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2020-12-22 一家爭鳴

提起《道德經》,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老子為我們留下的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發布的最多的文化名著。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道德經》分上下兩片,《德經》在前,即上篇,《道經》在後,即下篇,後有所調整,就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道經》在前而《德經》居後的《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者老子,全文共有五千多字(現通行本為5162字),字數雖然不多,但卻絲毫不影響它「萬經之王」的崇高地位。

《道德經》分為《道經》與《德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整部《道德經》中最重要也最抽象的概念,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精華之所在。

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呢?《道德經》中的另外一句話很能說明問題,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語出《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通過這句話,我們不難明白,所謂的「道」,就是天地萬物化生的源動力,也可以說是宇宙的起點。如果把「道」放在《易經》中,那它就是「太極」,所謂「太極兩儀生四象」,你瞧,這難道不是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出一轍嗎?

「道」是老子「宇宙生成理論」的起始和源動力,如果從主觀與客觀的角度來看,它當然是客觀的,既然有客觀,那麼自然也就有主觀,而《道德經》中的「德」,就屬於主觀方面的東西,說到底,「道」研究的是「物理」層面,而「德」研究的則是「倫理」層面。宇宙萬物有了源動力,就可以化生,但卻不能任意化生,這需要一種規則去指導它、約束它、修正它,讓它「走正道」,這樣的規則,就是「德」。

如果您還是覺得有些迷糊,那麼我們不妨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一棵小樹苗慢慢長大,它內在的生命力就是「道」,而人們對它的幹預(修剪)就是「德」。如果只有「道」而沒有「德」,它當然也會慢慢長大,可是,它卻可能成不了材,但如果再加上「德」,它顯然就可以成材了。這是樹苗的例子,如果換作盆景的話,呵呵,「德」的重要性那就更加突出了。

以上就是《道德經》中的「道」與「德」,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同意這種觀點嗎?或者,你還有什麼不一樣的高見呢?快來一起留言討論吧!

