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解釋這句話解釋得最好的曾仕強教授在2018年雙十一去世了,終年84歲。冥冥之中,必有定數:戊戌年閻王收人,曾教授屬狗,八十四歲,恰在定數之中。人走了,總要說幾句,是為序。
最初知道曾仕強教授,是因為看了他的《大道易行》節目。後來又陸續拜讀了他的《中國式管理》《中國智慧》等書。易經的解讀和中國式管理才是曾仕強的看家本領,但最讓我感同身受,還是他的《中國智慧》,該書序言的開篇是這樣的——
這不是一本罵中國人的書。身為中國人,專門罵中國人,就算寫得十分精彩,畢竟「滅自己人的威風」,何必?罵到後代子孫失去了信心,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
這也不是一本捧中國人的書。自己捧自己,等於「往自己臉上貼金」,並沒有實質意義。捧得後代子孫自以為高人一等,處處眼高手低,亦是枉然!
我們所做的,只是描述、分析中國人。不敢說什麼「客觀」,至少保持相當「忠實」。
第一段話,足以讓柏楊之流汗顏;第二段話,也足以讓錢穆之流沉默。而曾仕強本人,總能在中國人習以為常的行住坐臥中,分析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中國智慧。
曾仕強的學問,根源在《易經》。據曾仕強自己回憶,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出現了狀況,由此引發了他對生老病死的思考。他回去向父親求教,曾父勸他讀《易經》。他遵父命研讀《易經》,久而不得要領。曾父就告訴他,應該先讀《周易·繫辭傳》。
曾父的兩番點撥,讓曾仕強脫胎換骨。不但讀懂了《易經》,身體的疾病還不治而愈了。如果包裝一下,其效果不亞於袁了凡改命啊。
曾仕強講《易經》,講過很多次,還上過《百家講壇》。曾仕強講《易經》,講得很淺,也很活。儘管淺,如果對《易經》缺乏起碼的常識,也不容易聽懂。
比如說,曾仕強分析「不三不四」這個成語,他說:「什麼是不三不四?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義。」很多人聽了,可能雲裡霧裡。為什麼曾仕強把不三不四解釋成不仁不義呢?因為易卦六爻,上面兩爻代表天,下面兩爻代表地,中間兩爻代表人。而「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三、四爻是代表人的,不三不四當然就是不仁不義了。
回到開篇,曾仕強解釋「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時說:為什麼是七十三、八十四?因為孔子去世的時候73歲,孟子去世的時候84歲,中國人記住兩個年齡,體現的是對文化的尊重。
曾仕強的解釋很好,不過話說回來,七十三、八十四的確是兩個坎。春秋時,曾子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曾仕強在人生之最後,關於生老病死的平實言語,推薦諸君一覽。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