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道德經》,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老子為我們留下的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發布的最多的文化名著。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道德經》分上下兩片,《德經》在前,即上篇,《道經》在後,即下篇,後有所調整,就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道經》在前而《德經》居後的《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者老子,全文共有五千多字(現通行本為5162字),字數雖然不多,但卻絲毫不影響它「萬經之王」的崇高地位。
《道德經》分為《道經》與《德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整部《道德經》中最重要也最抽象的概念,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精華之所在。
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呢?《道德經》中的另外一句話很能說明問題,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語出《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通過這句話,我們不難明白,所謂的「道」,就是天地萬物化生的源動力,也可以說是宇宙的起點。如果把「道」放在《易經》中,那它就是「太極」,所謂「太極兩儀生四象」,你瞧,這難道不是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出一轍嗎?
「道」是老子「宇宙生成理論」的起始和源動力,如果從主觀與客觀的角度來看,它當然是客觀的,既然有客觀,那麼自然也就有主觀,而《道德經》中的「德」,就屬於主觀方面的東西,說到底,「道」研究的是「物理」層面,而「德」研究的則是「倫理」層面。宇宙萬物有了源動力,就可以化生,但卻不能任意化生,這需要一種規則去指導它、約束它、修正它,讓它「走正道」,這樣的規則,就是「德」。
如果您還是覺得有些迷糊,那麼我們不妨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一棵小樹苗慢慢長大,它內在的生命力就是「道」,而人們對它的幹預(修剪)就是「德」。如果只有「道」而沒有「德」,它當然也會慢慢長大,可是,它卻可能成不了材,但如果再加上「德」,它顯然就可以成材了。這是樹苗的例子,如果換作盆景的話,呵呵,「德」的重要性那就更加突出了。
以上就是《道德經》中的「道」與「德」,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同意這種觀點嗎?或者,你還有什麼不一樣的高見呢?快來一起留言討論吧!
歡迎關注國學雜壇,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