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F·藍澈夫人
引言
①《菜根譚》原文
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
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
節義之人濟以和衷,才不啟忿爭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方不開嫉妒之門。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牘無節,要使人難見,以杜幸端;居鄉,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見,以敦舊好。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則無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則無豪橫之名。
②《菜根譚》白話含義
用人要寬厚不能太刻薄,如果太刻薄,那些想為你效力的人會離去。交朋友不能沒原則,如果胡亂交友,那麼善於逢迎獻媚的人就會來到你的身邊。
在風暴雨的惡劣環境中,要站穩自己的腳跟,才不會跌倒;在花鶯柳燕的溫柔鄉,要放眼高處,才不會被眼前的美色衝昏頭腦;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要猛然回頭,才不會深陷其中。
有品行的人要用謙和與誠懇來調和,才不會留下引起激烈紛爭的隱患;功成名就的人要保持謙恭和藹的美德,這樣才不會招人嫉妒。
讀書人在做官的時候,與別人的書信往來不可漫無節制,對有所求的人要儘量少見,以避免那些投機取巧的人有機可乘;退職賦閒的時候,不能過於清高,要態度平和使人容易接近,才能和親族鄰裡增進感情。
對於德高望重的人不能不敬畏,因為敬畏他們就不會有放縱輕浮的想法;對於平民百姓也不能沒有敬畏之心,因為敬畏平民百姓就不會有豪強蠻橫的惡名。
深入解讀《菜根譚》| 拿捏好「分寸」
科學界有一個關於分寸的定論叫「黃金分割」,就是最具有美學價值的比例,也是我們人類的視覺感到最舒服的造型。
其實在生活當中,黃金律幾乎無處不在:旗幟的長寬,人體上下部的長短,窗子的大小,一天當中氣溫冷暖的比差,甚至陽光的強弱……
都有一個科學的定律在發揮作用,這也就是人生的分寸。
生活中沒有了分寸,就好比魚兒失去了水,它將使我們的人生出現許多磕磕碰碰。
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佛祖的塑像,但究竟要塑成什麼樣子,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確定。據說,南朝劉宋宗室子弟曾經鑄造了一座銅佛像,準備安置在寺內供人瞻仰祭拜。
當這個一丈六尺高的佛像鑄成之後,前來瞻仰的人都覺得佛像怪怪的,不夠莊嚴。大家七嘴八舌,說什麼的都有,都認為應該對佛像進行修整。
這項工程執行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有人提議請知名的隱士戴顒出出主意。戴顒看了之後對眾人說:「不是臉太瘦,而是肩膀太肥。」於是,工匠們就照著戴顒的指點,立刻將佛像的肩膀進行消減。
經過一番削削打打之後,佛像的比例最終協調起來,佛像的臉龐也不再顯得瘦削,大家都覺得相當滿意。這種比例和度,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分寸。比例適合、分寸適度,美感、格調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儒家中庸之道的精髓,即「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思想。說到底也是拿捏分寸的問題,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處處滲透著拿捏分寸的火候。
說話的生疏深淺、辦事的輕重緩急、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處世的高低姿態,都體現在分寸的把握上。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把握好了做事的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俗話常說:「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
這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每個人都想著如何能夠出人頭地,都想著技壓一籌,成為人上之人,所以不免要高調行事,不免要高調做人。可是,越高調反而越容易成為他人攻擊的對象,越強勢越容易被人排擠。
我們如果擁有過人的能力,擁有高於常人的智慧、地位、財富和名聲,這些都是很好的競爭優勢,但是如果不能善用這些優勢,那麼優勢最終很可能會成為劣勢。
因此,做人還是得掌握分寸,懂得隱匿自己的鋒芒。
只有這樣,才會讓其他人放下防備之心,才能夠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生命閃光處,不一定是草長鶯飛時;人生得意時,不一定是踏花歸來處。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中見分曉。
歡迎各位喜歡閱讀紙質書籍的讀者,點擊文中《菜根譚》書籍卡片訂購,一同探索《菜根譚》書籍中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