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拿捏分寸的人,才真正厲害!

2021-02-18 易瑾還

我們經常會為失去的東西,而難過;為得不到的東西,而遺憾。如果你能讀懂老子,思維就會發生徹底的改變。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告訴我們:一個人失去一樣東西,會得到另一種東西;而得到的東西越多,意味著你失去的東西,也越多。

這是規律。值得我們深思。

人要拿捏一個度,該要的,就去追求;不該要的,就要自控。

老子說: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古訓《增廣賢文》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就最好地闡述了老子這句話的意思。名利和物質的得到,同時也意味著你自身的消耗。

天底下的有錢人,哪個不是辛苦勞作,付出時間、精力的代價,才能得到?就連馬化騰,騰訊那麼有錢,他也經常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普通人因為工作,賺錢,而過勞,吞噬健康的情況,更是多見。

你可能會說,這個社會的現狀,就是這樣,你不上進,則後退,要怎麼辦?

當然是權衡得失,拿捏分寸。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貪婪錢財,會作死;鳥貪食,會送命。

於此同時,人沒有財,也會窮死;鳥沒有食物,也會餓死。所以,我們對待名利和錢財,得失的心態,要拿捏平衡。

都沒有,不行;什麼都想要,欲望無止境,也不行。

老子在《道德經》中,把規律都告訴你,至於你怎麼做?怎麼去把握平衡?要靠自己的自控力和修行力。

倉央嘉措也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天底下,就沒有雙全的東西,什麼美好的東西,都給你賺上,又想修行好,又想要美女,那是不可能的。

追求物質的金錢的人,自身的時間、精力和身心,必然要損耗。然而,不追求物質,人又無法在社會中生存。所以,我們要拿捏一個度,該要的,就去追求;不該要的,就要自控,知止。

那些貪汙受賄,走歪門邪道的人,都是因為要了自己不該要的東西,給人留下把柄,整日活得擔驚受怕,一步走錯,沒有退路。這些是「人為財死」。

人要保持平常心,太喜愛和太珍貴的東西,都會給自己帶來損耗。

老子說:「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一個人,如果對某一種人、事、物,有大愛之心,就會大費。秦始皇如果不為取悅美人兒大修阿房宮,底下的人會這麼快造反嗎?唐玄宗李隆基如果不是那麼寵愛楊貴妃,為「一騎紅塵妃子笑」,跑死多少匹好馬,大唐盛世會這麼快衰敗嗎?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講的,都是規律。

筆者讀過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口述史,書中爆出一些內幕。季羨林老先生,畢生研究學問,本來不會和名利扯上關係,只因為他一生喜歡收藏,而且收藏品都很珍貴,甚至有乾隆的真跡,那就不得了。因為太值錢,而被人窺覬,算計。導致季羨林先生年老的時候住進醫院時,和自己的親生兒子,都沒法正常相見。

什麼時候知足,什麼時候知止,拿捏分寸,保持平衡,是一種修行力。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人,一旦面對金錢和美色,物質和享樂,就會財迷心竅,流連忘返,忘了自己是誰。

拿捏分寸,保持平衡,是一種修行力。

有些錢,你不該拿;有些人,你不要碰。其實你的理智都很清楚,只是情感不受控,不能自控,常常會給自己造下很多孽障。

筆者聽說過一個真實故事,有個優秀的女人,喜歡上更優秀的上司,兩個人都已婚,各自有家庭。喪失理性的衝動,最後是兩敗俱傷。女的為愛瘋狂,和家裡的丈夫鬧離婚,孩子也受苦;而那個優秀的上司,人家不離婚;最後女的辭職,一段轟轟烈烈的所謂真愛,以雞飛蛋打告終,家庭和工作,都毀了。

現代人面臨的很多困擾和煩惱,其實,都是不明白規律,自控力太差,無法理性行事。

讀《道德經》,可以修身養性。

放縱自己,誰不會?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拿捏分寸的人,才真正厲害!人能做到雲淡風輕、榮辱不驚,皆是因為有自控力。

