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先生:直覺與易經佔卜

2020-12-11 傳承網

直覺與易經佔卜

朱清時

(2020.7.23)

易經等東方文化保留著上古人類依靠直覺的痕跡,即藉助知覺範式直接認知事物和預測未來,科學能避免直覺犯錯,但不能忽視直覺。

目錄:1. 序言;2.感覺和主觀體驗;3. 知覺與模式識別;4. 知覺範式與智慧;5. 直覺及其知識體系;6. 易經佔卜中的直覺;7.意識防止直覺犯錯。

1. 序言

南朝傅大士偈:「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意思是佛性與我們形影不離,一切都是它帶來的你卻不知道。從分析直覺人們,有助於理解佛性。

直覺又常被看作是人的底層或後臺知覺。它如同飛機上的自動駕駛儀,指導著我們日常生活的絕大部分活動。直覺認知事物的方法,是選一種知覺模式解讀信息,不經過思考和邏輯推理。從動物到人都依靠本能與經驗進行模式識別。

由於語言和以它為基礎的邏輯思維只是近期的事,人類在很長的上古時期只能用直覺來認識世界,因此在傳統的文化中還可以看到直覺的痕跡。

東方文化注重直覺。中醫用「望、聞、問、切」來觀察人體,如同有經驗的人拿起來一個西瓜,看看拍拍,就可以得知它的大致情況。「無為」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從《莊子》「庖丁解牛」的例子可知,「無為」是直覺和意識之間的密切配合與順暢高效的協同工作。因此,直覺是解開東方文化許多疑問的鑰匙。

2. 感覺和主觀體驗

什麼是感覺和知覺?

每天早晨醒來之時,你感覺到頭下的枕頭,這是觸覺;聽見鬧鐘的鈴聲,這是聽覺;眼見晨曦之光,這是視覺;聞到桌上的花香,這是嗅覺;感到口中淡而無味,這是味覺。這五種感覺是我們通向世界的五扇門。

感覺(sensation)是感官接收視覺、聽覺和其他感官刺激並傳輸到大腦的過程。例如一道光射入眼中,通過視網膜上的三種顏色感受器(紅、綠、藍視錐細胞)加工,轉換成大腦神經元網絡的一組獨特的放電。感覺過程服從物理定律。

令人驚奇的是,與動物相比,人的感官之門很小。有些動物有出色的聽覺(蝙蝠和海豚),有些動物有極其敏銳的視覺(鷹),還有些動物有驚人的嗅覺(獵犬)。然而人類有非凡的知覺能力。

知覺(perception)是積極組織和解釋感官信息的過程,它把感覺到的信息加工成為比較完整、連續、有條理的資料。知覺加工感覺信息的過程,是在主觀體驗的驅動和覺照下,分兩步進行的:第一是挑選出有用的信息;第二是把它們解讀成有意義的圖像。

挑選出有用的信息

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沒有通過語言文字、概念名稱以及推理論證等,是對象之境直接親證現前。它們是事物的真實反映,即佛學說的「現量」、「自相」。然而因為來自世界的現量信息太多了,如果對它們都需要關注以便應對,人類就會陷入困惑,不知道該做什麼,做不到點子上。例如在你看一片樹林時,眼睛會同時接收到每棵樹、甚至每棵樹上的每皮樹葉發出的信息,這些信息太多你反而不注意它們。所以停留在現量認知不利於人類的生存競爭。

知覺把絕大部分信息拒之門外, 讓大腦不用操心無數瑣碎細小的問題,而只篩選出讓極少的、可能對人實際有用的信息讓人注意,這樣我們才可以騰出時間去分析和思考更為複雜和重要的事情。例如:在雞尾酒會上,聲音太嘈雜,反而使你什麼都聽不見。然而,如果噪音中提到了你的名字,你馬上就會注意到,因為知覺提醒你:這與你有關!

知覺深層的主觀體驗是什麼?

