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高人:《易經》解讀——處世之道

2020-12-23 先答

《易經》是群經之首,涉及範圍也是十分的廣泛,可現代大部分都只覺得易經就是風水命理測算之術,殊不知這只是易學當中的冰山一角。更甚者有人認為《易經》屬於封建迷信並強烈抵制,殊不知《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本,從軍事、文化、醫療、飲食等都都受到此書的影響,甚至是為人處世的許多至理名言都在其中。

(這種感覺就像是世界上很多人都在使用者中國製造的東西,卻又口口聲聲的詆毀中國製造和中國人,揚言無論如何都不會用使用中國製造的東西,可是結果呢?)

國際問題小編攙和不了,所以還是回歸正題。今天想給大家將的就是一些為人處世的學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要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

世上的一切都離不開物極必反的道理,為人處世也一樣,當你的成就發展到巔峰的時候也就是走下坡路的時候,再厲害的人也不會一直處於巔峰,在昌盛的王朝也總有衰敗的一天,這就是說,任何事情到了絕對的地步,都不會長久,都隱藏著相反方向發展的趨勢。達到質變只是量變的積累而已。陽極必陰至、月滿必虧損,任何事物都要有中庸的思想去看待,物極必反。時刻反省自己必可一生無憂。

第二、做人不能太精明,有時候糊塗也是一種大智慧

「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河裡有多少條魚都看得清楚的人,太聰明了,不吉利。人在小的事情上太過計較,就容易迷失了大的方向。老百姓講「撿了芝麻就容易丟了西瓜」。人生難得糊塗。

第三、做人要在對應的時間做對應的事情

對於年輕人來說,最初的時候獲得很大的成就,這未必是好事,過早的處於風口浪尖,卻不懂的如何在風口浪尖中存活,那麼下場一定悲慘,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慢慢積攢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小馬雲(酷似馬雲的農村小孩),馬雲曾表明會贊助他完成學業,可小馬雲的父母卻讓孩子與經紀公司籤約,過早的讓一個孩子步入成年人的世界和被消費,結果就是當小馬雲的賣點不復存在時就被經紀公司狠心拋棄,到最後依然什麼都不是。

第四、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我們常說做人做事都要給別人留一線,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絕,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呢?

《易經》裡面有這麼句話是這樣的,以眾卦之首的乾卦來說,他們的最頂的卦象都不是特別好,乾卦的上九的卦辭是亢龍有悔,已經到了頂點,自然是衰退的開始。

舉個例子:在古代地位最為尊貴的就是皇帝,但做皇帝真的好麼?影視劇常說「無情最是帝王家」,歷史上的帝王每日錦衣玉食,極盡奢侈,但有哪一個是活的很開心的,別說開心了就說最終得善終的帝王又有幾個?這就是為什麼說凡事最好別做得太盡的原因。

生存於世除了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好之外還要學會幫助別人,要懂得厚德載物的道理,用寬廣的胸懷對待別人的缺失,以德服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像諸葛亮七擒孟獲,要讓別人心服口服。

好了,關於處世之道的知識就給大家講解這些,如果您也是一個對國學有濃厚興趣的人,那麼就請關注「一點高人」吧!

