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永欽,主播/荊棘 ,圖/欣然
「分寸」極其重要而又極難把握,它可謂是一門人生的藝術,精通了這門藝術,也就把握了人生的命運。
大千世界,古往今來,任何事都離不開「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日常交流需要拿捏分寸,人際關係需要拿捏分寸,成就事業需要拿捏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拿捏分寸,分寸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順風順水,原因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聰明,也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勤奮,更不在於他們懂得多少方法與手段,而在於他們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善於拿捏分寸。
拿捏好語言分寸。俗話說:上帝之所以給人一個嘴巴、兩隻耳朵,就是要人多聽少說。見人宜說三分話,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口無遮攔,小心謹慎總是無害的。我們說話是要講究技巧,察言觀色看時機,留有餘地,不能強人所難。即使一個很好的題材,說時也要適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長,否則會讓人疲倦,令人生厭。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他獨特的敘述方式便是對拿捏分寸極精妙的詮釋。在《孔乙己》裡,大師這樣寫道:「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後面便是神來之筆:「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短短一句,便已足夠。這樣精準的文字只能在魯迅的作品裡找到,這便是大師留給我們最寶貴、最有益的東西。
拿捏好分寸,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說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
三國裡,當劉備寄於曹操籬下的時候,每天只是在菜園種菜,在田中小憩,給別人一種胸無大志碌碌無為的形象。這樣,天長日久曹操放鬆對他戒備。後來,劉備藉口平定地方叛亂,請求曹操給他一支人馬,趁機逃走。試想,如果劉備沒有一定帶兵打仗能力,曹操能給他軍隊嗎?如果劉備不是隱藏了自己的大志向,曹操能放鬆對他的戒備嗎?劉備正是把握好分寸,拿捏得當,時刻小心謹慎,才會有日後的蜀國。反觀關羽,心高氣傲,在行事處世上把握不當,傲慢無禮,會見東吳使節竟然還動了殺念,以至客觀上破壞了孫留聯盟,最後自己敗走麥城,身死人手,毀英名於一旦。所以,在分寸的拿捏上,需要時刻警惕,用心面對,認真把握。
時刻提醒自己,把握分寸,不能越過。一代名臣李斯,在面對趙高的壓迫與利誘下,不敢在百官面前揭露其篡改聖旨的陰謀,竟然與他同流合汙,殘害忠良,自己最終也被處以腰斬。李斯的下場,正說明在原則和利益的面前,如果拿捏不住分寸,不僅僅害了自己,更是亂國害民。當今的落馬高官,在金錢和美女面前,都沒有能拿捏分寸,以至於貪汙腐化,最終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見,就是在權力和利益的誘惑面前,也絕對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會墜入萬劫不覆的深淵。
鴻門宴上,刀光劍影,劍拔弩張。項羽狂妄自大,鋒芒畢露;劉邦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烏江邊,項羽含恨自刎,仰天長嘆;劉邦叱吒風雲,一錘定音。透過我們理性的思考,我們明白:項羽的狂妄無分寸註定了他「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慘結局。劉邦有節有分寸成就了他「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輝煌。只因他利用分寸成就自我,看來分寸是智慧的。
牛頓這一頂尖級科學家打開了近代科學之門。於是人才輩出、經典如雲。雖然他知道「牛頓三大定律」的提出將會改變整個科學界的面貌,但他仍發出「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感嘆。因為他深知:前人的認識有限度的,自己的認識雖比前人多一點,但也是有限度的,無限度的未來等待著後人去開創、去發掘……
我們總是狂妄地說:「海到無邊天作岸,山高絕頂我為峰」然而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分寸。與高山,為適時止步而仰,方能領略其巍峨;與芙蓉,為適地駐足遠觀,方能體味其風骨。這就要求我們做事情要拿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盡力不過,亦無不及,我們才會用這個智慧而又充滿藝術的尺子,量出充滿智慧和藝術的人生!
作者簡介
馬永欽,中學高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市管優秀專家。業餘喜歡寫作,寫有詩歌400餘首;撰寫散文300餘篇,先後在《衡水日報》《作文周刊》《雜文月刊》發表40餘篇。
主播:
荊棘,河南鄭州人,一個曾經從事多年播音主持工作的廣電人,一個曾經更換過不同工種的工作者,有一個一直不曾放棄的夢想————用聲音交朋友,用聲音傳遞愛,用聲音連接情,用聲音陪伴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