既然知覺在主觀體驗的驅動和覺照下加工感覺信息,那麼主觀體驗是什麼?經驗讓我們確信主觀體驗是真實存在的,它又叫內心體驗。俗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意思就是如果你問我這水怎樣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詞都說盡,也不能讓你知道,除非你自己喝一口;無論你對茶的知識多全面,不喝茶仍然不知道的茶味道。這就是主觀體驗。如果某個東西沒有主觀體驗,雖然其外表和行為都和普通人完全一樣,甚至在物理上和我們也完全相同的,那也只是一個哲學殭屍。

從演化的角度來說,一切生物都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追求存活和繁殖,趨利避害。為此它們要能「理解」,對於自己而言什麼樣的環境叫好、什麼叫壞、甚至什麼叫不好不壞。最初的地球盲目產生了各類物種,它們一誕生,立刻經受了極其嚴苛的環境測試。只有那些「設計」最好的物種得以倖存,它們通過基因組把這些設計傳給後代。隨著生物的進化,與意向性有關的器官,從分工的細胞到神經節,最後演化出人的大腦。意向性一步步完善精巧和細膩,最後變成人的主觀體驗。

3. 知覺與模式識別

看圖認識知覺過程

圖1是一張黑白照片,你可能看到是一堆黑白相間的雜亂斑塊。

圖1

在圖2中,你看見一隻蝴蝶站在漿果上。

圖2

然後再回來看圖1,情況出現了神奇變化,你看到圖1中出現了清晰的物景。

兩次看圖1時,眼睛接收到的感覺信號其實並沒有差別。但大腦有了圖2的記憶,再看圖1,你的認知就改變了。(圖1-2選自 「感知是一種幻覺? 」《環球科學》2019.10,阿尼爾·K·塞思(Anil K.Seth) 撰文,徐寧龍翻譯)這說明記憶會影響對圖片的認知。

什麼是知覺模式?

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和其他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模式識別是成功解決問題最有用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機制之一。

所謂「模式識別」,指的是生物體將一個新的對象或一個新的問題識別成已經熟悉的一類對象或一類問題的能力。沒有模式識別能力,任何對象和問題都會變得全然陌生,我們也無法將先前的經驗運用到應付這些對象和問題上去。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大腦中預先存在時間和空間等概念框架。如果沒有它們的約束,雜亂無章的感覺信息將無法形成有意義的感知。用於認知的「概念模式」又稱為「知覺模式」。

知覺總是用已經知道的東西來幫助我們解釋自己看到的東西。我們把在記憶中貯存著的事和物當作知覺模式(perceptual pattern)。這個過程就是通常說的模式識別(PatternRecognition)。

當一個刺激作用於人的感官時,刺激信息得到編碼並與已貯存的各種模式進行比較,然後作出決定,看哪個模式與刺激信息有最大程度的重疊,就確認這個刺激信息與哪個模式相同,這樣,受到識別的模式便是對信息的解讀和賦予它意義。

在神經科學中,能夠讓我們進行模式識別的認知結構通常被稱為「吸引子」。吸引子是一個彼此緊密聯繫的神經元(大腦用於處理信息的關鍵神經細胞)群。吸引子有一個獨特的性質,即能夠自動且輕易地被輸入的信息激活。

目前人工智慧(AI)已經大量使用模式識別方法。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通過深度學習的模式識別方法,用近13萬張痣、皮疹和其他皮膚病變的圖像訓練機器識別其中的皮膚癌症狀,在與21位皮膚科醫生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後,他們發現這個深度神經網絡的診斷準確率與人類醫生不相上下,在91%以上。(見2017年1月底《自然》雜誌的封面論文,題為《達到皮膚科醫生水平的皮膚癌篩查深度神經網絡》(Dermatologist-level classification ofskin cancer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4. 知覺模式與智慧

什麼是人的智慧?

智慧不等於知識。知識告訴你遇到什麼事該如何做,然而智慧是當知識(即慣常的做法)不奏效時,你需要的應付能力。

智慧有兩個途徑回答遇事該如何做的問題:一是根據邏輯推理和預演來做出決策;二是調用已經存儲在神經系統內的模式來輕鬆地進行決策,即模式識別。

知覺模式對於人類很有意義,它們使我們在面對海量信息的衝擊時,能夠高效地形成簡單、快捷的知覺,獲得進化優勢。例如,一種知覺模式使我們容易把草叢中的一條繩誤認為蛇,然後迅速逃避。這種知覺範式可能有99次都使我們受到錯誤的驚嚇,但沒關係,只要有一次對,它就會因為使你迅速逃避而救了你的生命。因此活下來的人類都有這種知覺模式。

識別某些模式的能力在生命早期就已經形成了。大多數甚至所有乳動物都具備隨時可調用的模式識別的能力。這意味著人腦含有模式識別的「硬接線」或「預接線」,只要環境提供一些「最後觸發」,便可以發揮其功能。例如非洲大草原上的小羚羊,出生後必須在幾十分鐘內要學會站立、走路和奔跑; 人類在嬰兒期就能模仿見到的臉部表情而毋需任何經驗, 不必知道應該用哪根神經驅動哪塊肌肉。這些說明在動物與人類的大腦中存在某種先天的、由基因決定的布線,只要有一定程度的模仿來觸發,這些布線就可以啟用。

