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2021-02-08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來源:三立書會(ID: sanlishuhui)

作家海明威有一句關於說話的名言:

「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說話,是一門藝術。

會說話,是一種本事;而懂得適時沉默,是人一生中最難的修行。

做人有分寸,其實就是與人相處的時候,說話做事有分寸。

不追問、不妄議、不說破,都是說話的分寸,也是做人的尺寸。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撞南牆,決不回頭。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結,解不開,就放不過。

但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查個清楚,問個明白。

人活著,聰明有時候是一種罪過,糊塗反而會更輕鬆快樂。

情景喜劇《宋飛正傳》裡,有個人物叫喬治。

有一次,喬治去參加了一個社區養老院的志願者活動。

他所幫助的老人已經86歲,伴侶去世,自己孤零零一個人生活在養老院,但每天卻過得異常快樂。

喬治在目睹這個事實後感到很困惑,他不明白,一個人都這樣了,怎麼還能這麼快樂呢。

於是,他不停追問老人:你害怕嗎?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幾年了吧?你離死亡這麼近,怎麼能不害怕呢?你一定心裡很痛苦吧?

最後老人忍無可忍,非常憤怒地說了個字:滾!

老人為什麼這樣做,原因很明顯。

因為喬治層層逼問的過程,就是在一刀一刀劃開老人不想被人看到的傷口。

真正有道德的人並不會這樣做。

就像董卿曾經在《朗讀者》裡面對突然崩潰大哭的明星徐靜蕾,並沒有為了節目效果,進一步去追問她崩潰的原因。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人人都有一些深藏內心的秘密,一些相對沉重的往事,不願意他人得知,更不願意被人刨根問底。

只顧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去揭別人的傷疤,是對他人的殘忍。

很多時候,不追問,就是一種為人有分寸的高貴善良。


《莊子》中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意思是說在不了解他人的情況下,不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對方,更別提隨意評價議論別人了。

泰國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

一個極其兇悍的婦人到菜市場去收租,她一進菜市場就大聲呵斥一個小販,要他及時交租;然後走到一個賣肉的小攤前面,一把奪過肉鋪的稱,狠狠地摔在地上;接著又指揮人把一個女攤主的貨全都收走了。

這個仗勢欺人的畫面被在場的市民錄下來發到了網上。

不到三天時間,點擊量過萬。

視頻激起了民憤,網民們都在指責這個老闆娘黑心,並且還呼籲不要去這個菜市場買菜了。

然而沒多久,菜市場的其他商販就主動站出來幫老闆娘澄清了。

原來,被老闆娘呵斥要及時交租的小販已經拖欠了好幾個月的租金;

肉鋪被摔稱是因為他們長期缺斤少兩,老闆娘是在嚴厲警告他們;

讓人把女攤主的貨收走,也是因為看她生活不易,自己掏錢把她的貨買下了,讓她能夠繼續經營這個他們一家賴以生活的小攤。

周圍圍觀的群眾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並不了解全部的真相,就人云亦云地妄加揣測和評論,讓老闆娘遭受了不白之冤。

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和事。

僅僅看到整個真相的一角,就妄下結論,攻擊評判別人,讓別人深受語言暴力的傷害。

中國當代作家王小波說:

「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

對於別人的事,不了解,就不要隨便議論,更不要妄自下結論,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就像《歡樂頌》裡安迪說的那句臺詞一樣:

你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但沒有扔石頭的權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選擇,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應該隨意評判別人的生活。


好的生活哲學,都講究一個「分寸感」。

與人交往中,說話留餘地,看破不說破,並非圓滑世故,而是尊重他人,顧及他人感受,讓彼此都舒服的處世智慧。

思想家章炳麟曾經遇到了經濟上的麻煩,迫不得已拉下臉面請朋友幫忙。

於是,這位朋友一個人親自跑到蘇州,在一番無關痛癢的寒暄後,將一張錢票折好,偷偷壓到茶碗底下,保全了章炳麟的面子。

既對朋友施以援手,又設身處地為朋友保全了面子,讓對方沒有接受施捨的窘迫感,也更好地鞏固了這段友情。

看透,是智慧;不說透,是心胸。

看破不說破的背後,是一份恰到好處的分寸感,是人生閱歷和涵養的體現,更是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的處世智慧。

