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難字解析 玄非(《益生文化》秋季卷稿件選刊)
自小接觸到道家修行,數十年來《道德經》常在手邊。我根據自己對東西方哲學的了解重新解讀《道德經》,在查證一些疑難字的不同釋義的過程中產生一些自己的想法,拿出來與大家共享。
一、沒
龐樸先生有一個演講稿《談玄說無》。根據他在這篇演講稿中的解釋,先秦時代的「無」這個概念不是單指的一個狀態,而是分為幾種不同的情況,根據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字。比如本來有,現在沒有了,這個從有到無的轉化,用一個專門的字作「亡」,古代讀「mo」;另有一種情況是,本來沒有,現在也沒有,但是把無看作是有的缺失,所以甲骨文中用「有」來定義,也就是有字下面去掉一半,也仍讀「mo」;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現在繁體字的無,寫做「無」,古代也讀「mo」,在甲骨文中很像跳舞的舞,它就是最早的無字。跳「舞」和「無」有什麼關係呢?龐樸說古代人跳舞都是為了祭祀,是敬拜神靈的一種儀式,神靈是看不見的,要通過舞才能跟無形的神交接,所以舞就是無。他進一步解釋說,古代的敬神儀式是三位一體的,即舞代表動作,無代表神靈,巫代表與神靈交接的人,這三者在古代都念mo音。雖然這個由舞到巫、無的解釋充滿著學者智慧,但龐樸除了說找到一個三個字同一寫法的銅器銘文拓片外也沒有拿出更令人信服的證據。我覺得還有一種不能排除的情況是,舞就是無的同音假借,這在甲骨文中應當是很普遍的現象。後來我在閱讀《道德經》的過程中又發現另一個也是無的意思也讀「mo」音的字「沒」:「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德經》第十六章)「沒」在甲骨文中是會意字,左邊是流水,右邊是漩渦狀的圓圈,是沉沒消失的意思。在這裡引申為整個一生的意思。
這麼多同音同義但是異體的字,使我想起弗洛伊德在《摩西和一神論》、《圖騰與禁忌》著作中關於拼音文字起源的解釋。根據考古發現,古代世界各大文明,其文字最早都是象形會意的,後來詞彙擴大,用現成的字給口語新詞注音就成了一種擴大詞彙的主要辦法。但是通常一般都是音義結合的,相當於甲骨文中的形聲字,一半表義,一半表音。弗洛伊德認為西方拼音文字最初起源於希伯來人,摩西律法反對希伯來人敬拜偶像,所以他們就把形聲字中的象形表義部分去掉,而只留下拼音。希伯來人強調他們唯一的真神是沒有形象的,所以最終走出了西方文字改革中最革命性的一步,使西方文字變成了純粹的表音文字。記得以前讀過一篇有關甲骨文的統計,好像三分之二以上是形聲字,甲骨卜辭中同音假借相當普遍,說明中文也在向拼音化方向轉化。後來也許因為秦朝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的政策遏制了進一步的拼音化發展,或者也因為中文詞彙多是單雙音節字,音義表達不夠豐富,所以終於沒有發展出自己拼音文字。
二、太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道德經》第十七章)
這個「太」字不算疑難字,但它的意思頗難捉摸,還涉及到中國古人很早就有的極限思維。金文「太」的字形是大字下面加一橫,早期小篆則是大字下加一橫或兩橫。《說文解字》對太的字義解釋則說是滑的意思。可能因為這個字形釋「滑」不夠形象,後來就有人給加進了水,出現了新的形狀,就是今天的「泰」字。又或許因為古人確實有對水崇拜的緣故泰字加進了水之後又演變出了順暢、自如的意思。太的另一個意思是代表更大或最大,它在遠古時的字形實際上沒有和「大」區分開,仍然只寫作大。到了南朝範曄撰《後漢書》的時候,因為他的父親名泰,為了避家諱,改泰為太。這樣憑空多出來的一個太字,後來人們就用它來表作更大和最大,以便和大區別開來。於是到後來,《說文解字》和《廣雅釋詁》等訓詁書,到了清朝訓詁家段玉裁的這一加註:「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這個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的太字,表達的就是中國人早期的極限概念,就像莊子書中所表達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所以「太」代表的是一種循環往復以致無窮的趨勢,所以極之又極可稱之為太極,而玄之又玄也可以表達為太玄了。
三、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玄,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為:「玄,幽遠也,而人覆之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玄的基本涵義就兩個:(1)幽遠;(2)黑裡透紅的顏色。引申的第三個含義是道,或世界本體。玄字的甲骨文寫法很像阿拉伯數字「8」,到小篆的時候,有人在上面加了個「人」,許慎顯然沒有見過甲骨文,所以他根據小篆寫法而說「而人覆之也」。 龐樸先生在《道家的玄思和先民的紡輪》一文中提到郭沫若曾給過的一個解釋,說「玄」字的甲骨文字形就像個鑽頭,是表示旋轉的動作;而人一旋轉就會頭暈眼黑,所以「玄」字也能表示黑色的意思。