人的智慧與模式識別

模式形成和模式識別的能力並非人類獨有,其他具備學習能力的物種也有。每個物種都需要獨自建造自己的心智世界。在這種情況下,模式形成的潛力受個體大腦運算能力和個體生命周期長度的限制。與其他物種不同,人類可以免於從零開始發現世界。我們能夠通過文化將這些技能代代相傳、人人相傳。

我們受益於數千年來社會逐漸累積的知識增量效應,這些知識以符號的形式被存儲,通過各種文化介質進行交流,並代代相傳。

語言就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知覺模式庫。 我們從下圖可以體會一下這一點。

圖3

大家從圖3中看到了什麼嗎?可能除了一堆黑白相間的雜亂斑塊外,你什麼也沒有看見。

現在告訴你,這是詹姆斯(R.C.James)拍攝的斑點狗,其中有一隻斑點狗,頭朝地面,旁邊有一個大樹。這些語言喚醒你心中的一些模式,再到圖中去找,果然就會找到這條狗和大樹。而且以後再看這張照片,也總能看到狗和樹。

如果能形成大量認知模式,且每一種模式都濃縮了大量相關經驗的精華,那麼我們就已經獲得了「智慧」,或者至少是其中的某種關鍵成分。

數百萬年來,這類智慧對很多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印刻在基因中。不同的物種或物種群,它們的生存取決於和其棲息環境有關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顯然,它們能從不同的種族記憶甚至是感覺系統中受益。

我們大腦中存儲的某些類型的模式識別記錄了數百萬年來所有哺乳動物集體經驗的「智慧」。按照著名神經系統科學家傑奎因富斯特( Joaquin Fuster)的說法,我們稱這類智慧為「種族智慧」,或者說「門屬智慧」。

5. 直覺的知識體系

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人的知覺至少有兩種:直覺和意識(理性)。直覺就是底層或後臺的知覺。直覺知識體系的核心是用知覺範式來解讀現量自性的信息;理性是意識的功用,創造出科學知識體系,用歸納和邏輯演繹來研究比量共性的信息。

直覺的兩種類型

有些直覺來自天賦。例如瀋陽市的一個8歲男孩在公交車上撿到一部手機, 成功破解密碼並聯繫上失主(2019.3.22《文摘周報》)。一個孩子在玩耍中,無意間找到一個魔方,消遣地擺弄,很快就成功地把它的難題解決了; 而一個知識和經驗都很豐富的成人,有意識地努力分析、思考,尋找魔方的解決方案,卻最終絕望地放棄了。這些說明人類解決難題的直覺能力與知識和經驗沒有必然聯繫。孩子長大後知識和經驗多了,這種直覺反而消失了。

「一些未受過教育的人具有非常準確的直覺。」(《邁爾斯直覺心理學》)有人認為,在今天,直覺的小火苗在第一堂數學課就被撲滅了。現代的以語言和邏輯為基礎的教學體系,可能不利於甚至扼殺直覺。

還有一些直覺源自經驗,是經驗為我們提供的內隱知識。例如我們學會了騎上自行車並保持平衡,即便我們可能無法解釋自己是怎麼做到的,但是只管去做,身體心知肚明;象棋大師可以同時跟多人對弈,簡單地膘一眼棋盤就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最好,而且贏得每一盤棋;經驗豐富的音樂家、汽車工程師以及內科醫生也一樣,他們獲得了某種能力,可以迅速評估場境、診斷問題。

模式識別需要完整的信息

用知覺範式來解讀信息的直覺知識體系,注重獲知事物的精微信息,以便使信息更為完整。

榮格曾在為尉禮賢(Richard Wilhelm)所著的《易經》一書寫的英文譯版序中,認為:「中國人對情境的感知包括一切最精緻、超感覺的微細部分。就像有些行家只要從酒的色澤、味道、形態上面,就可以告訴你它的產地與製造年份;有些古董鑑定家只要輕瞄一眼,就可非常準確地說出一件古董的製造地點與製造者。我們總得承認:情境總含有持久不斷的蛛絲馬跡在內。」