相關焦點

  • 圈層社交之道:與智者為伍,與高人結交,與福人同行
    一、與智者為伍,學處世之道人生漫漫,為人處世是一輩子的學問。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結識至少一位深諳世故的老年人,定期與其交流溝通人生,汲取前輩的經驗教訓,方能少走很多彎路。一位年輕人去拜訪禪師,請教為人處世之道,大師給他講了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有兩個青年,一拙,一巧。兩人奉令在同一塊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兩人都挖了兩米深,但絲毫沒有出水的跡象。拙者繼續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則換了個地方做新的嘗試。拙者經過不懈地努力,終於挖出了水源,而不斷更換地方的巧者最終一無所獲。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在我國被稱為「六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受「老子、孔子」等古老聖賢和歷代偉人、哲人推崇並為近現代國內外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和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視的蘊藏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大智慧之書。易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裡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只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承載萬物,獲得富貴福祿,若是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則災殃就來了
  • 悼念曾公仕強,關於易經的解讀
    易經的解讀和中國式管理才是曾仕強的看家本領,但最讓我感同身受,還是他的《中國智慧》,該書序言的開篇是這樣的——這不是一本罵中國人的書。身為中國人,專門罵中國人,就算寫得十分精彩,畢竟「滅自己人的威風」,何必?罵到後代子孫失去了信心,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這也不是一本捧中國人的書。
  • 《易經》:君子之道乃渡己、渡人,明白這一點,才能成為強者
    老子所講的「道」,就是宇宙與自然運行的規律,也可說是我們人類的人生觀和處世觀。只有認清這些規律,適應,並利用這些規律,才能不斷發展,強大自己。那這個規律是什麼呢?「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與無。」道的規律是使萬事萬物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道的作用就是讓事物的勢頭越來越弱。天下的所有事物都是從有生出來,而有最終又是由無生出來的。
  • 張海濤:數字易經是讓更多人輕鬆解讀易經的「人的說明書」
    《易經》——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的群經之首、群經之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誤解為一本算命、看風水的書。也基源於此,從《易經》中簡化而來的「數字易經」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誤解,今天我們請到了數字易經的傳承人,臺灣數字易經創始人張耀宗大師大弟子張海濤先生,來為我們解讀究竟什麼是數字易經? 筆者:張老師,數字易經與我們傳統的《易經》有什麼關係?
  • 《易經》中的八句名言,八種處世智慧,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則德業至盛而不可加矣。一個人如果能正直仁信,原則處世,宏大包容,依此處世,君子順其自然本性,無往而不利。三、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大有卦的上九爻辭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很多書裡面說,「自天佑之」就是來自於上天的保佑,其實這是不對的。上天不會保佑任何人。孔子在解讀《易經》的時候說:「佑著,助也。
  • 天人合一之道---誰都能讀《易經》嗎?
    有許多的人在問:「我能讀好《易經》嗎?」,「這麼高深莫測的東西適合我們普通人學習嗎?」,「沒有一點基礎的人能否學習」……等等,各種各樣的疑惑不一而足,讓人們籠罩在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中,即使有時候下定了決心,也會在畏難情緒和懷疑情緒的抵消中變得虎頭蛇尾,一曝十寒。
  • 易經:真正大度的人,能包容異己,行中正之道,為天下人
    《易經》同人卦,揭示其中的規律。真正大度的人,能包容異己,行中正之道,為天下人。一個人的格局大小,由他的心決定。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有的人,心像大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的人,心像綠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都看不開,過不去。這就是人和人的格局不同。大格局的人,心懷天下,天道為公,四海是友。《易經》同人卦說:「同人於宗,吝。」
  • 《易經》中暗藏的說話之道:真正會說話的人,從不說這3種話
