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比如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就必須發揮好自已的特色和優勢,而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
那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是四面開花花不發,全面發展不發展,負發展。無為而無不為,其實就是這些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比如說陳景潤,他當老師當不好,常常遭到學生的圍攻和起鬨,但他從事數學研究卻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最終以令人信服的數據論證了歌德巴赫猜想,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大數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物理學家,他們可能在很多領域並無特殊作為,但他們在核研究方面卻無所不為,大有作為,成為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勳。是他們讓中國人民驕傲自豪,揚眉吐氣。
大道至簡,無為而無不為。就宇宙大道來說,道法自然,卻生養萬物,無所不能。就執政來說,不妄為,順勢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老子形象地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句土話,就是不折騰。那麼社會自然安定祥和人民幸福。就養生修煉來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後天意識去掉執著雜念,逐步達到"致虛極,守靜篤。恍兮惚兮「的"無為"狀態,那麼先天潛能就能達到"無不為"的超常狀態,產生意想不到健身益智效果。
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意思,一千個人讀老子道德經,就有一千種解釋,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修為和認知都有自己對道德經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哪個跟老子的修為和認知最近,他的解釋自然也就越接近老子;
總之,大道至簡,老子是修道得道之人,最崇尚返樸歸真,簡約風格,理解它的道德經,往簡單處想就對了;
最後,有一點需要補充的是,老子並不是專門為了什麼侯王君主寫的道德經,知識是每個人每件事都有用,都是無窮的寶藏,並且對每個人都平等,沒有身份和等級階級,往往普通人比侯王君主達官顯貴更需要知識,更需要道德經,因為他們所學所學太少,思想認知和胸懷修為都太小,對駕馭生活和人生這艘大船很吃力,總是在不斷的試錯,不斷的經歷挫折打擊失敗和走彎路;
老子用道德經想告訴世人的是,你們不管是誰,不管再普通也好,再貧窮也好,只要按照我書中所寫的,修為好自己的道和德,你們都能像侯王君主一樣為人們作出巨大貢獻,人人都能成為一個平凡的偉大人,也就是說:平凡的人,也就擁有偉大的夢想,成就非凡的人生!
我們現在科學比較發達,経過物理,數學,化學尋求出宇宙有規律的能量,如量子等。古人觀察大自然,知道萬物一定有來源,有規律,但因當時沒有電子顕微鏡和深入研究,所以理解之中,說自然界有規律的始源稱之為道。
《道德經》不是寫給普通人看的。統治階級,管理者比較適合。普通人,覺悟達不到,看了只能理解的比較淺顯,並且會受到誤導。適合有一定人生閱歷的人讀。
無為講的是有為,為了達到無為,你必須有為才能無為。比如有了法律有了管理,社會就會安定。但法律的完善需要有為,需要付出。小的來說,你種一棵樹苗,你只需澆水除草,甚至只是看護,有一天他就長成參天大樹。你的種植和看護就是有為,他長成參天大樹,就是你無為的結果。
有為才能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法自然,道理很簡單,然而現實中很多人都在瞎折騰,不該為的瞎為,該為的不作為。畢竟人非聖賢,可以理解。
只要是張個嘴,到處吹牛扯犢子的,看上去張個嘴在說話,聽見了起心動念的就是「有為」。只要嘴動思想動就是有為。
我現在就是「有為」,因為有個「我」,在思想,在打字,在起心動念。就離無為「十萬八千裡」。
只要我雙腿一盤,雙眼一閉,關閉思想,與大道合二為一。與天地精神之往來。大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一個妄念。就回歸到無為的本來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