下圖是網上熱傳的圖「海豚的愛」,它由一些黑白相間的雜亂斑塊組成的。

從這張圖上,成年人看到一對擁抱在一起的人,心地純潔的孩子看見的是九隻海豚。這也說明對於同樣的外界信息,不同的人知覺到的圖像不一定相同。原因是孩子們與成年人由於經歷不同,得到的知覺範式不同,所以從這張圖上看到的圖像不同。

在下圖中,每隻海豚都用紅圈標示出來了,這時你不難就看出這九隻海豚。為什麼現在能看出它們,以前卻熟視無睹呢?原因是這些紅圈把 「一對擁抱在一起的人」解構了,即把成年人的知覺模式解構了,並使你注意到了這些局部,這才看見它們是九隻海豚。

這個例子說明,如果一個人的在較高的知覺專注、清晰、敏銳度較高,可以獲得更加精微的信息解構,產生新的知覺模式。

智力高的人善於把感官信息分解,將有意義的部分加以重組,用一種新的範式來形成新的知覺。他們在常人眼中就是「頭腦靈活」,能夠不斷地「腦筋急轉彎」。

「審幾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直覺體系

從《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的「理學彙編-學行典-審幾部」(卷一一五、卷一一六)中可以看出,「審幾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易》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幾則是動而未形在乎有無之閒,最微細而難見。故曰:動之微雖動而未離於靜,微而未至於著者也,此是人心理欲初分之處,吉兇先見之兆。先儒所謂萬事根源,日用第一親切工夫者此也。」(《大學衍義補》)「審幾微」正是榮格說過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在於重視事物的精微部分,這是直覺文化的重要特點。

東方文化則關注人的心智寧靜。佛學禪修就是體察自己的情緒,並且平復它們。

榮格說:西方人不重視事物的精微部分,他們小心翼翼地過濾、較量、選擇、分類、隔離情境中的一些元素,以便把它們納入因果關係。

6. 易經佔卜中的直覺

《易經》佔卜與直覺有關

《易經》源自上古之人的預測方法。只有解卦的推理是在可理解的意識層次,而核心環節卻是直覺。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書《易傳》中有如下文字記載:《 要》篇:「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佔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佔也,亦必從亓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後亓祝卜矣,我觀亓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亓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亓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亓後乎!'

這些帛書記載說明,孔子之前的《易》主要是佔卜。孔子很喜歡《易》,而且研究《周易》的筮法,不斷進行有關佔驗的總結。他自己佔卜的應驗率是70%( 「吾百佔而七十當」 ),但仍感不如「周梁山之佔」。

更重要的信息是,孔子把《易》從佔卜改為人文。人們佔卦是為趨吉避兇,而孔子則認為通過「德性」與「仁義」的修養亦可達此「求福」「求吉」的目的,故與史巫「同途而殊歸」。此《易》旨即經孔子改造之後「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易》。孔子對這種改造心中甚是不安,恐遭後人非議,故「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就是此種心態的寫照。(劉大鈞,納甲筮法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佔卜的核心是直覺

劉大鈞在《周易概論》中探討春秋時的佔卜:歷代有關筮例的記載,古人解佔,對所佔卦爻之辭的講解,全隨解佔者自己的理解做出解釋。其實以解卦人的直覺為主,並不受框框的限制。易經佔卜其實本質上一種直覺運作。

《左傳·襄公九年》穆姜算卦得《隨》卦,其辭「元亨利貞,無咎」。這本是吉辭無疑,但穆姜解釋卦辭時,卻說:「有此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由此看來,穆姜認為,對卦辭的解釋,還要依佔問者的品行而斷:品行壞的人,雖佔得吉卦也不會得好。若按此理推測,則品行好的人雖佔得兇卦,也會得吉了。要是達樣,佔卦的人專門修德即可,又何必問卦呢?

《論衡·卜筮篇》記載:「魯將伐越,筮之,得《鼎》卦,其九四爻「鼎折足,覆公悚,其形渥,兇」。子貢解此佔,認為是兇卦。因為卦中說鼎折斷了足,而出徵行走用足,因此是一個兇卦。孔子卻認為這是一個吉卦。他說:「越人在水中居住,出徵行走用居住,出徵行走用船不用足,所以是吉卦。」魯國去伐越國,果然打了勝仗。在這段傳說中,子貢解佔以卦爻之辭的吉兇為準。而孔子解此佔,卻以所問事物的自身條件是否與卦爻辭相符為準。這樣一來,所佔卦爻之辭的吉兇,對佔卦者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直到後來清人解卦,並不完全以卦爻辭自身的吉兇為準。有時全憑自己對卦爻辭的臨時發揮。

由以上兩例可以看出,從春秋筮法,到清人解佔,都沒有什麼一定的規律可循。有的用卦爻辭解卦,有的全以卦象論斷。有的這樣解釋卦爻辭,有的卻做出完全相反的解釋。有的象、辭兼備來解卦,但有的同樣一卦,解卦者用象推和依辭解竟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有的卦象卦辭皆不用,純以納甲法推斷,有的又卦象納甲兼而用之。這說明,在佔卜中直覺才是真正的核心。

為何直覺能預測未來?

