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進華中科大課堂 道學經典助力道德教育

2020-12-15 網易新聞

    新華網武漢5月11日電(李鵬翔  王煜)華中科技大學的熊良山副教授最近特別忙,他所開設的「老子道德經」選修課收到了學生們提交的1000多份學習心得。華中科大將《道德經》引入大學課堂九年來,共有8000多名學生選修,作為一種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探索的新形式,受到了廣泛歡迎。

    《道德經》是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老子的一部著作,是古代道家哲學的經典,被譽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在世界範圍內也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華中科大1995年率先在全國高校中進行文化素質教育改革試點。今年3月5日,華中科大《道德經》研究中心成立,《道德經》的研究和學習將逐步向武漢地區高校輻射。

    熊良山告訴記者,課程對《道德經》的八十一章逐一進行解析,教學重在貼近實際,結合大量的歷史和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例子,告訴學生其實《道德經》的思想智慧就在身邊。學習中,讓學生不斷地結合自身思想狀況,對《道德經》加以運用指導,寫出學習心得相互交流。

    目前,《道德經》已經成為華中科大對學生感染最深、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程,現在每周要同時開四堂課,共有1000多名學生選修,開講的教師已發展為7人。在最近一次題為《老子智慧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指導》的課上,數十位沒有選上課的學生都只好站在教室的走道上聆聽。

    學生普遍反映,對中國古代先哲老子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能力也有了提高,心中更增添了一份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華中科大學生工作部部長馬小傑指出,將《道德經》引入大學課堂,傳統道德文化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相結合,無疑是一種探索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學工部也正考慮在大學生輔導員中開展《道德經》的學習教育。

    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碩士研究生於悠然認為,與歷史上的一般道德學說不同,作為中華民族道德教育資源的代表,《道德經》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從人與萬物產生變化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來解釋人類應當遵循的道德規律,因此《道德經》提出的道德觀念具有跨越時代的生命力和價值。

    熊良山老師表示,《道德經》對中華民族的很多傳統美德如大公無私、敬業奉獻、誠實守信、以德報怨、慈善儉樸等都有系統的論述,見解獨到,令人信服。結合實際進行講解,使學生對很多道理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學習中不會產生被灌輸的逆反心理,反而會將其用於指導實踐,對於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產生了良好效果。

    長年在大學中堅持人文素質教育的原華中科大校長楊叔子院士更是強調,要振興中國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就要背靠五千年。《道德經》在大學開講是傳統文化經典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結合,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完)

