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為人處世中的「分寸」和「度」?究竟要如何把握為好呢?

2020-12-14 我來說人文

在人的一生中,如何較好地為人處事,確實是一問奧秘無窮而又研究不盡的學問和藝術。而人們經常說,為人處世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否則,就會對為人做事不利。那麼,什麼才是為人處世中的「分寸」和「度」呢?究竟要如何理解才對?又要如何把握為好呢?真的頗有講究,而且確實是一件考驗智慧,又比較難掌控得好的事情哦。

所謂「分寸」,本意分別是長度單位,1寸=10分。而這裡所說的「分寸」是指說話或者做事時,採取的比較適量的標準或限度。眾所周知,一個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有沒有一定的分寸,完全是要由這個人的綜合素養所決定的。通常,在同一場景下,遇上同一個問題,在現場的許多人,就可能有許多種不同的看法、想法和做法。比如一群人和另外一伙人因事發生了矛盾衝突,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呢?有的人可能在話不投機的情況下,直接吵架,甚至動手打架,而有的人就主張,雙方都先冷靜下來,有事好商量,坐下來好好談談,避免矛盾的擴大化和複雜化,凡事「得饒人處且饒人」,適可而止為好。這些,就是不同人處理事情的不同分寸了。

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說話是最能體現尺寸的事情了。一個人如果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大有紳士風度,說話時不僅誠實中肯,而且十分得體,尤其是在關鍵和細節問題上,更加能拿捏準確,恰到好處,更是留有充分的餘地,這就是很好地把握了說話的分寸和技巧。恰恰相反,有的人說話時,不是大話連篇,就是信口雌黃,滿嘴跑火車,甚至粗話、髒話一個勁地往外噴,這就是沒有了說話的分寸,更是沒有道德修養的具體表現。

所謂「度」,本義是把兩臂伸張開所量得的尺寸長短,後來引申為計量、揣測等,而我們這裡要說的是程度、尺度、限度以及行為準則等意思。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為人處事也都是要講究規矩的,而且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標準。比方說,我們常聽說的有句老話「傷人的話不能說,害人的事不能做,犯法的勾當,絕對不能摻和」。這就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度」了,也是做人的起碼道德行動、法律觀念的底線。正常情況下,因為任何人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得要負責任的,所以千萬不能信口開河,甚至出口傷人,也不能去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更不可以觸犯法律,去做違法犯罪的壞事情。

