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以國學視角觀天下,用易經思維解人生
作者 | 國學大觀園
註:原創文章,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獲取經典好文
易經是中華國學的智慧寶庫,人生的智慧和自然的法則都在其中,好多人認為易經就是一本佔卜的書籍,事實上真的是如此的嗎,今天就帶大家深入的分析一下易經的佔卜。
小編觀點:易經就是佔卜嗎?
易經到底是不是算卦的書?很多人一看易經兩個字就認為,那不就是算命算事的書嗎,還有別的意義嗎?其實,易經只是以算卦為形式,佔卜為外衣。如果去掉了佔卜的外衣,易經的核心卻是燦爛的哲理和智慧,所以易經雖然有佔卜的形式,但易經更是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易經是中國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文明思想文化的總結。那麼易經為什麼要用佔卜的形式來體現呢?易經裡的卦爻辭,基本上就是佔卜之後的結論詞。在中國古代崇尚卜筮,就是佔卜,或者叫佔筮。
當國家要舉辦什麼活動的大事,都要先佔卜。要選擇良辰吉日,趨吉避兇。包括打仗,這都是要算一算的,像諸葛亮打仗前也先算一卦看看。看他布下的八陣圖,那個八門,哪個門進,哪個門出,布的陣合不合理,做到心中有數,制定好防範措施,做到萬無一失。古代做佔卜的多數是史官或君主,老百姓接觸不到,也請不起佔卜師。所以那個時候,人們認為佔卜是最神聖的,覺得非常神秘,只有最上層的人才可以佔。我們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研究學者看到最多的是用佔卜的形式來記錄當時的政治歷史。
甲骨文是咱們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它記載的多是佔卜卦辭。在上古時期,我們有的祖先有很多佔卜的方法。象司馬遷在《史記》記載,中國古代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用草、木頭、石頭等都可以佔卜。但從華夏文明的主流來看,佔筮的方法主要是兩大類:第一類是卜,先把大一些的烏龜殼,或牛的尖胛骨刮薄,打上幾個洞,用火烤,就可以根據龜甲和牛骨身上爆裂的紋路,來判斷事物發展的吉兇。把吉兇的斷語還有所問的事情,可在甲骨上就是卜辭了。據記載,當年那個舜準備把帝位禪讓給禹的時候,禹很謙讓,曾經建議舜卜一下,算一算,舜拒絕了,說自己已經拿定主意,要把地位讓給大禺,因為大禹是賢能之人,沒有必要去佔卜。這個方法在商朝的時候曾經盛極一時,一直流傳到春秋時代。那個時候的卜和筮並行,在以後卜的方法就失傳了。
不過中國遠古的這個文字甲骨文卻因此而大量保留下來。第二類就是筮,就是用50根蓍草進行一系列操作,最後推演出《周易》卦象來判斷吉兇。雖然筮草現在幾乎找不到,但是這種佔卜的方法,也就是大衍之數的方法,因為與《周易》緊緊聯繫在一起,而得以保留到現在,而且影響很大。古人算卦用的蓍草這種植物,現在不好找了,但是可以用牙籤,竹籤兒替代。現在平常很多人算卦時都是用簡化的方法,儘量不用複雜的方法。
因為古人的大衍之法,很費時間,卦起完就得用差不多半個多時辰。要是現在的人哪有那麼多的耐性和時間。所以很少有用蓍草起卦得了。後來有兩個叫焦贛、京房的人,他們兩個的就慢慢研究出了一套算法,就是後來人叫為金錢卦,也就是火珠林。這個方法是用三枚銅錢,放在手中,經過六次的搖動,記下卦面的陰陽,根據卦的情景,來給人解卦。當時用的最多的是乾隆通寶。因為通寶的乾字和第一卦的乾相同。但是這種搖卦的方法,也有弊端。
比如在搖卦時,思想不集中,影響手動的感覺,有時候還可能搖到地上或縫隙中,或錢幣立起來了等等情況,就會影響算卦的心情和效果 。還有一個大師邵康節發明的是《梅花易數》,比火珠林的算法要簡便,這個方法入門容易,好學,但是進門容易,學成也不容易。奇門遁甲是入門就難,讓人望而卻步,只要學進去,就好了。相對來說,還是《梅花易數》 容易入門些。古代一些名人如黃石公,李商隱,蘇東坡等,他們也愛佔卜,但是他們是用另外的佔卜方式,用木頭佔卜,非常簡單。用木頭做棋子,上面寫著上 、中、下等字,然後往上面一拋,落下來後有很多種變化,在根據書裡的吉兇經文,就判斷出結果。這個方法有點像擲骰子,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方法,很適合百姓平時佔卜。其實不論學習哪類方法,想學通還是不容易的。
請關注國學大觀園,品讀經典好文,開啟智慧人生,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