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兮:道德經之治國(二)為無為,則無不治

2020-12-18 玄兮文化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賢,賢,從臣從又從貝,臣意為服從,又意為能幹的手,貝與錢有關,因而賢字本義為多財。因而首句意為:不過多追求財富,便不會爭名奪利;不過多追求稀奇之物,不會因一己私慾互相賄贈;將被追逐的事情隔絕消除,民心便漸漸歸於平和。告訴管理者,將讓人產生欲望的以及產生追逐的東西漸漸清除掉,民心自會歸於平靜。

第一句是反證不要怎樣做。那有反證,必定有正確的做法。次句便是正確合理的方法。

虛心,不止簡單的謙虛謹慎,同樣實腹等也不是表面上的吃飽飯等。本句真正意思乃事讓人們返璞歸真,恢復自然純真本質。意為:聖人治理天下,倡導百姓返璞歸真,人們會健康長壽,心境平和,社會也是清靜安寧,世事無爭。若人們真能做到存其本真,那麼社會上的居心叵測之人,也便沒有可乘之機,更不敢任意妄為。

末句中,有欲有為,無欲無為。追求本真,歸於淳樸,反對過度欲望,從不必要的欲望中掙脫出來,安詳淳樸自然生活,不需要任何人做任何事,百姓便能自得其樂生活。

人人皆存其本真,何須他人治理,無須治理,則稱其為無治。

從此看來,與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不謀而合,兩者都是描繪的一種圖景:人們普遍淡泊淳樸,不過分追求身外之物,更不會爭名奪利,更不用說盜竊成風,沒有居心叵測之人製造苦難,人人內心平和,共享社會資源,不為諂媚之言蠱惑,有獨立思考但又質樸古雅。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代表著作《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中華民族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文化,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國際的影響也在日益擴大,有部門統計,《道德經》是出《聖經》以外,被已成國外字體髮型出售做多的書籍,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比如說老子以「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孔子卻是將道德具體化為「君子」形象,從而設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勁;柏拉圖的《理想國》強調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是具有美德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的思考要稍微深入一些,主要是思考「存在」本身,比如「道」存在的本身與人類有哪些關係。
  • 道德經之治國篇(一)
    在老子道德經中,涉及到治國的篇章達26章。老子生活在兵禍連年的時代,當時小國不能自保,大國相互爭霸,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老子深知,以暴制暴,窮兵黷武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但他的告誡和吶喊,卻屢屢淹沒在戰場的廝殺聲和統治者的喧鬧聲中。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老子的「無為之治」不是消極的,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的「政息」與「不治」,而是「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老子認為,無為之治對領導人的要求就是需要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在這種不擾民的政策下,百姓才能知足常樂。使老百姓能安居樂業並達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就如道德經中所講到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道德經,顛覆思維;治大國,若烹小鮮
    我們今天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章,先來看一下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如醍醐灌頂般開示君王,治國之道!那麼到底什麼是治國之道呢!上一章老子說治人事天,要愛惜,順服,積德,最後可以有國,有了國家要如何治理呢?在本章中,老子一語道破,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治理整個國家,就像在廚房裡面煎魚一樣嘛!簡不簡單,簡直簡單的不得了?那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他主張為無為,無為而治,政令不要彰顯,法度不要嚴明,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呀!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最精髓五句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以下五句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     老子《道德經》是一座無盡的寶藏,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辦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涵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聰慧。
  • 老子:無為治國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正因為道是無為的,所以萬物才得以自然地生長,也就是相信自然規律能推動自然界的正常發展。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民心。後人將「無為而治」看作是老子的「君人南面之術」,即為他心目中的聖人——理想中的最高統治者出謀劃策。
  • 學習《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提倡的無為而不為
    就連學生三千、信徒無數的孔夫子都去拜見他,向他請教道德和仁義之說。老子給他的答案是,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孔子思考良久,之後就默默無言回到家鄉,三天沒有授課。那麼老子的思想到底深邃在什麼地方,是完美無缺、碧玉無瑕還是瑕瑜互見,長短並存。他又為何要提出無為而不為?
  • 《道德經》第57章:以正治國
    而中國古代帝王中也有很多人以「正大光明」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很多官員也把「正大光明」作為自己的為官之道,這裡的「正」也就是正氣和清正無為的意思。然而,老子所處的時代,其社會狀況距離正大光明還很遙遠,百姓正遭受著統治者的壓迫,正在飽受戰亂之苦。老子針對這一現實,呼籲統治者以正治國,這也喊出了當時人民的心聲。再來看「以奇用兵」的思想。
  • 《道德經》裡的智慧.無為而無不為—順應自然不妄為,則事成。
    《道德經》裡思想精髓的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是指順應自然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無為是一種高境界,是放下一切執著的境界,當然並非什麼事都不做。印度有個古老的傳說,相傳有個人劃著一條小船,想橫渡水流湍急的河道。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道德經》中會反覆多次出現聖人,其義基本上有二:一者如此處的聖人,指修身入道的聖人,其以大道治國,秉承大道之德,是真正意義上的聖人,是老子極力推崇的;二指人道意義上的統治者,自稱為「聖人」實則無道,其施行人智治國暗於大道,是老子極力反對並絕棄的「偽聖人」,需不同語境不同的理解方能正確解讀。原文: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為無為,即建中||行其庭先生解讀《道德經》(第3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此章緊接第二章「處無為之事」之意。1、錢大昕《老子新解序》:「周之蔽也文勝,文勝者當以質救之。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清靜自正,復歸於樸,所以救衰周之蔽也。」魏源《老子本義》:「《老子》救世書也,以太古之治矯末世之弊。」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 道德經心得
    治國者,從這個經典當中得到治國之道。企業經營者從中得到經營之道。大眾從中得到人生智慧之道。這部經典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太大了。這,就是偉大的《道德經》。這部經典,產生於人類第一次軸心文明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候,整個世界都是「群星璀璨」。在這個時代裡面,印度有釋迦牟尼,西方有蘇格拉底。中國有孔子、老子。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但《道德經》第三章講「不尚賢」,第五十七章講「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可以看出老子是不主張用賞罰來治理國家的。
  •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深處用意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這段話的意思是,治理大國之道,與烹調小魚之道非常相似。
  • 應該怎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第二,無為是一種逆來順受任勞任怨隨遇而安的被動行為模式,不管外界他人如何變化,我都能接受。第三,無為是自我封閉,是孤芳自賞,是潔身自好。所以道家的人常常躲起來,就是不想被社會汙染。只要稍稍多讀一點《道德經》就會發現,這種解釋完全說不通。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實將『無為』與『無以為』緊密聯繫在一起。」  (同上文)我認為,這一思想劃界的根據似乎並不充足。《老子》涉及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有兩處,一處是第37章,竹簡本作「道恆無為也」,帛書本作「道恆無名」,世傳本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一處是第48章,竹簡本作「無為而無不為」,帛書本缺損,世傳本作「無為而無不為」。世傳本成書的時間似不可考。帛書本抄寫時間在漢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