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曾公仕強,關於易經的解讀

2021-02-17 野鶴易學堂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解釋這句話解釋得最好的曾仕強教授在2018年雙十一去世了,終年84歲。冥冥之中,必有定數:戊戌年閻王收人,曾教授屬狗,八十四歲,恰在定數之中。人走了,總要說幾句,是為序。

最初知道曾仕強教授,是因為看了他的《大道易行》節目。後來又陸續拜讀了他的《中國式管理》《中國智慧》等書。易經的解讀和中國式管理才是曾仕強的看家本領,但最讓我感同身受,還是他的《中國智慧》,該書序言的開篇是這樣的——

這不是一本罵中國人的書。身為中國人,專門罵中國人,就算寫得十分精彩,畢竟「滅自己人的威風」,何必?罵到後代子孫失去了信心,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

這也不是一本捧中國人的書。自己捧自己,等於「往自己臉上貼金」,並沒有實質意義。捧得後代子孫自以為高人一等,處處眼高手低,亦是枉然!

我們所做的,只是描述、分析中國人。不敢說什麼「客觀」,至少保持相當「忠實」。



第一段話,足以讓柏楊之流汗顏;第二段話,也足以讓錢穆之流沉默。而曾仕強本人,總能在中國人習以為常的行住坐臥中,分析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中國智慧。

曾仕強的學問,根源在《易經》。據曾仕強自己回憶,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出現了狀況,由此引發了他對生老病死的思考。他回去向父親求教,曾父勸他讀《易經》。他遵父命研讀《易經》,久而不得要領。曾父就告訴他,應該先讀《周易·繫辭傳》。

曾父的兩番點撥,讓曾仕強脫胎換骨。不但讀懂了《易經》,身體的疾病還不治而愈了。如果包裝一下,其效果不亞於袁了凡改命啊。

曾仕強講《易經》,講過很多次,還上過《百家講壇》。曾仕強講《易經》,講得很淺,也很活。儘管淺,如果對《易經》缺乏起碼的常識,也不容易聽懂。

比如說,曾仕強分析「不三不四」這個成語,他說:「什麼是不三不四?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義。」很多人聽了,可能雲裡霧裡。為什麼曾仕強把不三不四解釋成不仁不義呢?因為易卦六爻,上面兩爻代表天,下面兩爻代表地,中間兩爻代表人。而「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三、四爻是代表人的,不三不四當然就是不仁不義了。



回到開篇,曾仕強解釋「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時說:為什麼是七十三、八十四?因為孔子去世的時候73歲,孟子去世的時候84歲,中國人記住兩個年齡,體現的是對文化的尊重。

曾仕強的解釋很好,不過話說回來,七十三、八十四的確是兩個坎。春秋時,曾子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曾仕強在人生之最後,關於生老病死的平實言語,推薦諸君一覽。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相關焦點

