一代一代大為特為下去呢。

順自然之道而為之,則天地清淨;逆自然之道而為之,則烽煙四起。可惜後世的讀書人大多沒有踐行這一點,在看到濟世無望後,他們或者徘徊於富兒門前,或者追逐於肥馬塵後,至多不過做一個精緻利己的隱士。

或者不被人理解、或者被人刻意曲解,這就是先賢大道的悲哀之處。

所以老子西出函谷,再沒有回頭。只留下了這樣的話:

悲涼,卻又充滿倔強與希望。

莊子周,相比於老子,他的思想更為消極。他把老子的「無為而治」發揮成了「無用」,希望通過集體性的消極來避免爭權奪利這樣的事發生。

在莊子看來,自然界中的事物只要可以與人慾望中的某一方面相匹配,對人而言就「有用」了。這樣就必然難逃被人殘害以奪其用的命運。與此類比,人也是一樣。只要對他人、對社會而言「有用」,就必然不得不承擔一定的責任。到時候莫說是「逍遙」,恐怕連保全自身都做不到。在他的意識中,一切「有用」的狀態都是逆天道的、非自然的。所以終其一生,都在極力追求「無用之用」的境界。

對他人無用,就是在亂世中自我保全的前提。從這方面來說,這種頹廢的狀態就是之於自己最大的「」。

《莊子》一書,是莊周一生思想言行的匯集。後世評價這本書「寓言十九」,說的就是其中舉目可見寓言式的說教和奇詭絕倫的想像。他善於用寓言式的類比來完成消極的詭辯,所以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就受到了他的影響。

莊子把「」看成是「」的具象化,認為二者在變幻無定方面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出於對水的喜愛,莊子的寓言中大量出現了「」的意象。濠水辯魚相濡以沫北冥之鯤,這些都與魚相關。魚是其人格的象徵,在他的理想中,是希望自己成為一條與天地之道混同一體的魚兒的。

人背離了天道,就好比魚兒離開了水。儘管相呴以溼,也不過是面對規律的懲罰時,所能做出的徒勞反應而已。莊子有著一顆悲憫之心,他期望著人們能主動感悟到「有用」可能導致的悲劇,都回到自我放逐的狀態之中。儘管這種思想是低沉乃至錯誤的,也可以看成是亂世中的一種無奈選擇吧。

悖於天道,則痛苦萬狀;合於天道,則自在逍遙。大如鯤鵬者,即使能扶搖於九萬裡之上,也不能脫離御風飛行的法則。儘管燕雀難知鯤鵬之志,但是二者想要飛行憑藉的法則都是一樣的。只要離開了這些必然的依託,那就任憑自己如何掙扎,也永遠飛不起來了。只要還有所憑依,就永遠無法達到逍遙的境界。

如何才能無憑無依呢?答曰:齊物。也就是消弭人和物的差異,消弭物和物的差異,消弭生和死的差異,消弭自然法則之下一切具象實名的差異。直到那如夢非夢、無我無它、即生即死的狀態,人也就徹底成為了道的一部分。

莊子的思想,總是有一些糾結和矛盾。一方面他否定「」的可知性,另一方面他又極力想要「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一方面他講求「無用之用」,可這試圖「知道」的種種舉動,不就是在追求「」嗎?

水波起伏,魚兒只能隨之潛躍,於是這種種掙扎就永遠不會有合理的解釋。莊子所言:「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就只是一句苦難仿徨中的詭辯了。

本公眾號使用的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本公眾號刪除。

本公眾號使用的音頻材料均為自行錄製,相關文字材料為本公眾號自行撰寫,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相關焦點