人活著的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修行。有修行力,才能遇見更好的你。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拿捏分寸,保持平衡,是一種修行力
    但如果你能讀懂老子,思維就會發生徹底的改變!老子說,失去一樣東西,就會得到另一樣東西;反之,得到的越多,意味著失去的也越多——這是規律,值得深思!下面,我們就走進《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了解其中的三條宇宙規律吧! 規律一:人要拿捏一個度,該要的就去追求;不該要的就要自控。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 易經:真正厲害的人,懂得「止」的分寸,凡事收放自如
    儒家《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真正厲害的人,懂得「止」的分寸,凡事收放自如。那麼,什麼時候該「止」?這個「止」的分寸,書上沒有明說。而懂規律的人,能預見下一步的發展,所以在鼎盛時期,及時知「止」。大壯則止,退得長久。這和老子說的「功遂而身退,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同樣的道理。2、「止」的最佳分寸,在三分之二處。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知足不辱》
    作品:【知足不辱】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是故,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 道德經清心寡欲的句子
    ——老子《道德經》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道德經》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拿捏分寸
    大千世界,古往今來,任何事都離不開「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日常交流需要拿捏分寸,人際關係需要拿捏分寸,成就事業需要拿捏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拿捏分寸,分寸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呢?
    現代語言中所說的「道」,指的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做人的一種品德;而《道德經》中的「道德」指的是《道經》和《德經》,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道德經》難以理解,但是,一旦讀懂了「道」和「德」,也就讀懂了一半的《道德經》。什麼是道呢?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八、知足不辱《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九、知止不殆《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時應該停止、何地必須停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出現危險。現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對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終生如意。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分別、執著,那就真正得「道」了。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往往可以駕馭最剛強的東西。比如水和空氣,還有女人和男人,男人雖然很陽剛,但往往屈服在溫柔的女人面前。所以做人要懂得能屈能伸,這才符合天道。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
  • 閱讀點亮人生│拿捏分寸
    這就是分寸拿捏不準所造成的結果。同樣一句話,在什麼地方說,在什麼時候談,都有分寸的。做一件事情,要快速完成,或者應該仔細推敲,也要拿捏分寸。現代的社會,不管各行各業,部屬隨著主管開創事業,你與主管的相處分寸,都要拿捏得好,才能受到主管的欣賞。就算你談情說愛,因為牽涉到與人的關係,舉凡相處的禮貌、行為風儀等,都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得到對方的賞識。
  • 凡事適可而止,方能善始善終
    而真正的富足,並不是將欲望的深淵填滿,而在於人要學會知足,懂得適可而止,並處處掌握好分寸。畢竟,人這一生,很多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都將在生命的終點處,化作過眼雲煙。懂得知足的人,不會讓欲望把控自己的人生,他們會更加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道德經起名大全:10個仙女般的女孩名字,每一個都有美好的寓意
    姓名陪人一生、伴人一世。名稱是用以識別某一個體或群體(人或事物)的專門稱呼,世間一切事物無不有其名稱。一個高分的名字,可以從某一個角度去查找,也可以從綜合評判得到。一、《道德經》中仙女般的女孩名字1.善下取自《道德經》: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善是善良的意思,提取善下兩個字,寓意男孩在成長的路上能待人待物都很善良,並且能沉下心來,踏實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且為之努力。4.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咎莫大於欲得,知足寡慾才能遠離災禍!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太上道祖雖然在《道德經》中一再告誡眾生,欲望是最可怕的,知足寡慾才能遠離災禍。但是遺憾的是,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人類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實現著欲望的不斷超越,整個世界的欲望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沒有人能夠拉住。過度欲望催生的表面幸福成果,背後卻是深深的痛苦不安與茫然,以至各種虛幻的美感充斥著這個失衡的世界!
  • 《道德經》裡的修心,做事方法
    一個好的理論,好的思想,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莫大的好處:在困境中找到轉機,在前行中找準方向,在志得意滿時找到意義。《道德經》,一本存活了兩千多年的書。是老子總結萬物起源生長的一本書,運用「道」的特性,指導人生存的法則。它的思想理念,深入中國文化,表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裡面的思想,值得我們深思學習。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就如現今的所謂消費主義,正是利用人外在感官的五色、五音、五味、貪慾來充斥人腦,誘使人迷戀而深陷其中,致使人失去心靈的依託,而無暇、無力分辨,傷身傷財。 四、知止不殆 【釋義】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逢遇險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道德經》第四十四篇
    今天零號給大家帶來自己對道德經第四十四篇的理解,希望大家喜歡。若有說的不好的地方還要煩請各位幫忙指摘。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筆者譯文:名望(名譽)和生命我們應該選擇親近哪個呢?生命和財貨(財富)哪樣對我們來說更重要?(我們想要哪樣變得更多?是想壽命多一些,多活幾年。還是想財富多一些,再多一些?)得到與失去哪個更令人痛苦?
  •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有什麼意義?
    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這裡重點學習老子《道德經》對我們個人自身修養的提高。
  • 曾昭旭教授|拿捏分寸的基礎在自信
    (《雍也篇》28章)待人處事,難在分寸拿捏。這表示「正確」或「準確」的標準不在外而在內。原來,法律關係的行事依據才是外在的法律、契約、遊戲規則,道義關係或感情關係的行事依據則是內在的理性或良知。所以一定要找到彼此可以相通(意見相同或感受相通)的共同點才行,而這卻很可能是只有你我懂(可以通)而別人不懂(不可通)的,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無法訂立人人通用的行為模式,頂多是略示大體,供人參考,臨事之時仍需人據此參考坐標(就是禮)更作斟酌權衡,才能分寸準確。而負責權衡拿捏的卻是人自己清明的良心,所以說標準在內。這種行事方式與法治相對,就是所謂「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