歡迎關注國學雜壇,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道」、「德」二字有何內在聯繫?從古字說起
    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書叫《老子》,又名《道德經》,那麼道和德在字的由來上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嘗試梳理一下。上文中顯示的是道的演化。甲骨文德上面是德字的甲骨文。餘下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究竟「德」是找準了什麼方向,跟著誰在走?解開此謎團的關鍵正是老子的「道德經」:「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意思是:「大德」的本來面目就是跟隨「道」,服從於「道」。於是「德」字的本意就十分地清楚了:盯著「道」的方向,並一心一意緊跟著「道」走的,「唯道是從」者,乃「德」也!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道德經》:「道德」原來是這個意思,道要守,德要足
    道德這個詞,我們平時說的比較多,一般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質。這個人做出的決定,平時的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需求,我們就說這個人有道德,反之,就是沒有道德。但這個詞,用來用去,好像是一個意思,道就是德,德就是道。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天人合一老子《道德經》中的闡述的「道」和「德」完美的結合!
    我們所說的《道德經》其實是分為《道經》和《德經》的。當然老子所謂的「道德」和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還是有微小差異的。關於這個「道」,道家也好,儒家也好,諸子百家也好,所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易道。對於普通人來說,很難理解這個「道」這種至高至上的東西,(高低和上下只是我們相對而言,其實道並無上下左右的區分,這在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二章裡面有詳述。)因為它的理論過於深奧精微,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空靈籠統的「道」很難把握它的定義。那麼怎麼辦?其實可以在人的身上體現出來這個「道」的真意。因為本身萬物都是「道」生出來的,包括人,包括貓狗植物。
  • 帛書老子德道經原文
    版本來源說明:以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為綱,缺字以乙本補之,均缺字以河上公章句補之,還原為小篆、金文,綜合辨析上下文義、形、音、韻,推測傳抄之誤,校之以音、形、意適當之字。以此形成<老子道德經溯源字表>,取表中簡體列,按帛書原序排版,德經在上,道經在下。
  • 道德經解讀
    」道德經」第一次看到這本經書之時應該是我十五六歲的時候,通過朋友張氏看到的,當時我年紀還小,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閱讀這部經文之時是在韓國初遇異類
  • 昨日‖數九讀經 ‖六九九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修觀 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善建者不拔,〔輟,絕也〕。
  • 黃明哲 金融街道德經 德經第一講
    黃明哲博士,道文化專家。潛心研究道德經多年,參考歷代帝王詮釋,參同現代領導學要義,獨創道德經現代解讀。
  • 如何正確理解「道德經」三個字
    所以,要對道德經三個字進行訓義解讀。萬物從何而來?我們可以追溯,萬物乃天地相合而生。那麼天地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繼續往前追溯,在未有天地之前,宇宙充滿了虛漠鴻蒙之氣。此衝虛之氣為天地萬物之始。此時,雖見有氣,而未見有質,更未見有形,故謂未曾有物。虛漠鴻蒙之氣,又是從何而來呢?道生之。那又是什麼生出來的道呢?道無形無物,無名無狀,所以無物可生道。追溯到道,那麼就是萬物最原初的宗始。
  • 韓愈這篇《原道》,說出何為君子之道,何為小人之道
    了解這些純粹是為了進一步描述何為君子何為小人。何為君子,何為小人:君子有君子之道,小人有小人之道,單純區分君子和小人是很難區分的,若論心,同樣是人心,但人心之下就是另外一個世界,用另外一個世界去判斷所謂的君子和小人。在這我們先借用韓愈先生的《原道》來給大家提供獨特視角,用這種視角再去辨別小人和君子。
  • 《道德經》: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
    【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福自己求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 天道本身並沒有偏向誰,但是經常偏愛善良的人。 春秋時期,秦穆公走丟了一匹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殺了吃掉了。
  •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道是恍恍惚惚的,也是永恆圓通的,學道的目的就是為了行道,行道之人因為信心、恆心等緣故,為道的表現也有不同,《道德經》向我們分享「善為道者」的狀態,可以幫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同時也能有助於大家的「修道」。
  • 《道德經》各篇章排列順序的邏輯性
    比如《道德經》排序如下:《道德經》是老子「關於道(概論)」的哲學論著,是一部偉大的辯證法,充分體現了自然規律即「道之辯證性」,老子將這種偉大的辯證法首先運用於治國,故為「治國之道」,充分體現了自然規律的偉大意義,可概括為:「道之偉」、「道之仁」、「道之源」。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呢?
    現代語言中所說的「道」,指的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做人的一種品德;而《道德經》中的「道德」指的是《道經》和《德經》,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道德經》難以理解,但是,一旦讀懂了「道」和「德」,也就讀懂了一半的《道德經》。什麼是道呢?
  • 「道經」與「德經」孰先孰後?
    老子講道是以《道德經》為基礎,孔子講道是以《大學》、《中庸》為基礎,儒家講的道是「天不變,道也不變」他講的是天地之內的道理。青城山(資料圖)《道德經》的闡述,對道分為三層道理來講。「道,可道,非常道。」這是道德經的第一句話,老子講的大道說明了「無名,天地之始。」
  • 道德經的版本知識,附道德經注音念誦版(王弼本)
    帛書《老子》甲本抄寫在通高24釐米的帛上,《老子》乙本抄寫在通高48釐米的帛上。皆朱絲欄墨書。甲本的字體在篆隸之間,不避高帝劉邦諱,抄寫時代可能在高帝時期。乙本的字體為隸書,避邦字諱而不避惠帝劉盈諱,抄寫時代可能在惠帝或呂后時期。兩種《老子》抄本大體相同,但和今本對照,在文字上和篇章次序上都有較大出入。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道德經》德篇第一章:愚昧和混亂產生的根源
    《道德經》德篇第一章講了老子心中合德歸道的次序,以及社會愚昧和社會混亂的產生的根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有德之人心中自有為人處世的標準,不用刻意約束也能合於道(不德),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德性俱全,翻譯粗俗點就是指有德之人,心中有道德準則,處事自然合乎道理。普通民眾要要求他們做事依道德為準,那是因為他們還不能和有德之人一樣,德性不全,因此要受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