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過很多書才寫出《道德經》,棄智絕學的前提,是你要有學問

2020-12-23 易說蓮花

有的讀者跟我說,讀那麼書,是你自己貪心吧?老子都說了,棄智絕學,絕學無憂。

秉持這種理念的人,就像自己沒親自栽培花兒,路過花園摘下一朵,戴在自己身上,就說是自己的。

事實上,老子讀過很多書,才寫出《道德經》,棄智絕學的前提,是你要有學問。

1、你沒讀過足夠多的書,就無法觸碰到自己的極限。

老子小時候家境不錯,請得起家庭教師,教了幾年,這位夫子最後被年少的老子問得啞口無言了,把他當成「小天才」推薦給周朝的一位愛才友人。十幾歲的老子,才離開家鄉,到周朝的都城去繼續求學。

後來,青年的老子謀得周朝圖書收藏室的一個小官,從此舉國的書籍,都盡收眼底,讀書無數。老子人生前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求知,學習,這為他後來認知的蛻變,打下紮實的基礎。

有個笑話,很多人聽過。有個人吃完7個燒餅,才感到飽了,然後就後悔地說:「早知道如此,我就直接吃第7個燒餅。」

這個笑話,引申到生活中,依然適用。有些人說《道德經》好,《易經》好,其他書都不好,不用讀了。其實,你不讀其他書,根本就沒那個意識境界能體會到《道德經》和《易經》的絕妙。

所以,該吃的前面6個餅,你還要好好地吃,該學的東西,也要踏踏實實去學。一個人,只有讀過足夠多的書,才能觸碰到自己的極限,這個時候,才能突破極限,得到蛻變。

2、觸碰到極限,並超越它,到了新的認知境界,自然會捨棄舊的知識。

老子《道德經》寫到: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幾乎讀完了周朝所有的好書,才得到這樣的體會,如果他沒讀過那些書,肯定不會達到這樣的認知。

絕聖棄智,不是不學習,而是一個由繁化簡,返璞歸真的過程。

人在嬰兒、少年的階段,就要學習,不然他就沒法認知這個世界,也無法融入這個社會。

而人到成年的時候,就要拋棄那些機巧和捷徑,以及所謂的機智。

因為投機取巧的人,想通過捷徑快速賺大錢的人,通常都是建立在損害別人利益的前提下。騙人的行當,來錢快,而且騙子的套路都絕頂聰明;貪贓違法,來錢也快,那些人挖空心思去琢磨如何規避法律。

老子說的「棄智絕學」,就是要放棄這種機巧之心,回歸到自然之心,這樣整個社會才能恢復自然和諧。

人的認知蛻變,是完全的轉變。

就像由毛毛蟲,蛻變成蝴蝶一樣,已經是兩個世界的東西。一個是平面世界,一個三維世界。

而人的認知蛻變,外在的形態不會改變,但是內心認知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這個時候,舊的知識自然會捨棄,新的認知,會提出新的看法和主張,為人處世的方式,也會發生截然不同的風格轉變。