作家賈平凹也寫過一個關於朋友的故事:

朋友有口吃,說話慢,有天在路上遇到有人問路,偏偏這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語不發 。

過後我問他為什麼不說,朋友答道:

「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那人以為我是在模仿戲弄。」

言為心聲,會說話的人不僅僅是因為情商高,更是因為心裡裝著別人。

在說與不說之間透露出來的品行教養,體貼細心,可見一斑。

人人都有一張嘴,能說話,不代表會說話;說得多,不代表說得對;很多時候,口沫橫飛,比不上適時的沉默。

說話很難,拿捏該說什麼話還是不說話,更難。

人生在世,希望我們都能,保持善良,理性開口,適時沉默,把握做人的尺寸。

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焦點

  • 說話,要懂得分寸
    表面的解釋就是:輕的物體容易浮,重的物體容易沉。而引申到做人上,就是:做人太輕浮的話,會讓人看輕;做人沉穩有涵養,會被人看重,不會被人小瞧。而做「輕」的人還是做「重」的人,最重要的表現在於說話。我們都明白:世人都有一張口,能言會道。
  • 拿捏得好做人的尺度和處事分寸的人,萬裡挑一
    不能說這些說話沒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有點過於用得泛濫了,並非所有問題都是可以用情商高低做為評價標準的。情商只是一種說辭,了解到事情的本質才重要。譬如在人際關係交往中,有種人特別給人很舒服的感覺,人人願意與之交往,希望成為朋友。這種人就是所謂的處世高手,他懂得做人的尺度和處事的分寸,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他都會讓我們覺得受到尊重,沒有被輕視的感覺。
  • 注意分寸,懂得進退的星座,說話嚴謹,做事小心翼翼
    生活工作中要注意分寸,有些人就是因為不講究分寸,不懂中庸,該收就不收,該放不敢放,所以活得很辛苦,容易把事情搞砸,注意分寸的人會說些什麼?該退的時候就退,他們能把握一切的度,從不越過臨界點,說話嚴謹,做事謹慎,每一步都走得穩,才不會出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一路走來幾乎不會遇到太多障礙的原因,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呢?
  • 什麼才是為人處世中的「分寸」和「度」?究竟要如何把握為好呢?
    而人們經常說,為人處世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否則,就會對為人做事不利。那麼,什麼才是為人處世中的「分寸」和「度」呢?究竟要如何理解才對?又要如何把握為好呢?真的頗有講究,而且確實是一件考驗智慧,又比較難掌控得好的事情哦。所謂「分寸」,本意分別是長度單位,1寸=10分。而這裡所說的「分寸」是指說話或者做事時,採取的比較適量的標準或限度。
  • 長輩教導:做人有尺度,為人有分寸
    凡事要有尺度,說話的時候要留著幾分,把握好自己的分寸,做事不能做絕,人生的彼此要留有餘地。生活中其實本沒有絕望,只有一個人的思想想不通,人生也沒有盡頭,只有自己的眼睛看不到那黑暗的地方,人生本就無法圓滿,畢竟缺憾也是一種美,優雅的人生,其實是閱歷了世間所有的坦然,是飽經滄桑積累的睿智,是過盡千帆留下的淡泊。
  • 星雲大師:分寸
    文/星雲大師人與人之間要有分寸,人與事之間也要有分寸,尤其說話更要有分寸,如果沒有分寸,就會有衝突,就會有是非,就會不歡而散。做人要明理,明理先要懂得彼此之間的分寸。人我之間彼此應該保持多少間距,此中都有分寸。現在講究高人做事,都要先拿捏分寸、拿穩分寸,合乎分寸,凡事就容易成功。做人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分寸呢?列舉如下:一、人情的分寸: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此中有分寸。小兒女可以叫爸爸跪下來給他當馬騎,爸爸會樂得哈哈大笑。
  • 「分寸」(深度)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說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這個「度」其實就是分寸,也是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
  • 真正聰明的人,說話都很有分寸
    文 |晴風圖 |網絡有人說,未來厲害的人,一定是那些說話又分寸的人。相信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說話又分寸的人,未來會厲害呢?橙子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每一次我們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和她說話,因為她說話的時候,從不會故意貶低別人,也不會嘲笑別人,而是正常的聊天。記得有次,一個朋友說另一個朋友,當時大家正在談論皮膚,朋友說感覺自己最近的皮膚好了,而另一個朋友則說,好了也很黑。
