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易經》就不得不提到佔卜。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易經》是作為佔卜問卦的書籍才得以倖免。雖然,之前說過《易經》可以說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書,但是提到它,普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佔卜,預知未來,預測吉兇。
佔卜是不是迷信?
佔卜是否是一種迷信行為,全看當事的點卜的動機和行為後果。《易經》的六十四卦,本就可以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去解讀,而哲學就包含了前人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易經》的卦象和卦辭,語言精練,晦澀難懂,加上歷史久遠,千人讀就有千人解,每個人從《易經》當中都能讀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故而,人自己迷信,那看到的自然是「迷信」。
孔子為何說「善易者不卜」?
所謂「善易不卜」是指凡擅長及了解《易經》的人不會去佔卜。其實,也不是說擅長《易經》的人就不會自己問卦佔卜,只是他們輕易不會隨便起卦問事。因為了解《易經》後,就應該明白,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其基本固定的趨勢,只要懂得順勢而為根本就不需要佔卜問卦。
比如,孔子在動身離開魯國遊歷天下講學前就曾起卦佔卜,是因為他知道他想做的事和想要改變的事,在當時的時代下是不可能成功的,即然不能成功,他還要不要做,相信孔子內心也曾有過掙扎,但是佔卜過後,孔子還是毅然的帶著自己的學生開始了周遊列國遊歷講學的旅程。他沒有告訴任何人他佔到了什麼卦,但是他的所做所為,在後世讀書人心裡都種下了一粒種子: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所當為時,亦要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種子,是讀書人的風骨,也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所在。正是因為這一點風骨,才讓中華民族在數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時,總有那些不懼生死的人站出來抗爭。正是這些鐵骨錚錚的人保留下來中華文化的點點星火,在適當的時候重新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