顯然,做人難,做一個有水平有修養,凡事能夠把握分寸,掌握尺度的人更難。而要真正做到把握好分寸和尺度,靠的是自身修養和提升素質。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嚴以律己,從嚴要求,說話做事不出格,言行舉止有個「度」。自古以來,木匠師傅為什麼能夠精準地做出精緻美觀的好作品來,靠的就是手中的尺子、眼中的條線和心中的尺度。為此,我們一定要修身養性,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程度,力爭做一個言行有分寸,心中有尺度的文明人,為和諧的社會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為人處事要學會把握分寸
    如果你能把握分寸,說話有度,交往有節,辦事伸縮得當,人們就會通情達理地接受你的要求,尊重你的體面,滿足你的願望。如果你不懂分寸,說話冒失,舉止失體,不識深淺,不知厚薄,那麼你的人緣不但是一籌莫展,處世也可能處處留下敗筆。所以,掌握於分寸之間是為人處世的普遍規則,是獲得好人緣的關鍵。在為人處事的分寸之間,應該掌握以下基本要領。   剛柔並濟
  • 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 | 可讀
    先做人,後做事;先為人,後處世。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煉內功,提高自己為人處世的品質修為,人做好了,事才有可能做好。人生在世,處世為人,離不開做人與做事,懂得了做事先做人、處世先為人的金科玉律,也就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 《論語》告訴你為人處世的智慧
    所以,就是和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度,不能大包大攬。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是誰都繞不過去的,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且人際關係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應該怎麼樣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呢?《論語》為我們找到了答案。
  •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把握分寸,熟不逾矩
    言為心聲,心裡總是裝著別人,不讓人難堪,這就是修養。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度。 看破不說破,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 做人做事要恰如其分,把握好一個度,就等於把握好了自己整個人生
    做人做事,奧妙就在一個「度」字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內部規則,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確的。要達到「度」的要求並不是件難事,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反覆實踐,「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所謂適可而止,也叫做掌握分寸,或是把握好一個度。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一種方法,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哲學。
  • 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說的真好)
    其實,人生這一門學問,無非就是做人做事,為人處世。而且在真正的現實生活中,那些活得好的人,也往往是那些會做人做事,懂為人處世的人。如何過好這一生,關鍵就看你怎麼做了。關於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為人處世,這句話說得很對:「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
  • 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句句在理)
    俗話說,做人做事必有度,失度必失誤。做人、做事、為人、處世,是一門大學問,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反思學習,從中體會到為人處事的哲學。45度做人:人生在世,做人要謙卑。只有謙卑的人才能走更遠的路,俯下身子,正視前方,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
  • 讀懂了《菜根譚》的人,為人處世一般都高人一等
    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節義之人濟以和衷,才不啟忿爭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方不開嫉妒之門。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牘無節,要使人難見,以杜幸端;居鄉,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見,以敦舊好。
  • 長輩教導:做人有尺度,為人有分寸
    正是這些道理在長大的過程中,給予了自己成長的養分。人生中有著一把尺子,做人要有度量,善良的人會有善良的因果,而作惡的人也會有作惡的後果,做人一定要有善心,人生沒有人可以規定好自己如何去做事情,生活中也沒有人可以幫助你掌握方向,做人掌握不了命運,但是可以掌握好自己。
  • 衡量自己的德行來為人處世,計算自己的能力來辦事,看左傳說分寸
    做人做事,要有分寸!如何把握?看《左傳》!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三十五卷,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一部書,內容範圍跨越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68。為啥呢?衡量自己的德行來為人處世,計算自己的能力來辦事!這是做人,做事的分寸!翻開中外,任何一個古人的故事,在本質上的區別,就一點!
  • 為人處世,關係再好,也要把握這「三個分寸」,越界了早晚受罪
    隔壁鄰居的大叔知道後,毫無保留地把房款借給了她,並且對他說:該欠的人情要欠。說真的,這句話特別觸動我。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思維困境:自己不想欠別人的,也不希望別人欠我們的。久而久之,好像我們和周圍的人之間關係越來越淡,走得越來越遠。
  • 第六篇:把握好與領導交往的分寸--《成人、成事與成業》
        此書為45歲以下者閱讀最為合適,因為它能為你校正方向,力挽狂瀾,是不可多得的良言與良方,就象大海中的航標。無論你與領導多麼親密,你們是如何的「稱兄道弟」,但如果你是聰明人,你就會注意把握好與領導交往的分寸。歷史事實早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古人云:「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觀韓信被捕時,自我感嘆地說:「果然他們所說的那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經安定了,我固然應當死啊!」
  • 國學智慧:為人處世的高手,身上會有3個表現,你有幾個?
    自古以來,泱泱華夏就是一個非常講究為人處世的民族,先賢們也留下了許多做人、做事的寶貴經驗和智慧結晶。 總的來看,大部分關於為人處世的古訓無外乎就是下面這九個字——若是能夠牢記這些先人的教誨,定然會使我們受益良多。
  • 如何提升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
    我們為什麼要提高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因為我們希望可以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獲得更大的利益。為人處世是我們一生都在學習的必修課,而人際關係在日常交往中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樣,如果不小心就很容易捅穿了。如今現實社會中,我們為人處世的能力,要想得到一定的提高,我認為首先應該提高自己的情商能力。
  • 請你「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
    小群裡,人們相互認識、信任度高、活躍度也高,用戶在小圈子中炫耀獲得的成就感,遠遠超過在泛人群中炫耀獲得的成就感。用戶更願意將信息分享到自己的小圈子中,這幾乎成為了他們的下意識動作。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所謂「炫耀性消費」,這是一百年前韋伯倫的理論,比如你要戴一塊特別貴的名表,顯然不是為了看時間,而是為了向人炫耀,彰顯經濟地位。
  • 凡事要有度,物極必反!(深度好文)
    做人要大度,做事要適度;內心要有溫度,眼界要有寬度;目標要有高度,努力要有長度。 刻意追求完美,人累己累;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萬事萬物,皆有分寸,把握好分寸,方能運籌帷幄,恰到好處,事半功倍。
  • 家長應該管什麼不應該管什麼?如何把握對孩子教育的分寸?
    但是在具體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往往有困惑:應該管什麼不應該管什麼?怎麼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如何掌握對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真正幫助而不束縛孩子的成長?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思考的命題,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位老師的思考。
  • 為人處世,要懂得張弛有度
    徒弟點點頭:「我是這麼認為的。」長孫晟指著那張弦繃得緊緊的弓說:「你別看它樣式好看,只不過是擺個漂亮樣子。它日夜都繃著,看似有力,其實早已沒有韌性了。你覺得這樣的弓還能用嗎?真正好用的弓,弓弦都是鬆弛的。唯有鬆弛,才能保持弦的柔韌,也才能將箭射中理想的目標。」
  • 掌握分寸,人情不遠不近
    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需能屈能伸、張弛有度。為人處世最要緊的就是要懂分寸,有進有退。不逾越自己的本分,不觸碰他人的底線。不遠不近不幹擾,這種分寸剛剛好。01 說話有分寸《菜根譚》中說:「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與人相處時,要管住自己的嘴,有話三思而後說。有些話,不真、不善、無益,與其說出來讓人不快,不如不說。
  • 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處世
    -1-45度做人謙虛溫謹,不以才地矜物。做人要低調謙遜,適當彎腰,不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法國作家紀伯倫曾寫過一則有意思的寓言:一個哲學家對一個清道夫說:"我可憐你,你的工作又苦又髒。"清道夫說:"謝謝你,先生。請告訴我, 你做什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