按照達爾文進化論,預測未來是生命的核心使命、進化的終極目的,肯定是可能的。

由於每個生命都必須不斷地去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我做什麼? 」為此需要一個神經系統來預測未來,使自己的行為與未來相適合。從達爾文進化論可知,知覺最深層、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向前看,創造未來」。

比如躲開飛來的磚頭。這種對危險逼近物的躲閃機制已經硬連線在人類身上,新生兒也不例外。就像出汗降溫機制一樣。這是我們遠古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禮物。那些不太知道躲閃危險物的物種已經被自然選擇淘汰。在進化中,生物的預測能力一步步完善精巧和細膩。

現在很多人還具有「一眼看穿一個人」這種直覺。這是因為當我們的祖先在森林裡遇到陌生人的時候,他們必須立即做出評估:這個人是朋友還是敵人?那些能夠準確看透他人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來並養育後代,就把這種直覺遺傳下來。

其實「一眼看出一件事的吉兇」與「一眼看穿一個人的好壞」本質上是一回事,這就是預測未來。

7. 意識防止直覺犯錯

直覺可能犯錯

直覺經常會出錯,讓人誤入歧途:第一,直覺會扭曲記憶,構建出和自己目前所處境地相一致的虛假記憶;第二,直覺有時是短視的,其快速反應模式把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當下,只關注當下的大喜大悲,而忽略了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對此的調節和適應能力;第三,直覺會扭曲我們對現實的判斷。直覺既會扭曲我們對自己的判斷,也會扭曲我們對客觀事實的判斷。(參考《邁爾斯直覺心理學》)

科學的歷史就是對我們的直覺提出一個接一個挑戰的故事:古人的直覺認為,心臟是產生思維與情緒的地方。如今心臟仍是愛的象徵,但科學在這個問題上早已替代了直覺。墜入愛河的時你的大腦,不是心臟;在人類歷史中,我們的祖先每天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對此至少存在兩種貌似合理的解釋:第一,太陽圍著地球轉; 第二,太陽靜止不動,地球在旋轉。直覺傾向於前者。而伽利略的科學觀察認為第二種解釋才是正確的。

科學如何避免直覺犯錯?

科學的方法是歸納和演繹。歸納是從已知的經驗中尋找相符的規律,演繹則從確立的原理出發,依靠邏輯推導出涵蓋對象的性質。

歸納需要分類,把具有某種共性的事物歸為一類。共相是諸法的共通之相,即抽象出來的同類事物的共性。每類事物的共性是認知的量果,叫比量,即比附量的意思。歸納的本質就是把關注事物的重點,從現量自性改為比量共性。

對事物的共相有所認知,然後經過通過分類和符號化處理,建立語言概念,就可以對事物間的各種特徵進行推論, 也就是常說的「由此及彼」的邏輯推理。如遠見彼山有 「煙」, 比度推知彼山有 「火」。這就是演繹。

科學從經驗的歸納開始,走向可以進行演繹推理的理論體系。歸納與演繹法在人類腦力可及的範圍內相輔相成,其前提、過程和結論皆在人的意識監督之下,所得的結果能夠想像,自洽而和諧,因此得以信賴。

意識是什麼?