  • 道家的無為,自然
    不為 「不為」主要體現為讓萬物自我化育、自我生成、自我轉化。
  • 無為,道家的最高境界
    目前還存有爭論,不過老子的思想乃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經》被歲月衝刷了數千年仍然光輝不減,可見其思想是多麼的深邃。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 道家【無為】真正含義是這樣的——
    只有「無為」才能「自然」,只有「自然」才能「無為」。人類「無為」,萬物才能「自然」。「無為」意味著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萬物,根據事物的本性與發展趨勢「輔助」萬物達到「自然」。從這個角度說,「無為」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不為」,二是「順自然而為」。    「不為」主要體現為讓萬物自我化育、自我生成、自我轉化。
  • 別拿道家的無為當藉口,無為真正含義是這樣!
    在道教哲學中,「無為」與「自然」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二者構成道的本質屬性。只有「無為」才能「自然」,只有「自然」才能「無為」。人類「無為」,萬物才能「自然」。「無為」意味著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萬物,根據事物的本性與發展趨勢「輔助」萬物達到「自然」。從這個角度說,「無為」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不為」,二是「順自然而為」。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太陽東升西落,該下雨的時候下雨,該出太陽的時候出太陽,萬物按照自己生長規律生長,大自然並沒有去刻意做什麼,反而就是因為這個「不刻意」之順其自然,萬物才得以「生老病死」,繁衍不息,這就是「大自然」之「無為」魅力。或者這樣說,正是因為「大自然」對萬物之不加幹涉,才成就了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
  • 《莊子》:不以主觀意識擾亂客觀規則,以無為輔助萬物自然
    輔助萬物自然,順其自然變化去作為,而不是強行違背客觀規律以求發展。《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意思就是: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無事之心去做事,以無味之心去品味。無為而治是老子一再闡述的思想核心,所謂無為並非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在對待任何事情時,都不摻雜自己的主觀意識在內,也就是所說的不妄為,順其自然所為,才能讓人生有所大為。
  • 道家的「法自然」思想有哪些教化蘊意?
    本文圍繞「道」的觀念,通過與儒家教學智慧的比較,闡述了道家從重視效仿自然的理念出發,到主張為無為、不言之教,確立以聖人的言行作為學習的榜樣,強調身心融合對德性的提升,最後特別指出道家的「自我」理念對於現代教學的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體悟道家大智慧
    在道家學說中,道是宇宙的本體,道產生了世界;道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精神的。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在《道德經》中,道既是本體,也是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則。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苦於文辭古奧難懂,如同一座亟待開採的資源十分豐富的寶藏,處於深山之中,雲遮霧繞,歧路多多,外人不要說進去開採,就連近距離地觀其真面目,都絕非容易的事。千百年來對其思想的研究和解釋則不下千百萬言,莫衷一是,令人困惑不已。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 魏晉南北朝山水畫崇尚清談無為、回歸自然,追其根本始於道家哲學
    由於崇尚清談無為、回歸自然本真,產生了山水的獨立審美和山水畫創作的自覺,因而,在探索山水畫的美學根基時,自然會追本溯源地回到老莊生命哲學上。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道家創始人老子崇尚自然,嗜愛山水,在自然萬物中尋找『道』的規律與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與核心命題,『道』是萬物的本源,也是老子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
  • 道家以順天之道、行逆天之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為道,生太極化陰陽!陰陽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再來看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其表述的就是,命運並非掌握在別人手中,我命在我,富貴不在天。順天之道:道家先師在《道德經》中早已說明,要無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些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去順天之道!
  • 無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論在佛家還是道家都追求一種無為的境界,《金剛經》說:「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所不同」。那麼到底什麼是無為呢?無為其實包括兩層含義。第一,順自然而為。孔子曾感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不能有功於天下。老子回答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道家強調「道法自然」、「順天之道」。萬事萬物都是自然出現的,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得遵自然而行,不可將人為的主觀意識強加於客觀的自然法則之上。萬物皆在大道的自然法則中自化,此時此刻此處已是最完美的呈現。一切人為(有為)的方法都是自我思想不甘寂寞的造作,是多餘的,非自然的。
  • 原來道家的「無為」如此厲害!
    有一種無為,謂之懦弱。而道家的無為,她四通八達,她觸類旁通,她無所不包,為無為無不為。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為不為」,實際上是為而無為,不要真有意去做,那樣就落於痕跡,變成下乘道法。這不是很簡單的兩句話嗎?那麼你說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行!非「為」不可。你還是要照規矩來,所以為而不為。上德是無為之道,上品丹法什麼都不求。昨天有一位青年朋友來,是修道家的,進門我一看,就知道他肝臟有病,因此而來求道。
  • 老子:無為治國
    他認為,道的存在狀態是靜止的,無為是道的根本法則,是道的最高的德性——玄德的重要內容。什麼叫「無為?」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
  • 《道德經》| 十大自然法則
    雖註解的版本很多,一般人還是覺得不易讀懂、不易理解、不易做到。所以,《道德經》被誤解的情況很嚴重,甚至於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玄學。然而,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
  • 道家學說具體都是什麼學說呢?就是道教嗎?
    在莊子眼中,「道」無所不在,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 莊子在抨擊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對人的質樸天性的「戕害」,提倡人們返璞歸真;反對人被物質奴役,認為人對自然,只能因任,不能隨意造作,主張「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因此他在對人的貧富壽夭等方面,持豁達態度,幻想一種絕對自由』的逍遙境界。 實際上,對於以道德教化為主旨的儒家與以法律為治國根本的法家,道家是持反對意見的。
  • 道家說的道是什麼?
    老子哲學以無為為本。老子明確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意思是,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聽任萬物自然而然地發展,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萬物而不自恃有功,長育萬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還把天道自然無為推衍為人道自然無為,提出「絕聖棄智」(十九章)「無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張。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
  • 第610期|無為,真的是什麼都不做嗎?
    當然,當這種程度熟練到一定階段,就會上升為另一個更高層次的階段,那就是「無為」。當然,這個無為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做,而是做的過程中並沒有刻意為之,是一種自然狀態的呈現,理應如此的感覺。其實,所有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比如下班回家,每天都會走固定的路線,因為太熟悉了,回到家中卻發現自己已經忘記路上經過了什麼,有哪些細節都已經記不清了,這樣的狀態就是一種「無為」的狀態,比熟練更勝一籌。在這裡,很多朋友一定會說,這不就是心流狀態麼,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時間,不知不覺就把這件事情做完了,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理特別高,還十分愉悅。無為不僅會讓你有上述這些感覺,它還會讓你感覺十分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