所以,我們還是要好好讀書,等待自己的境界提升和蛻變的到來。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說「絕學無憂」,難道是要我們棄學保身嗎?
    很顯然,居於高位的朱元璋在研究《道德經》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個角度來進行的,因此他認為老子教導人們「絕學無憂」,是要百姓拋棄「聖智」、「仁義」和「巧利」之學,免受權欲的誘惑,做到無憂無患。
  • 《道德經》:「絕學無憂」是什麼意思?是一種叫「無憂」絕招嗎?
    《道德經》有一章叫「絕學無憂」,關於「絕學無憂」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中一種還特別受學生黨歡迎。說法一:「絕學無憂」中的「絕」解釋成斷絕,這句話就可以這樣解釋摒棄學習就不會有憂慮。這種說法,有一部分人認可。
  • 哲學家王東嶽:我把老子的思想總結為兩組詞彙
    哲學家王東嶽:老子在這個方面有很多表述,我把它(老子的思想)總結成只講老子的兩組詞彙,第一叫棄智絕學,第二叫見素抱樸。所謂棄智就是把文明人所能調動的智慧都拋棄掉;所謂絕學,就是把文明人所能做的文化學問全部摒絕。什麼叫見素抱樸?
  •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所說「絕學無憂」的真實意思,與大部分人所想的恰恰完全相反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道家是不推崇知識,就連老子都說過」絕學無憂「這樣的話。「絕學無語」很多時候被理解成為「斷絕學習就不會有憂愁」。老子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既然老子有這樣的認知,為什麼又要作一個飽讀詩書的人?為什麼還教學育人?那收什麼徒弟寫什麼書?從最樸素的邏輯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是一種言行不一的行為,也就是悖論,是不成立的?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食其母。「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你認為是正確的理論或知識,恰恰是在不斷的試錯與質疑改進中形成的。「唯」:認可,認為。。。是正確的「阿」:質疑,認為。。。是錯誤的就像我在道德經第二章解釋的:「惡成就美,不善成就善。」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假如說,這個世界上只允許保留一本書,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道德經》,如果你們真正地了解了道德經,就會這麼選擇。可能有很多人會選擇《易經》,那是因為對兩本書理解的還不夠多的緣故。《道德經》是經天緯地之學,是華夏上古聖人觀天之道所得,是一切學問的總源頭。
  • 馬雲的經商聖經,白巖松的生命之書,《道德經》你總要讀幾句!
    為什麼《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俗話說「經是良言」,佛教的經晦澀難懂,但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後,就可以手敲木魚而嘴裡念念不忘。所以說,無論什麼文學作品,單是文字的排列組合是沒有意義的,要明了其中對生活對生命的借鑑意義,才有了價值。
  •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
    譬如老子之前有《尚書・洪範》,借箕子和武王的對話鋪陳出「九疇」,提出天子統治國家的九項基本原則。老子之後這方面的內容更是豐富之極,大凡有關「君道」「主術」的探討都屬於此類。 但《道德經》有它的特別之處,一是全書均圍繞此立說,「言有宗,事有君」,對《老子》而言,其言之宗、事之君就是君人南面之術,不像很多書只是把這當作眾多問題中的一個。這也許正是很多帝王喜歡它的主要理由。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有什麼意義?
    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這裡重點學習老子《道德經》對我們個人自身修養的提高。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字數不到如今的一半:道德經作者或非老子一人
    迄今為止,道德經一共有三個版本,即傳世版道德經,帛書版道德經,楚簡版道德經。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老子》(《道德經》)帛書,分甲本與乙本,內容更為古樸,由於帛書是在馬王堆三號墓中出土,而三號墓主利蒼之子利豨死於公元前168年,屬於西漢初年,與老子相隔300餘年,因此人們相信帛書版道德經最接近老子道德經原版,道德經謎團基本被解開。
  • 《道德經》第19章解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道德經【原文】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②。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在前一章老子《道德經》第18章原文解析及譯文中,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因此他在本章的開篇就點明「絕聖棄智」,這使人不免產生疑惑:「聰明睿智和巧言善辯乃人心所向,為何要杜絕和拋棄呢?」智慧是好東西,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但好的東西不一定有好的用途。
  • 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拿捏分寸的人,才真正厲害!
    如果你能讀懂老子,思維就會發生徹底的改變。《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告訴我們:一個人失去一樣東西,會得到另一種東西;而得到的東西越多,意味著你失去的東西,也越多。這是規律。值得我們深思。人要拿捏一個度,該要的,就去追求;不該要的,就要自控。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 《道德經》:掙脫心靈的枷鎖,此心大自在
    老子的啟示(一):若嬰兒(1)有人重新整理《道德經》把「絕學無憂」放在前面一章,因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隨後跟隨「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這樣從邏輯上看是通順的。絕學,就是不學普通的。後面會講到,「為學日增,為道日損」。
  • 《道德經》作者老子遺留的四大謎團:竟困惑後人千百年
    這個官可不得了,接觸的書很多都是記載上古中華文明的孤本,夏朝、商朝的書最後也都歸於周朝圖書館,比如《山海經》《連山易》,還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古書集成。要了解上古文明,全指這些書解密了,比如夏朝之前的奧秘,黃帝和女媧的記載等等,管理這些古代秘籍責任重大不容有失。這些古籍就是古文明的大海,一個見過大海的人,一般不會被一條小河迷惑,春秋亂世不會永遠。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人們常說「蒼天有眼」、「皇天不負有心人」,說得好像老天是有仁愛之心一樣。其中,這些都是人類的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特別是儒家學者強加給老天的,用來駕馭普通老百姓的。
  • 失傳的《歸藏易》,其實就隱藏在《道德經》中
    中國的教育,劃分時代的,是在老子和孔子之間。老子是有才能和學識、智慧及聖德集一身的人物。當領導的人,沒有大胸懷,寬容大度,別人在你手下,就生存不下來了。最終,自己就得當個光棍司令得了。這就是老子講的聖人要「以德報怨」。孔子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領導總是看我不順目,給我穿小鞋,處處刁難我。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後,你就該直接指出,公平公平的(不誇大超越過線)回應。自己比別人強大,以德報怨,可以折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