意識似乎是世界上最顯而易見的事情,然而下定義卻很難。

人腦的可塑性不只用於學習,而且用於學習如何更好地學習,然後我們更好地學習如何更好地學習如何更好地學習,等等。我們還學到如何讓初學者利用這種學習的成果。

因此我們可以把人腦看作一臺超級計算機,其中的神經元等生化組織是計算機的底層架構。那麼,人腦這臺計算機的底層架構(硬體)的運行產生知覺;在底層架構上,一些由軟體包形成的虛擬機(VirtualMachine的運作產生出我們的一個個思維或念頭,即通常說的意識,比如愛情、美食、旅遊和創作。我們以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人生,其實就可能是這些大腦虛擬機虛擬出來的幻境,就像在一臺電腦上玩遊戲一樣。

這裡說的「虛擬」,其意思是:當你坐在書房中看窗外時,如果行人紛紛撐開雨傘或穿上雨衣,你就認為下雨了。意識就像這時的「雨」,它可能是虛擬的,你的感覺是真切的,分不開虛擬的還是真的下雨,雖然若親自到戶外試一試,你找不到雨;有人胳膊斷了,把它包在石膏繃帶裡。這個繃帶限制了他的胳膊移動,使他的身體動作做出調整。一個啞劇演員模仿他,肢體運動以幾乎完全一樣的方式受到限制,他的胳膊就是打著虛擬的石膏。意識就像這時的「石膏」,你的感覺是真切的,雖然你找不到它。

任何文字處理軟體都是一種虛擬機。如果你用過幾種不同的文字處理軟體,或者你在同一臺電腦上玩遊戲,你就是在使用幾種虛擬機器,它們在一臺特定的真實計算機上輪流上陣。雖然你能夠自如地用它寫文章、玩遊戲,但是完全不知道計算機硬體和硬體語言,更不知這些文字遊戲角色從何而來。

虛擬出意識有利於人類生存競爭

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適者生存」。現實太複雜了,往往不是很快能看清的。為了生存,我們必須靠一種迅速的認知模式引導做出正確的行為。然而能準確感知現實的生物絕對不會比靠引導作適應性行為的更加適應環境。我們的意識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它們能引導我們作適應性行為。

比如貨幣只是一張紙,它與糧食和材料等財富的對應關係只是我們虛擬的。但是只要大家都接受這個虛擬關係,商品流通就比實物交易容易得多,這說明有時生活在幻象中比在真相中更好。

如果沒有意識,我們對周遭的事只能做直覺的反應。有了意識,我們能夠衡量事件的輕重緩急,並據此做出適當反應,甚至我們還能創造出虛假的信息,如做白日夢、說謊、譜寫美麗的辭章或導出科學理論。

直覺和理性是平行互補的

從追求真理的角度來看,模式識別認知的智能是在生存競爭進化而來的、在現實中更有效用的方法,並不追求抽象的真理。而且用歸納法獲取的知識的理性方法並不可靠。例如用歐洲所有的天鵝作為樣本,也不可能判別澳洲的黑天鵝,但在遇到黑天鵝之前,白天鵝的經驗歸納大多是對的,在實踐中有用的。

然而自古希臘以來,人們就把直覺和思維看作心智的兩個對立的層面,認為它們一直爭奪對心智的控制權。西方文化,不僅哲學、科學,甚至宗教,都著重於理性研究。笛卡爾在《哲學原理)(Principles of Philosophy)一書中的論斷「我思故我在」為西方世界觀奠定了重要的根基。通過思考而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這一陳述獲得了極大的認可,亦具有浩大的影響力,因為它讚頌了當時人類理性智能的偉大以及日益強大的個人主義精神。幾世紀以來,笛卡爾的名言蘊含著形上學的意義,即思想、思維等同於人類存在的精髓。在此思想薰陶和教育背後,西方學者把意識變成了心智的同義語。即使現代的認知科學中,直覺這個心智的狀態也往往被掃地出門。以「儒釋道」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變得不可理解。

為了嘗試讓人類文化要走出這個誤區,本文試圖說明的問題是:易經等東方文化保留著上古人類依靠直覺的痕跡,即藉助知覺範式直接認知事物和預測未來,科學避免直覺犯錯,但不能忽視直覺。

