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2020-12-23 小塗說說家常事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比如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就必須發揮好自已的特色和優勢,而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

那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是四面開花花不發,全面發展不發展,負發展。無為而無不為,其實就是這些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比如說陳景潤,他當老師當不好,常常遭到學生的圍攻和起鬨,但他從事數學研究卻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最終以令人信服的數據論證了歌德巴赫猜想,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大數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物理學家,他們可能在很多領域並無特殊作為,但他們在核研究方面卻無所不為,大有作為,成為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勳。是他們讓中國人民驕傲自豪,揚眉吐氣。

大道至簡,無為而無不為。就宇宙大道來說,道法自然,卻生養萬物,無所不能。就執政來說,不妄為,順勢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老子形象地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句土話,就是不折騰。那麼社會自然安定祥和人民幸福。就養生修煉來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後天意識去掉執著雜念,逐步達到"致虛極,守靜篤。恍兮惚兮「的"無為"狀態,那麼先天潛能就能達到"無不為"的超常狀態,產生意想不到健身益智效果。

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意思,一千個人讀老子道德經,就有一千種解釋,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修為和認知都有自己對道德經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哪個跟老子的修為和認知最近,他的解釋自然也就越接近老子;

總之,大道至簡,老子是修道得道之人,最崇尚返樸歸真,簡約風格,理解它的道德經,往簡單處想就對了;

最後,有一點需要補充的是,老子並不是專門為了什麼侯王君主寫的道德經,知識是每個人每件事都有用,都是無窮的寶藏,並且對每個人都平等,沒有身份和等級階級,往往普通人比侯王君主達官顯貴更需要知識,更需要道德經,因為他們所學所學太少,思想認知和胸懷修為都太小,對駕馭生活和人生這艘大船很吃力,總是在不斷的試錯,不斷的經歷挫折打擊失敗和走彎路;

老子用道德經想告訴世人的是,你們不管是誰,不管再普通也好,再貧窮也好,只要按照我書中所寫的,修為好自己的道和德,你們都能像侯王君主一樣為人們作出巨大貢獻,人人都能成為一個平凡的偉大人,也就是說:平凡的人,也就擁有偉大的夢想,成就非凡的人生!

我們現在科學比較發達,経過物理,數學,化學尋求出宇宙有規律的能量,如量子等。古人觀察大自然,知道萬物一定有來源,有規律,但因當時沒有電子顕微鏡和深入研究,所以理解之中,說自然界有規律的始源稱之為道。

《道德經》不是寫給普通人看的。統治階級,管理者比較適合。普通人,覺悟達不到,看了只能理解的比較淺顯,並且會受到誤導。適合有一定人生閱歷的人讀。

無為講的是有為,為了達到無為,你必須有為才能無為。比如有了法律有了管理,社會就會安定。但法律的完善需要有為,需要付出。小的來說,你種一棵樹苗,你只需澆水除草,甚至只是看護,有一天他就長成參天大樹。你的種植和看護就是有為,他長成參天大樹,就是你無為的結果。

有為才能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法自然,道理很簡單,然而現實中很多人都在瞎折騰,不該為的瞎為,該為的不作為。畢竟人非聖賢,可以理解。

