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2021-03-01 由心品人生

————點擊藍字,輕鬆關注————

 

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是「無為而無以為」與「無為而無不為」的區別。有論者提出, 「道家『無為』理論,其基點在於強調人不應當刻意追求,甚至連想都不要想,而應當讓一切都隨順自然。這在老子早期的理論中稱為『無以為』。老子後期的哲學思想適應了社會形勢需要,於『無為』理論中加上了積極進取的內容,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將隨順自然的命題加以改變,變為隨心所欲,無所不為。」(晁福林:試論先秦道家「無為」思想的歷史發展——從關於郭店楚簡的一個爭論談起,江漢論壇2004年第11期)

該論者認為:「郭店楚簡《老子》則正處於這個轉變的時期,所以只是郭店楚簡《老子》乙本裡有一處提到:『學者日益,為道者日員(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而在此以前的歷史時期的《老子》思想裡,則有多處提及『無為』。並且十分強調『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註:見王弼本《老子》第38章及帛書甲、乙本《老子》皆同。),實將『無為』與『無以為』緊密聯繫在一起。」  (同上文)

我認為,這一思想劃界的根據似乎並不充足。《老子》涉及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有兩處,一處是第37章,竹簡本作「道恆無為也」,帛書本作「道恆無名」,世傳本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一處是第48章,竹簡本作「無為而無不為」,帛書本缺損,世傳本作「無為而無不為」。世傳本成書的時間似不可考。帛書本抄寫時間在漢初。竹簡本抄寫時間不遲於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比帛書本的抄寫時間早了大約一百年。值得注意的是,各本抄寫時間的早晚與它們所依據的祖本成書時間的早晚又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本無法根據這三種版本《老子》中是否有某句話,就能推斷出老子以及學派的思想變化來。

該論者的說法也有自相矛盾之處:一方面他說,世傳本及帛書甲、乙本十分強調「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言外之意是竹簡本沒有提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另一方面他又說:「傳世《老子》王弼本第38章載: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必須注意的是,郭店楚簡《老子》乙本和甲本皆有與之相應的文字,確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其它文字亦與王弼本相同。」(同上文)這兩個說法顯然是不能同時成立的。如果是後者,那麼這些文本就沒有什麼根本區別了。實際上,他的第二種說法是錯誤的。竹簡本中根本就沒有世傳本第38章那段話。

竹簡本沒有「無為而無以為」的說法,這也不能反映老子以及學派思想有何變化。竹簡本是一個節選本,如前所說,它是楚墓主人東宮之師根據儒家的標準對《老子》節選的結果,刪去含有「無為而無以為」的那段話,是因為這一章對儒家的仁、義、禮進行了十分尖銳的批判。這跟老子及其學派的思想在「無為」觀上的變化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實際上,「無為而無以為」跟「無為而無不為」一定是彼此不能相容的嗎?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怎樣理解無為。該論者的觀點是,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做,無以為就是連什麼也不做都沒有想,是徹底的清靜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有為,是隨心所欲、無所不為。我認為,這一理解是不準確的。

老子的「無為」,並非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特別地去做什麼,不為了任何一個特殊目的而去做什麼。在這一前提下,他什麼都可以做,這就是「無不為」。「有為」也並非指有所行動,而是指特別地去做什麼,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去做。「無以為」就是並非有意的意思。這是對「無為」的進一步強調,或徹底化,即連「不特別做什麼」也是自然的,而非特別要這樣。「無以為」與「無不為」應該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補充。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那是十分荒謬的:作為一個人,他怎麼可能什麼都不做呢?例如不吃不喝?老子的思想應該還沒有膚淺到如此地步。他只可能要求一個人在無論做什麼的時候,都不要特別地努力去做,而是順其自然地去做。

梁啓超在評價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時說,「五千言的《老子》,最少有四千言是講道的作用。但內中有一句話可以包括一切,就是『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喜歡講無為,是人人知道的,可惜往往把無不為這句話忘卻,便弄成一種跛腳的學說,失掉老子的精神了。」( 梁啓超:老子哲學,梁任公近著,民國叢書第五編·91,上海書店影印版,p.25)我認為梁先生的概括是十分精到的,而對人們的提醒至今仍然有著警示作用。

在當時人們特別是統治者太「有為」的情況下,老子的這一思想有著解毒劑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誤解。而且這一思想本身也並非無可挑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歸根結底是「人法自然」。人也應該貫徹道的精神,「自己這樣」。但什麼是人的「自己這樣」?天、地的運行似乎都沒有目的、沒有意識,但人也應該這樣嗎?人的「自己這樣」是否應該不同?人是否應該有目的、有意識的行動?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經》,我相信他也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寫出來的。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目的、完全無意識地去做什麼事情,除非他退回到極其低級的生命層次中去,甚至變成無生命物。因此,我想,「無為而無不為」固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依據老子的句式,更好的說法是否可以改成「有為而無有為」。這意思是,人首先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動物,同時也要時時注意自己的目的、意識必然會有的局限性。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思想研究》(黃忠晶等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

 

您若喜歡此文,請點亮「在看」並分享給朋友!