龐樸先生雖然贊同郭沫若關於「玄」是旋轉的動作的看法,但他也給出了自己的考證和看法。他在湖北荊門屈家嶺收集到18種3千年前的紡錘上的花紋,有6種典型的圖案很象水的漩渦。所以他認為這個「玄」是來源於水的漩渦;他同時設想,水是生命源泉,古人很崇拜水,所以就不斷來畫這個漩渦,然後就抽象出「玄」字來。在文章的最後他總結說:「總之,『玄』的解釋很簡單,就是對水的崇拜,是對水的一種形象化表達,具體地說是對水的旋渦的一種形象化表達。它出於一個崇拜水的氏族,最後一直提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玄』字因此變得非常『玄』。」網上無名氏認為,玄其實就是懸,是染房橫梁上掛下來的兩股絲線在染缸染成黑色的意思。簡單思考一下就發現這個說法有些問題,雖說有關中國染料的記載可以早至2600年前,算是世界之最,但是否能在甲骨文時代就有那麼先進的印染技術還需要證據。我查看了先秦不同時期「玄」字的字形後,覺得這個字的字形字義可能還是與女性生殖崇拜有關。中國很早就有的玄鳥、玄女的傳說,都跟母系社會的女性崇拜有關,而《道德經》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則是玄牝,《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牝是女性生殖器,而玄最早為形容詞,應當就是女性生殖器的抽象化神性化的特性描述。從象形看,是「8」字形;從色質看,黑裡透紅;從特性看,神秘幽深;從哲理思考看是運化萬物的生育之門。除了女性生殖器,要找出什麼別的東西也符合這麼多條件,還真不太容易。
四、妙(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德經》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道德經》馬王堆帛書乙本道經第一章)
上面列出兩個版本的對比。一個是通行本《道德經》,一個是1973年湖南省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把兩個版本都列出來,是因為兩個版本差別比較大。這裡涉及到兩個字的解讀,「妙」和「徼」在馬王堆版本中分別為「眇」和「噭」。另外因為馬王堆版本「有欲」和「無欲」後面各有一個「也」字,所以斷句也和流行本不同。前一種斷法似乎與上下文聯繫起來更貼切自然,哲學含義更玄奧精深;後一斷法,根據帛書本的年代考證似乎是更古老的版本。實際上道家的源流本來就有兩個,一個是游離於主流社會之外的弱勢群體,他們通過「常無欲,以觀其妙」來保全自己;一個則是入世的冷眼派,他們雖當官但多是擔任史官書記之類的清閒官,老子就曾經擔任過國家圖書館館長之職。他們「常有欲,以觀其徼」,主張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切順其自然。所以第二種版本的斷法也算是順理成章的。妙,《說文解字》未錄,錄的是眇,「眇,一目小也。從目從少,少亦聲。亡沼切」。《說文解字》這裡說的只是造字的原始含義,「眇」的實際含義有兩個:一個是眼瞎看不見,另一個是東西太小以至於眼睛看不見。所以也是一個主觀和客觀混同一個概念,跟「常無」的「無」對應。眇的異體字有「玅」和「妙」。異體字原則上是屬於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古代的偏旁都是表義的,寫成「玅」、「妙」和「眇」,意思的分類是不同的。眇從目,表示是眼睛看不見的,「玅」從玄表示的是性體驗的妙不可言。而「妙」從女,表示的則是女子形態上可見的美好。所以從「常無」這個道家的主客觀一體的認識狀態中,我們不僅可以體驗到無形世界的精微,也可以享有性體驗一樣的愉悅和見到妙齡美女一樣的賞心悅目。
五、徼(噭)
如前所述,徼,現在有兩種不同的版本,流行本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馬王堆版本是「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專家認為「恆」改「常」通常是為了避西漢恆帝的諱,所以一般可以認定馬王堆版至少在西漢初年或以前。很明顯越往後的版本,哲學義理更為玄奧,所以在通行本的斷句中,這個「無」字和「有」字,是沒有主客觀之分的。它們既代表客觀世界的無和有的狀態,也代表主觀世界的無欲和有欲的狀態。這正是道家認識論和修行實踐的玄妙之處。徼,《說文解字》:「循也。從彳敫聲。古堯切。」 「彳」實際就是「從」,跟著走的意思。古代與「徼」字相結合的詞義多和督察巡卒的活動有關。因此,「徼」也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循」的客體——蹤跡,一個是「循」的主體——尋找。這裡的「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一個發現大道和依從大道的過程,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噭,古同「叫」,也做肛門解。有道德經版本作「竅」,但是本人覺得還是作「叫」解更為貼切。做「叫」解,就是言說在有或有欲的境界看萬物的言說就是道。
頤養天年 聆聽健康超聲博
訂閱號:fushou178
點擊後長按識別或掃描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