相關焦點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道德經》的傳播,與道教的產生和發展息息相關,道教源於中國古代的神仙和方仙之術,成型於東漢時期。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天師在今天的四川大邑縣鶴鳴山布道,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初次入道者,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入道者須交五鬥米,故又稱「五鬥米道」。公元141年,即東漢永和六年,張道陵作道書二十四篇,為道教成型的開始。他奉老子為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
  • 《道德經中的修持法》
    gt;中的修持法》,因為疫情的緣故,課堂裡只有十多人在聽,有研究生和教授,也有朋友,而一些清華本科生和「小夥伴群」的道友是線上聽。林靜女士是美國馬裡蘭大學教育學院的知名教授,也是美國教育研究會儒釋道分會的前會長,一直致力於和平教育、環境教育、靈性教育、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比較宗教學研究。著有《愛,和平與智慧的教育:對21世紀教育的展望》、《變革教育,走向和平》、《重新展望高等教育:開發智慧和社會變革的路徑》、《中國21世紀大學的畫像:走向大眾化》(合著)等十餘部作品,在海內外學術界很有影響。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感悟】《道德經》的第一部分,是「五千言」的一個總論。第一章是進入《道德經》的大門,是《道德經》的靈魂所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是要告訴大家什麼是「道」,如何理解「道」,用什麼方法認識「道」,認識「道」有什麼用處,認識「道」的重要性。作為全書的開始,老子全章就講了一個字「道」。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提起《道德經》,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老子為我們留下的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發布的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道並不銳利
    挫其銳,道並不銳利。但是其大無窮、威力無比的道卻並不銳利,不像有些物體(如金剛石、刀槍劍戟等硬物),有稜有角,可以碰得頭破血流。道沒有稜角,它是圓潤通達的,碰也碰得,碰碰也沒有關係。什麼人都可以求它,都有用。各行各業求它,都有用。什麼人都可以修,什麼人都可以幫。
  • 觀點 《道德經》進教材?所謂教材「只能算課外讀本」(附趙子昂小楷道德經pdf下載)
    這幾天,一則關於「大陸首套國學實驗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高中四冊今秋啟用的消息,引發了對於全本《道德經》進課堂的討論。  負責編寫該套教材的機構名為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早報記者在採訪調查後發現,該機構的登記管理機關是民政部,並不屬於教育部門。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或者認為《道德經》無為而治,消極避世,啥都不做,也不爭取,一切。順其自然就好當然,真正的《道有經》不是這樣的,至少老子原本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至於能從這本經中悟出什麼樣的智慧,就因人而異了。《道德經》其實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而「道」,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玄乎。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老子他老人家寫的,與其說是老子寫的,不如說是老子編輯的,因為道德經的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為什麼說《道德經》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呢?
  • 《道德經》中的名言,道盡人生之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 道德經心得
    這部經典,跨越了時間,跨越了空間。幾千年來,讓無數人從中受益。無數人從中得到啟示,得到智慧。治國者,從這個經典當中得到治國之道。企業經營者從中得到經營之道。大眾從中得到人生智慧之道。這部經典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太大了。這,就是偉大的《道德經》。這部經典,產生於人類第一次軸心文明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候,整個世界都是「群星璀璨」。
  • 【聖安宮】《道德經》第一章
    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以解決現實問題。美國學者麥可·哈特在評述老子《道德經》時指出:「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學「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
  • 道德經在西方早期的翻譯與傳播
    道德經早年在西方的傳播,得益於西方對中國文化的熱衷和漢學的發展,大量的翻譯作品湧現,西方的知識界、文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對老子學說的推崇。據統計,西方現行的《道德經》譯本多大二十多種語言,版本多達一千一百餘部。道法自然(資料圖)道德經與名家《道德經》富有哲理的思想,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深深影響著世界其他民族。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儒、釋、道」三學——《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道德經》五千言,一言以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道德」原來是這個意思,道要守,德要足
    道德這個詞,我們平時說的比較多,一般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質。這個人做出的決定,平時的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需求,我們就說這個人有道德,反之,就是沒有道德。但這個詞,用來用去,好像是一個意思,道就是德,德就是道。
  • 《道德經》妙解走進仁壽縣寶馬鎮九年制學校
    2018年4月28日,晴空萬裡,在仁壽縣未保中心的默默支持下,福建省高心靈傳統文化發展基金會四川講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者和傳播者、青少年心靈成長導師、百所學校德育顧問、四川省教育報社國學進校園首席講師
  • 《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泛指哪些方面的內容?
    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句就闡明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宏觀意向,這是一種統一的思想境界,但沒有分裂之憂。它告誡我們,道是人走出來的,名是人闖出來的。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開創出「非常道」的策略與方式,所以秦始皇也非常崇尚此點,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王朝。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更是因為,我發現,自古以來,那些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士,皆把《道德經》列為必讀書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其為萬物之根,帝王之師,臣民之寶;魯迅曾說,不讀這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馬雲行商數十載,只有《道德經》從未離身,他說,古聖人完全能解讀今天的人心;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更把《道德經》作為生命之書,30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 《道德經》:影響世界的中國智慧
    迄今為止,《道德經》的翻譯語種已經超過了50種,《道德經》的再版熱成為新世紀以來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道德經》最早被介紹到歐洲的明確歷史記錄是1788年,當時,西方傳教士將該書翻譯成拉丁文,作為禮物獻給倫敦皇家學會。《道德經》真正受到西方學者的關注是在19世紀,法國漢學家雷慕莎將「道」闡釋為希臘語中的「羅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