轉自「朱清時先生微博」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論文:《直覺與易經佔卜》
    模式識別需要完整的信息         用知覺範式來解讀信息的直覺知識體系,注重獲知事物的精微信息,以便使信息更為完整。         榮格曾在為尉禮賢(Richard Wilhelm)所著的《易經》一書寫的英文譯版序中,認為:「中國人對情境的感知包括一切最精緻、超感覺的微細部分。
  • 《易經》與佔卜
    提到《易經》就不得不提到佔卜。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易經》是作為佔卜問卦的書籍才得以倖免。雖然,之前說過《易經》可以說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書,但是提到它,普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佔卜,預知未來,預測吉兇。佔卜是不是迷信?
  • 《易經》:真正的聰明人,不用佔卜算卦,也可以了解自身處境
    有的人在人生身處際遇的時候,都會想到用佔卜算卦來為自己迷茫混沌的人生困局撥雲見日。但是這樣的效果真的有用嗎?尤其在現在社會,這種封建迷信更是要不得,用不得。《易經》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就是告誡大家,真正對自己人生充滿把握的人,是絕對不會把精神都寄托在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上的。反而會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 算命先生多是盲人,原因很現實,跟《易經》沒關係
    提起算命先生,很多人首先會想起瞎子形象,甚至有的地區民間俗語有「算命瞎子」、「瞎子算命」這種說法,那麼,為什麼算命先生大多數都是瞎子?這一切,還需要從《易經》的難以掌握說起。說起《易經》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就是佔卜,並且,《易經》也似乎成為算命先生手裡的標配,並且,盲人可以掌握複雜且高深的《易經》,也讓很多人倍感神秘。其實《易經》的起源說來話長。
  • 《易經》佔卜出來的結果,到底表達了什麼?
    傅老師新書《先秦儒家哲學》已上架先生書房,文末閱讀原文了解
  • 《易經》佔卜數字起卦法
    《吳曉波頻道》今天終於推出了傅佩榮先生的《易經》課,關於《易經》開課這個問題,金沐曾在去年的這個時候和吳曉波先生認真的探討過,當時吳老師以目標群體需求定位為由,沒有及時開課,今天終於幡然醒悟,估計下一步《羅輯思維》
  • 易經佔卜課程-課堂實錄2019年3月
    學院本著弘揚易經文化、傳承中華智慧文明、挖掘研究易學技術為辦院宗旨。是當今國內理論最完善、正規、嚴謹的易學教研機構。廣泛吸納眾家所長,正本清源,還原周易真諦,積極傳播易經學術,培養高級易學人才! 學院在社會上有著極為良好的影響,在易學發展和學術綜合運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真學、真知、真教,為易經文化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朱清時先生:意識、雜念與專注
    如何把直覺提升到覺性(二)意識、雜念與專注朱清時(2019.7.15)專注是禪修的根本。演化設計的人腦中有許多虛擬機同時在並行運行,它們靠情緒競爭佔據大腦,這是雜念之源。有一個關於直覺的案例:雅克林本以為電梯裡沒人,可是一個陌生男人已經在裡面了。「上去嗎?」他問道,臉上帶著過於誇張的微笑。雅克林突然覺得胃抽緊了,身上起了一層雞皮疙瘩。可電梯裡的這位先生並沒有任何不得體的舉動,轉身走開未免不太禮貌。她上了電梯,被強姦了。第二天,當雅克林跟警察說起時,她才忽然意識到:其實幾天前就注意到他了,這個陌生男人總在自己的街區轉悠。
  • 正反兩面來看,易經佔卜靠譜嗎?
    人類在剛剛走出蒙昧時期的時候,對於未知的現象逐漸的探索,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存在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團,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窮;有人的長壽;有的人夭折,因為人對自身未來的好奇心,從而被動的出現了佔卜。從當前來看,曾經的佔卜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 佔卜三大謎題: 經驗、直覺與失效
    在佔卜這一行裡,在論及佔卜的有效性時,我們常常聽到以下幾個詞,直覺 經驗和失效。是的,沒錯,失效。很少有從事多年佔卜經驗的佔卜師能站起來大聲說,他從開始到現在沒有一次錯過的。而至於直覺力是如何形成的,大多是歸功於個人經驗的,尤其在後期的佔卜的解讀過程中,直覺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同時也表示這種直覺力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似乎是一種將所見卦象、牌面、盤面等等翻譯成佔卜語言的感知力
