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5月11日電(李鵬翔 王煜)華中科技大學的熊良山副教授最近特別忙,他所開設的「老子道德經」選修課收到了學生們提交的1000多份學習心得。華中科大將《道德經》引入大學課堂九年來,共有8000多名學生選修,作為一種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探索的新形式,受到了廣泛歡迎。
《道德經》是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老子的一部著作,是古代道家哲學的經典,被譽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在世界範圍內也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華中科大1995年率先在全國高校中進行文化素質教育改革試點。今年3月5日,華中科大《道德經》研究中心成立,《道德經》的研究和學習將逐步向武漢地區高校輻射。
熊良山告訴記者,課程對《道德經》的八十一章逐一進行解析,教學重在貼近實際,結合大量的歷史和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例子,告訴學生其實《道德經》的思想智慧就在身邊。學習中,讓學生不斷地結合自身思想狀況,對《道德經》加以運用指導,寫出學習心得相互交流。
目前,《道德經》已經成為華中科大對學生感染最深、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程,現在每周要同時開四堂課,共有1000多名學生選修,開講的教師已發展為7人。在最近一次題為《老子智慧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指導》的課上,數十位沒有選上課的學生都只好站在教室的走道上聆聽。
學生普遍反映,對中國古代先哲老子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能力也有了提高,心中更增添了一份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華中科大學生工作部部長馬小傑指出,將《道德經》引入大學課堂,傳統道德文化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相結合,無疑是一種探索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學工部也正考慮在大學生輔導員中開展《道德經》的學習教育。
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碩士研究生於悠然認為,與歷史上的一般道德學說不同,作為中華民族道德教育資源的代表,《道德經》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從人與萬物產生變化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來解釋人類應當遵循的道德規律,因此《道德經》提出的道德觀念具有跨越時代的生命力和價值。
熊良山老師表示,《道德經》對中華民族的很多傳統美德如大公無私、敬業奉獻、誠實守信、以德報怨、慈善儉樸等都有系統的論述,見解獨到,令人信服。結合實際進行講解,使學生對很多道理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學習中不會產生被灌輸的逆反心理,反而會將其用於指導實踐,對於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產生了良好效果。
長年在大學中堅持人文素質教育的原華中科大校長楊叔子院士更是強調,要振興中國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就要背靠五千年。《道德經》在大學開講是傳統文化經典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結合,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