只要是張個嘴,到處吹牛扯犢子的,看上去張個嘴在說話,聽見了起心動念的就是「有為」。只要嘴動思想動就是有為。

我現在就是「有為」,因為有個「我」,在思想,在打字,在起心動念。就離無為「十萬八千裡」。

只要我雙腿一盤,雙眼一閉,關閉思想,與大道合二為一。與天地精神之往來。大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一個妄念。就回歸到無為的本來面目了。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二、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道經》論述的是「道」的本質,即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萬物運行的規律;下半部《德經》論述的是人類當如何過符合「道」的生活,即人類只有尊崇道的規律,在一切事務上作出有「德」的行為,國家才能達到天下太平,個人才能真正實現幸福圓滿的人生。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但在歷史上,《道德經》被排除在「四書五經」之外。因為這本書的精要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很多人把這種思想歸結為老子消極遁世,認為他的「無為」理學玄虛飄渺,世情不合,自漢武帝起,獨尊儒學。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 《道德經》裡的智慧.無為而無不為—順應自然不妄為,則事成。
    《道德經》裡思想精髓的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是指順應自然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無為是一種高境界,是放下一切執著的境界,當然並非什麼事都不做。印度有個古老的傳說,相傳有個人劃著一條小船,想橫渡水流湍急的河道。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讀《道德經》不外乎圍繞以下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道理,知可止,利於本,有無生,悟道德。       今天讀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 道德經解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很多人在剛剛認識我的時候,就跟我說,他說自己走了很多地方,也看了很多的修行知識,目的是想要了解真正修行的東西。但是很多年以來,都一無所得。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得到了一些什麼,等到看到真正修道的東西,才知道以前的那些,簡直什麼也不是。
  • 《道德經》裡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無為」是《道德經》裡邊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道家講的無為是什麼?第一條就是不妄為,不瞎折騰。大家要不信的話,你看一下第七十五章開頭這句話,就說我們要了解他的無為,可千萬不要理解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做,那就跟他這個裡邊的意思就相差太遠了。大家看一下七十五章第二句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它這個裡面講的有為指的是什麼?就是妄為。「無為」就是針對它的,百姓為什麼難以治理?
  • 應該怎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第二,無為是一種逆來順受任勞任怨隨遇而安的被動行為模式,不管外界他人如何變化,我都能接受。第三,無為是自我封閉,是孤芳自賞,是潔身自好。所以道家的人常常躲起來,就是不想被社會汙染。只要稍稍多讀一點《道德經》就會發現,這種解釋完全說不通。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實將『無為』與『無以為』緊密聯繫在一起。」  (同上文)我認為,這一思想劃界的根據似乎並不充足。《老子》涉及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有兩處,一處是第37章,竹簡本作「道恆無為也」,帛書本作「道恆無名」,世傳本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一處是第48章,竹簡本作「無為而無不為」,帛書本缺損,世傳本作「無為而無不為」。世傳本成書的時間似不可考。帛書本抄寫時間在漢初。
  • 《道德經》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原來是這個意思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源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事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在《道德經》的全章中,都是以道為核心去展開的,在老子的眼中,「道」是凌駕於萬物之上。在第六十四章《無為無敗》中:「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意思是聖人嚮往眾人不嚮往的,不看重難得的財物,學習眾人不願意學習的,從而才能糾正眾人之過錯。那麼老子認為的為學是何意思?現在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知識都是指為學 ,這些都是實際性的知識,學了能拿來求職生存。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如《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老子認為是社會道德敗壞到一定地步,才會有仁義產生,換句話說,到了社會需要弘揚仁義道德的時候,一定是道德早已敗壞。再如《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這次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無為而治」,這個詞在企業管理,國家治理中經常被提起,那麼什麼是無為而治?無為是不作為嗎?答案是否定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遊手好閒,無所事是,無所作為 ,而是通過為達到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所不為,通過無所不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中是這樣講述無為和無為而治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
  • 如何快速理解《道德經》
    道德經,如今的主流說法是書中的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把經融在道、德之中,然而老子的本意果真如此嗎?道與德,恰如書中第二章所類比的那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兩者是相輔相依,永為一體的。所以道德經,顧名思義,其實講的就是三個概念:何謂道,何謂德,何謂經,即:「自然為道」,「不爭為德」,「無為為經」。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最精髓五句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以下五句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 玄兮:道德經之治國(二)為無為,則無不治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賢,賢,從臣從又從貝,臣意為服從,又意為能幹的手,貝與錢有關,因而賢字本義為多財。因而首句意為:不過多追求財富,便不會爭名奪利;不過多追求稀奇之物,不會因一己私慾互相賄贈;將被追逐的事情隔絕消除,民心便漸漸歸於平和。告訴管理者,將讓人產生欲望的以及產生追逐的東西漸漸清除掉,民心自會歸於平靜。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
    投稿郵箱:13870090001@sina.cn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①,為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①益:作「增加」講。②損:作「減少」講。③取:這裡我「管理」的意思。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
  • 為無為,即建中||行其庭先生解讀《道德經》(第3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此章緊接第二章「處無為之事」之意。1、錢大昕《老子新解序》:「周之蔽也文勝,文勝者當以質救之。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清靜自正,復歸於樸,所以救衰周之蔽也。」魏源《老子本義》:「《老子》救世書也,以太古之治矯末世之弊。」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所有修道的人哪一個什麼都不做,根本就沒有成就,獲得,這個東西看悟性和慧根的,不是你想看懂就看懂。不經歷風雨和人生,很難理解其中生智慧。況且老子這本書本來就有編年體,和彙編性質,你要溯本求源,從河圖洛書,八卦五行,九宮,奇門遁甲研究。
  •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說盡人生境界!
    所以莊子說:「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意思是列舉細小的草莖和高大的庭柱、醜女和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來說明這一點,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一體的。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八 道本素樸心 越損越純粹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八 章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益卦爻辭言損上益下是為益。這是以現實的治國道理而言。若是以道德經的觀點就是損道益學是為益。而損卦是講損下益上是為損。若是以道德經言,則是損學益道也。為學指的是眼耳口鼻舌等感官所帶來的情見情識,是屬於後天的經驗的總結。所以,要是學習知識的話,那麼是越學知識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