  • 張海濤:數字易經是讓更多人輕鬆解讀易經的「人的說明書」
    《易經》——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的群經之首、群經之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誤解為一本算命、看風水的書。也基源於此,從《易經》中簡化而來的「數字易經」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誤解,今天我們請到了數字易經的傳承人,臺灣數字易經創始人張耀宗大師大弟子張海濤先生,來為我們解讀究竟什麼是數字易經? 筆者:張老師,數字易經與我們傳統的《易經》有什麼關係?
  • 臺灣著名國學大師曾仕強去世,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易經、胡雪巖
    此外,曾教授還著有大量書籍,包括《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易經的智慧》、《道德經的奧秘》、《胡雪巖的啟示》等。曾仕強被外界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上述訃告提到,1979年,曾教授在新加坡講學,他在長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過程中,結合中華道統文化精髓,首度提出「中國式管理」思想。
  • 關於易經、讖緯、推背圖的討論
    古社村夫南懷瑾的東西,你可以說他說的「有道理」,也可以說他是在講他的人生經驗,但就是不能說他在解讀經典,因為他那些解讀,從文本研究的角度去講的話,基本是胡侃神吹。笑天宇朱熹好像說過,讀周易跟讀其他書不一樣。
  • 國學泰鬥曾仕強逝世,兩周前曾發文悼摯友金庸「俠義永存」
    大白新聞(微信ID:dabaixinwen)注意到,曾教授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著有《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胡雪巖的啟示》等作品。而最讓大家熟悉的,則是他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11月7日,曾教授曾在微博發布關於情緒的感悟,10月31日早上,他曾在其微博上悼念金庸稱:「武俠小說泰鬥,一代大師金庸去世,江湖已遠,俠義永存!先生走好!
  • 《易經》與佔卜
    提到《易經》就不得不提到佔卜。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易經》是作為佔卜問卦的書籍才得以倖免。雖然,之前說過《易經》可以說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書,但是提到它,普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佔卜,預知未來,預測吉兇。佔卜是不是迷信?
  • 《易經》頤卦六四爻:承上啟下的智慧解讀
    《易經》的智慧解讀,各人根據各自不同的理解,可以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有適應各種不同情景下的解讀,同樣的事件,同樣的爻辭卦辭,每個人的解讀都有所不同,套用一句很俗的話叫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也是許多人覺得《易經》有點像萬金油的地方,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易經》所以才能異彩紛呈,才能「易與天地準
  • 《易經》是封建迷信之書?愛因斯坦:《易經》是科學迷宮的金鑰匙
    他認為,認為《易經》的太極圖顯示了宇宙間力場的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這句話意思是,中國科學史上有輝煌,只是沒有被西方人認識到!黑格爾黑格爾是德國大哲學家,在哲學領域有著非凡的貢獻,也是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
  • 《易經》佔卜數字起卦法
    《吳曉波頻道》今天終於推出了傅佩榮先生的《易經》課,關於《易經》開課這個問題,金沐曾在去年的這個時候和吳曉波先生認真的探討過,當時吳老師以目標群體需求定位為由,沒有及時開課,今天終於幡然醒悟,估計下一步《羅輯思維》
  • 一點高人:《易經》解讀——處世之道
    《易經》是群經之首,涉及範圍也是十分的廣泛,可現代大部分都只覺得易經就是風水命理測算之術,殊不知這只是易學當中的冰山一角。更甚者有人認為《易經》屬於封建迷信並強烈抵制,殊不知《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本,從軍事、文化、醫療、飲食等都都受到此書的影響,甚至是為人處世的許多至理名言都在其中。(這種感覺就像是世界上很多人都在使用者中國製造的東西,卻又口口聲聲的詆毀中國製造和中國人,揚言無論如何都不會用使用中國製造的東西,可是結果呢?)
  • 黃鴻升家屬拒絕羅志祥來靈堂悼念,羅志祥深夜發文悼念引爭議
    小鬼去世後,關聯小鬼與羅志祥過去的恩怨也是再掀波瀾,羅志祥聽說小鬼去世後曾發文「怎麼會這樣」不敢相信小鬼去世,事後在靈堂開放的時,有報導稱羅志祥現身小鬼的靈堂悼念一度引起網友的熱議。羅志祥被獲悉不許參加小鬼的葬禮,9月20日凌晨,羅志祥歷史社交網上發文消息,來表示自己對小鬼的悼念,而羅志祥發文的地方就是在小鬼靈堂的街劈面。
  • 白話說易經六:傳承《易經》的三個原則:時代化,通俗化,大眾化
    最近發表了一些《易經》解讀的文字,受到了一些關注,也有一些朋友在諮詢「如何學習《周易》」,對於這個話題,我談幾點個人看法,望大家指正。1.我們先看看《易經》的發展歷史。伏羲氏時代,河圖洛書、八卦、五行這些符號管理系統都掌握在部落首領之中。因為通過觀察天地,總結規律需要高超的能力。
  • 傅佩榮 易經講座大全
    歷代以來多少人想學好《易經》卻不得其門而入;傅教授詳解易經64卦系列講座是一把普通人學習《易經》的金鑰匙,一個人一生中若肯花上48小時,即可了解易經,輕鬆入門,為自己以後的生活處世,以及未來的事業發展,打下一個很好的根基。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
  • 當代中國五位最有影響力的易經人物
    周秋鵬第一名:楊振寧楊振寧教授是全球頂尖的科學家,曾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他的著名演講《易經與中華文化》,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巨匠親自解讀易經。用的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其餘的人解讀易經,因為科學素養上無法達到楊振寧教授的高度,因此就無法在整體上超越他。除非另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也來解讀易經,這樣才有可能進行比較。因此楊振寧教授的《易經與中華文化》,也將是當代易經領域的最高經典著作,值得任何一位易經學者虛心學習。因為學易經的機會大家都有,但要在有生之年既精通易經,又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實際比當美國總統還難。
  • 易經奇門解讀天地人
    譚天問解讀周易中的天時、地利、人和,古人提出,要成事需具備三個條件,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裡的「天時」指的就是時間,因為不同的時間,具有不同的五行信息,當對人有利時「運氣」才會好,做事才容易成功。這裡把「天時」放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超過了「地利」與「人和」。所以「君子要待時而動」。
  • 復旦大學免費公開課 臺灣國學大師馬叔禮親臨解讀《易經》
    動以其時  自強不息洗盡鉛華  天然雕飾剛柔有度  欣悅有節終始相續  生生不已         易經智慧        獲稻十月,〖復旦人文智慧課堂·國學精修課程〗特邀臺灣學者馬叔禮先生,開展為期兩天、四大模塊解讀《易經》課程;透過陰陽五行和易經哲理,揭示華夏文明獨特的宇宙觀,暢談人文與自然的關係。        十月國學盛宴,邀您入席!
  • 法天象地,開物成務,易經入門之如何認識易經
    二、易經內容的易經產生之初可能承擔著計數(數學)、紀時(天文曆法以至陰陽五行)、記事(文字)、佔卜等多重功能,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其他功能逐漸弱化分離,易經便逐漸成為一部關於社會、歷史、人事經驗總經的百科全書。
  • 陽明先生與《易經》的因緣
    《易經》為五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之一。陽明先生與《易經》有著不解之緣,他一生精通《易經》,在貴州龍場悟道的天然溶洞就被命名為「玩易窩」。在《玩易窩記》中,陽明先生記述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讀《易》。提出致良知學說後,陽明先生曾明確指出「良知即是易」。
  • 11歲女孩央視講《易經》火了 孩子該不該學易經?
    譚煒嘉博士:《易經》,分為三部,夏代的易書《連山》、商代的易書《歸藏》 、周代的易書《周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很多人誤以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
  • 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告誡,《易經》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
    關於這一點,一位中國國家院士,也做出了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病床上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我們並不吹噓易經的偉大,而是用事實說話,這樣的科學研究都是出自易經,我們還能說這只是巧合嗎?而在《易經》的誕生地中國,直到今天,我們對於《易經》仍知之甚少。
  • 讀《易經》、《道德經》、《論語》要讀原著
    這三套書沒有多少字,非常好,有些學者們把其譯成上幾百萬字,解讀過度,反而掩蓋了本義。 《易經》、《道德經》、《論語(包括大學與中庸)》為一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