  • 分寸(深度好文)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這個「度」其實就是分寸,也是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事實上,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做事做到恰到好處,也是人生的一門學問!
  • 分寸!(深度好文)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說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 這個「度」其實就是分寸,也是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
  •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句句在理)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說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這個「度」其實就是分寸,也是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 人,更應該懂得分寸。
  •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把握分寸,熟不逾矩
    每個人都喜歡和有分寸的人交往、共事。 有分寸感的人,總讓人感覺如沐春風,心情愉悅。 01 說話有分寸,不揭人短。 作家劉墉講過一個國畫大師黃君璧生前的故事。
  • 閱讀點亮人生│拿捏分寸
    這就是分寸拿捏不準所造成的結果。同樣一句話,在什麼地方說,在什麼時候談,都有分寸的。做一件事情,要快速完成,或者應該仔細推敲,也要拿捏分寸。現代的社會,不管各行各業,部屬隨著主管開創事業,你與主管的相處分寸,都要拿捏得好,才能受到主管的欣賞。就算你談情說愛,因為牽涉到與人的關係,舉凡相處的禮貌、行為風儀等,都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得到對方的賞識。
  • 與人交往,不能失了分寸!(溝通技巧)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
  • 掌握說話分寸 人際交往中的瀑布心理效應
    見風使舵,察顏觀色,留人顏面,掌握說話分寸人際交往中的瀑布心理效應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平原君趙勝的鄰居是個瘸子。 一天,平原君的小妾在臨街的樓上,見到瘸子一瘸一拐地在井臺上打水,於是便大聲譏笑了一番。
  • 為人處事要學會把握分寸
    ,說話有度,交往有節,辦事伸縮得當,人們就會通情達理地接受你的要求,尊重你的體面,滿足你的願望。如果你不懂分寸,說話冒失,舉止失體,不識深淺,不知厚薄,那麼你的人緣不但是一籌莫展,處世也可能處處留下敗筆。所以,掌握於分寸之間是為人處世的普遍規則,是獲得好人緣的關鍵。在為人處事的分寸之間,應該掌握以下基本要領。   剛柔並濟
  • 做人有尺,講話有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感悟人生,ID:samick5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什麼是「尺」,什麼是「度」;我們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說萬事須講「度」。
  • 孩子說話沒分寸,家長需要重視了!
    前段時間,收到了一位家長的留言,她是這麼說的:「我家孩子今年6歲,活潑外向,喜歡跟人交流,但就是說話沒分寸。上周我帶他去參加同學聚會,他居然指著我的一位老同學說『這個阿姨長得好像奧特曼裡的怪獸』。當時,我那位老同學臉色非常不好看。雖然老同學沒說什麼,但是私底下卻跟其他同學議論紛紛,說我兒子講話沒教養。」
  • 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說話得體不亂說話是一種了不起的軟實力!
    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情商高的人都很會說話
  • 懂分寸,是最高級的教養
    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裡面,我們真的太需要分寸感了。現在的人往往都很焦慮,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什麼耐心,於是就出現了這樣奇怪的一個現象,那就是用別人的八卦去交朋友,仿佛這樣就會顯得你們是一樣的人,更容易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