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群經之首,涉及範圍也是十分的廣泛,可現代大部分都只覺得易經就是風水命理測算之術,殊不知這只是易學當中的冰山一角。更甚者有人認為《易經》屬於封建迷信並強烈抵制,殊不知《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本,從軍事、文化、醫療、飲食等都都受到此書的影響,甚至是為人處世的許多至理名言都在其中。
(這種感覺就像是世界上很多人都在使用者中國製造的東西,卻又口口聲聲的詆毀中國製造和中國人,揚言無論如何都不會用使用中國製造的東西,可是結果呢?)
國際問題小編攙和不了,所以還是回歸正題。今天想給大家將的就是一些為人處世的學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要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
世上的一切都離不開物極必反的道理,為人處世也一樣,當你的成就發展到巔峰的時候也就是走下坡路的時候,再厲害的人也不會一直處於巔峰,在昌盛的王朝也總有衰敗的一天,這就是說,任何事情到了絕對的地步,都不會長久,都隱藏著相反方向發展的趨勢。達到質變只是量變的積累而已。陽極必陰至、月滿必虧損,任何事物都要有中庸的思想去看待,物極必反。時刻反省自己必可一生無憂。
第二、做人不能太精明,有時候糊塗也是一種大智慧
「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河裡有多少條魚都看得清楚的人,太聰明了,不吉利。人在小的事情上太過計較,就容易迷失了大的方向。老百姓講「撿了芝麻就容易丟了西瓜」。人生難得糊塗。
第三、做人要在對應的時間做對應的事情
對於年輕人來說,最初的時候獲得很大的成就,這未必是好事,過早的處於風口浪尖,卻不懂的如何在風口浪尖中存活,那麼下場一定悲慘,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慢慢積攢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小馬雲(酷似馬雲的農村小孩),馬雲曾表明會贊助他完成學業,可小馬雲的父母卻讓孩子與經紀公司籤約,過早的讓一個孩子步入成年人的世界和被消費,結果就是當小馬雲的賣點不復存在時就被經紀公司狠心拋棄,到最後依然什麼都不是。
第四、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我們常說做人做事都要給別人留一線,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絕,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呢?
《易經》裡面有這麼句話是這樣的,以眾卦之首的乾卦來說,他們的最頂的卦象都不是特別好,乾卦的上九的卦辭是亢龍有悔,已經到了頂點,自然是衰退的開始。
舉個例子:在古代地位最為尊貴的就是皇帝,但做皇帝真的好麼?影視劇常說「無情最是帝王家」,歷史上的帝王每日錦衣玉食,極盡奢侈,但有哪一個是活的很開心的,別說開心了就說最終得善終的帝王又有幾個?這就是為什麼說凡事最好別做得太盡的原因。
生存於世除了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好之外還要學會幫助別人,要懂得厚德載物的道理,用寬廣的胸懷對待別人的缺失,以德服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像諸葛亮七擒孟獲,要讓別人心服口服。
好了,關於處世之道的知識就給大家講解這些,如果您也是一個對國學有濃厚興趣的人,那麼就請關注「一點高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