    《易經》中暗藏的說話之道:真正會說話的人,從不說這3種話「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是出自《論語·子路》中的一句話,由此可見古人對於「會說話」的重視。而在當今社會,也是如此,比如說在職場中,一個會說話的人,和一個木訥人,給領導的印象,之後獲得的待遇都是很有差別的。
  • 人生四種處世智慧,讀懂都是高人!
    為人處世要大氣,先學會做人,後學會做事,下面這四種處世智慧,讀懂的都是高人。《老酒館》中的高先生,他是一位商人,也是一位高風亮節的人物,他吃得起虧,忍得了事,更不會當面揭人短,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正人君子,他沒有揭露老酒館的假酒事件,幫老酒館度過了一次信用危機,可以看出高先生是一個很懂得為人處世的高人。
  • 鬼谷子教你一招處世絕學:見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導讀:毛澤東評價劉邦「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認為劉邦雖出身寒門,但處世為人精明果敢 ,表面看上去窮困潦倒,實則胸有大志,器宇不凡。他能在呂公宴客會上,面對以禮錢高低而分座之舉,身無分文卻依然能夠做到讓呂公對其刮目相看,可謂處世之高明。
  • 《易經》佔卜乃學易之道
    本節討論的是如何學習《易經》的方法。標題所謂「學易之道」的「道」,應為「道路」的道,因為談論的是學習方法,故也為「道說」的道。常聽人說,學習《易經》太難,讀不懂,學不進去。其實這就是方法不對,初學者一上來就去「啃」那些大部頭的文字,是肯定讀不下去的。古人治易,自古就有條定律,叫做「先筮後易,由技入道」。
  • 易經忠告:一個人本事再大,這兩種人也不能得罪,福氣會悄悄溜走
    《易經》忠告,一個人的本事再大,也千萬別得罪這兩種人,不然福氣就容易被偷走,得不償失。得罪高人《易經》地山謙卦,是整篇《易經》六十四卦唯一「六爻皆吉」的卦象。所謂謙卦,就是表示謙遜,一個人越謙遜,就會獲得越高的福氣。
  • 仙翁洩天機:真正的高人,在為人處世中,會有以下這三個特點
    一、他能夠一眼看穿對方的段位當你和一個真正的高人溝通的時候,他一眼就能看穿你。真正的高人,他早就站在了山巔,居高臨下,一覽無餘。你的任何小伎倆都逃不過他的法眼。因為一眼就能看清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清本質的人。雖然都是人,但卻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在還沒有能力真正看清,事物本質和真相的時候,還是低調謙遜一些吧,不然真的是關公面前耍大刀,同時更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現在自然界之中為:日與夜、寒與暑、春夏與秋冬、潮漲與潮落,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人世間也是如此,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都在體現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 易經中,陰陽之理的全面解讀,看完後才能學好易經!
    簡介 | 探索中華文化之脈絡,聆聽世間百態之心聲作者 | 國學大觀園註:此文原創,更多文章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獲取經典好文易經中的理,是以宇宙全息的理論觀念,概括局部組合成整體易理提出了關於宇宙規律的命題,「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道」等,認為人應該順勢而為,伺機而動,自強不息,未雨綢繆。陰陽之理《易經》從頭到尾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陰和陽。陰和陽之間是能夠相互轉化的,陰和陽有異性相吸,同性相斥。
  • 算卦的《易經》為什麼成了「萬經之首」?總結下來共有四大原因
    稍微接觸到傳統文化的人,想必都接觸過《易經》,一串又一串神秘的符號,一個又一個玄乎的卦象,為何歷來受到這麼多人的追捧,讓很多人都對《易經》投來了崇拜的目光,沒有人敢質疑《易經》的深奧,看不懂的人只能處於自我懷疑的狀態。就這麼一本類似於「算卦」的書,為什麼被人稱為「萬經之首」呢?
  • 《易經》頤卦六四爻:承上啟下的智慧解讀
    《易經》的智慧解讀,各人根據各自不同的理解,可以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有適應各種不同情景下的解讀,同樣的事件,同樣的爻辭卦辭,每個人的解讀都有所不同,套用一句很俗的話叫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也是許多人覺得《易經》有點像萬金油的地方,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易經》所以才能異彩紛呈,才能「易與天地準
  • 孫鵬博總裁為你全面解讀領袖之道(十一)-----人生通絕學的四維之道和六項精進,助你邁向成功!
    他為大家展示了另一個具有大智慧的金字塔,為大家解析了人生通絕學的重要四件事情:第一個,學習演說之道,成為夥伴心目中的神,敬畏你。所有領袖都是在臺上閃光發光的人,都是布道、弘法、利生之人。第二個,學習統御之道,成為具備統帥力的人,心中有大義,有利他、優他的思維。
  • 從《易經》的角度討論夫妻相處之道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主天地,也主男女,陽為天,陰為地。在家庭生活裡,倫常關係也叫天地陰陽。太陽主陽,月亮主陰,日月合為「明」,陰陽不合曰「不明」。所謂夫妻,陰陽,和合才能曰「明」。夫妻之道就像兩扇大門,共同支撐起一個門戶。男女兩人,組合成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