  • 算命和易經佔卜是一回事嗎?讀懂1個小故事,看懂易經的奧秘
    算命先生無論是算命和佔卜都是起源於易經,但是人們自古對待易經的認知不同。有人對易經的認知停留在唯心宿命,所以就有了四柱八字等宿命的命理學。就是說一個人從出生時就註定了一生的壽夭窮通,吉兇窮富。而易經佔卜是建立在易經天道的規律學,是讓人們趨吉避兇,善於改變自己命運的方式和方法。區別很簡單,真正懂得易經佔卜的人,你去問吉兇,他會告訴你目前的問題,然後什麼時間不能做什麼事情,現在應該做什麼事情,把即將要來的災禍降低到最低或者規避。而不會去過分誇張災難的可怕。
  • 《易經》佔卜乃學易之道
    是說學習《易經》應該從卜筮入手,由技法開頭,在此基礎上再去探究易理。三國時期「道術神妙,佔候無錯」的易學大家管輅,在討論研易之道時曾有句名言:「夫入神者,當步天元,推陰陽,探玄虛,極幽明,然後覽道無究」。管輅之語是「大家」之道,是學易之人必須遵守的方法,其中「步天元,推陰陽」就是最初的佔卜,然後才能「探玄虛,極幽明」,去探究易理,再後才能「覽道無究」,悟取智慧。
  • 為什麼很多研究易經的人不建議佔卜?
    很多研究易經的人當然不建議佔卜了,因為,周易在西漢之後,逐漸分野為象數和經學兩大體系,象數(術數)才是搞佔卜的,經學則是從哲學的角度,解讀《周易》的人文倫理,屬於儒學經典這一大類。那麼,研究《周易》的人是否也不建議佔卜呢?
  • 琢磨先生:用《易經》指導投資理財是不是扯淡
    ■ 文 | 琢磨先生 新銳經濟學者,中產階級代言人給琢磨打Call任何事情,只要你能自圓其說,那就是真理。但儘管佔卜這種事情如此的不靠譜,也比很多股評師強,因為股評師們更不靠譜。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中國一定會成為最大贏家。經常聽到有人說用《易經》指導投資理財之類的,大家可能有個疑問,這事到底靠譜不靠譜?以我二十多年研究易經的經歷,肯定的答覆你:不靠譜。
  • 易經預測時這3類人不能佔卜,佔了也不靈,看看你在其中嗎?
    易經有著四大學科,分別是象、數、理、佔,每一門學科都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尤其是佔卜預測,歷代都受到了專家學者、文學大儒的重視,從而發明了很多有關佔卜的學說。我們翻看易經的文獻,最古老的佔卜方法是用50根蓍草,然後進行推演和換算,但是這種方法起卦的時間較長,比較麻煩,後人又發明了梅花易數、大六壬、奇門遁甲、六爻預測、四柱八字等方法,有的更是直接看人的手相和面相,而這些佔卜的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預測更加準確,而且也不會耽誤太多的時間。
  • 陽明先生與《易經》的因緣
    《易經》為五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之一。陽明先生與《易經》有著不解之緣,他一生精通《易經》,在貴州龍場悟道的天然溶洞就被命名為「玩易窩」。在《玩易窩記》中,陽明先生記述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讀《易》。提出致良知學說後,陽明先生曾明確指出「良知即是易」。
  • 《易經》到底有多難學?為什麼算命先生大部分都是瞎子?
    但是,就是這一部奇書卻被很多人運用著,這樣的人大部分都知道,典型人物就是算命先生,他們統一被很多人稱之為「半仙」,每個半仙手裡總有著一本《易經》,帶著小帽,穿個小褂,帶著小墨鏡,經常在橋底或者小巷子出沒。疑問就出來了,易經為什麼可以用來算命?為何我們看不透書中的內容,而算命先生卻可以?
  • 楊振寧、李政道原來受到《易經》啟示得到諾貝爾獎!孫滌先生高見!
    一是高能物理學家張雙南說楊振寧認為,中國人正是因為《易經》而束縛了科學的思維,而這篇文章有理有據地證明了楊振寧先生年輕時是多麼熱衷於《易經》筮法的應用;二是孫滌先生作為智慧型大咖,具備經濟和管理這樣慎密而睿智的頭腦,研究《易經》所言所見必讓人振聾發聵。
  • 易經佔卜算卦到底有哪些方法?
    在介紹各種佔卜方法之前,我先來說說古代易經運用的不同側重點。要知道,在中國不同歷史時代,運用易經進行佔筮的方法之側重點是不盡相同的。需要指出的是,因為龜卜之法,唐朝之後可能因為失傳而不見人運用了,所以此文不提。伏羲時代,主要關注於考察易象(比如:乾卦有天、君、父、金、玉等含義,這些個含義就稱為乾卦的卦象),這個時期比較注重形象化,即易象。
  • 易經中佔卜是怎麼回事,在哪種情況下可以佔卜,這裡學問大著呢
    「佔」「佔」就是佔筮,是《易經》重要的預測功能。古人把佔卜看成是非常重要的大事,佔卜時要精力充沛,所以佔筮原則有以下幾點。易經在佔卜前,這八點一定要知道,否則測出來的卦不準!第一,就是晚上要早睡,第二天佔卜有足夠的精神。早上起來萎靡不振的,能算得準確嗎?所以不要熬夜佔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