 

由心品人生,人生由心品;我在此心中,共臻三昧境!


留言區——以言會友,不亦樂乎!

相關焦點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1 ,不為而成有些人把「無為」理解為按自然規律做事、不妄為。這可以稱為中等程度的理解。按照規律做事還是有為,怎麼能稱為「無為」呢!只有沒有作為,才能稱為「無為」。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國學銘言#老子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管理思想受到世界上很多人的稱讚。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最精髓五句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以下五句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確告訴我們「無為」的反面是「無不為」,「無為」即「不為」,別無他意,更無特別的深意。相比之下,學界關於「無為」的種種解讀,多是借老子之「無為」表達自己的「無為」,已離開老子「無為」的本意。與何謂「無為」緊密相關的是誰之「無為」,也即「無為」者、「無為」的主體。「無為」者、「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也即「不為」的具體涵義是不同的。
  • 學習《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提倡的無為而不為
    那麼老子的思想到底深邃在什麼地方,是完美無缺、碧玉無瑕還是瑕瑜互見,長短並存。他又為何要提出無為而不為?應該指出,沒有任何事物是盡善盡美的,老子站在當時的思想高峰,處於人類智慧的前沿,他的書籍和言論已經被古往今來絕大數人認可,許多人對他頂禮膜拜,對他歌功頌德,甚至將他視為東方的神教。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比如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就必須發揮好自已的特色和優勢,而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本性,正是它構成了老子價值觀的核心。今天要講的就是無為的價值。「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原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變動,這種存在和變動是自然而然的。
  • 探尋《老子》無為思想的精義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說《老子》是一首哲理詩,更為妥帖,如果你想像數理化的公式、定理那樣,給「無為」下個定義,我想,可以休矣,這畢竟是一種藝術性的語言,不是定理式的規範語言。無為,於是不想過多造次,不想蠢蠢欲動,於是歸於平靜,於是在日常尋常中,一步一趨,緩緩前進,積少成多,不做刻意而為的事情,也許這樣理解是遠遠不足的,詩意是遙遠的。無為,就少了些欲望,莫讓自己的欲望過於張狂,而是淡泊些,寡慾些,追求清靜自然。不願意追逐多少人為的刺激與快樂,不求轟轟烈烈的刺激感受,倒是喜歡沉靜的修養身心。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無為」,從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即什麼都不做。問題在於,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如何能達到「無不為」,即成就一切的目標呢?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於是,很多人把「無為」看做是無所作為,變成了「有為」的對立面。我們最多想得是「怎麼爬」,而不是「要不要爬」,而這就是「無為而為」的意思。真正的「知」道以後,想都不用想,你就會去做,就是「無為而為」。知而不想稱之「無為」,立刻就做,是「而為」,也就是知行合一。其實,「無為而為」是要告訴我們:人在真知的基礎上,不用思考,就能夠本能地做出相應的動作。
  • 應該怎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無為這個概念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因為很多半吊子學者錯誤的理解,世人普遍對這個詞有誤解。第一,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不作為,什麼都不做,任憑世界自生自滅,自己袖手旁觀。所以大家都覺得老子很消極,道家只知道隱居避世。
  • 老子:無為治國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因為這本書的精要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很多人把這種思想歸結為老子消極遁世,認為他的「無為」理學玄虛飄渺,世情不合,自漢武帝起,獨尊儒學。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其實,我們對老子的「無為」有一定誤解。看到 「無為」就以為是無所作為,所以很多人就認為《道德經》的哲學存在消極避世的主張。 什麼是真正的「無為」呢?生命有其成長的規律,不要去過多的操心。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讀《道德經》不外乎圍繞以下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道理,知可止,利於本,有無生,悟道德。       今天讀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追求入世,在人生的舞臺上積極進取,創造一番事業,而老子追求無為,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的,你不要妄圖用世俗的、功利的行為,去打擾它,即使打擾了也沒有用,因為大道自然。所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這個無為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亂作為,不要胡作非為。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據一些專家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的說法,老子的文句錯亂,不足為奇,因為古代的竹簡散編,就會放錯位置。最好老子就是「一句句地分開讀」,當成語錄來學,最保險。可惜:帛書不會錯位,楚簡版也是這個順序。所以,不能用「錯誤」來理解老子的文句排列。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釋清楚「無為」的意思,對真正理解《道德經》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