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視科教頻道的《少年讀書會》,11歲女孩張佳琦演講《易經》的視頻火了。她以乾卦為例,將《易經》中的道理侃侃道來,震撼了在場的教授、嘉賓,也震撼了數億網友,同時引發教育界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兒童啟蒙教育問題的反思。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易學博士譚煒嘉(號善覺先生)在解答科技生活在線提問時說,孩子如果從小讀誦《易經》,將來再從實際生活中去鍛鍊思維方式,將會一生受用,面對困難會用樂觀、陽光的心態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真正的「趨吉避兇」。
《易經》分為三部
科技生活在線:什麼是《易經》?
譚煒嘉博士:《易經》,分為三部,夏代的易書《連山》、商代的易書《歸藏》 、周代的易書《周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很多人誤以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其實是錯誤的,簡單的說《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就是從屬關係上的不同,《易經》包含了《周易》,按照南懷瑾老師的說法《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在於:《周易》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裡城」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從文王編著了這本《周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是源自於當時《易經》所畫的八個卦象。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言:「不學易,不足以為將相。」藥王孫思邈也曾言:「不知易,不足以為太醫。」
孩子該不該學《易經》
科技生活在線:孩子是否應該學習《易經》和國學?
譚煒嘉博士:臺灣師範大學曾仕強教授曾定義過:「所謂國學,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問,那學問怎麼才有特色?就是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看法不一樣,它的關鍵就在思維,既然學問的特色在思維,《易經》就是一部講思維變化,思維轉變,思維以不變應萬變的著作。它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最能代表中國人特有學問的著作。」
而《易經》要完全看得懂,是不容易的事,因此古代有兩位聖人,一位是老子、一位是孔子,需要他們幫助我們去了解,老子和孔子都在講《易經》的道理他們兩個有分工,孔子是對大多數中等智慧的人來解讀《易經》,而老子專門為高等智慧的人解讀《易經》,我們應該在孩子最適合記憶的年齡給他一生受用的東西。包括成人學《易經》不是為了攻堅晦澀的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來開啟智慧的大門。
「蒙以養正,聖功也!「——《易經.蒙卦》,意為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讓孩子從小讀誦《易經》,再從實際生活中去慢慢鍛鍊思維方式,這個是很了不起的,將來一輩子受用,遇到困境永遠會有一個樂觀、陽光的角度和心態去看待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達到人生真正所謂的「趨吉避兇」。換句話說,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懂得自己選擇,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他們的未來人生考慮,絕不是應付當下的各種升學考試。
在我國古籍中,《易經》應該是最難懂的一部經典,11歲女孩在節目中用諸葛亮來舉例簡明扼要的說明「乾卦「中的哲理,真的是把「乾卦」的智慧讀進去了。她說:《易經》的乾卦讓她懂得了人生發展規律,應該從潛心學習到走向社會,再到用心做事,同時尋求時機,而後實現理想,最後功成身退。
其實,《易經》是思維的學習,是和古代智者人生經驗的對話,有了卓越的思維,孩子將來可以隨心所欲淡然的面對任何的工作,而面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很多手工技術產業將會被科技和機器人所替代,唯獨只有人的思維、思想是不可替代的,孩子們現在學的二十年以後要有用,這才叫良知,這樣的思路才正確,才是真正的做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復興。這一切要從童年開始,施以正確的教育思維、教育方式。
中華文化思想來自《易經》
科技生活在線:很多人認為《易經》就是算命、卜卦,這種看法對嗎?
譚煒嘉博士:當代國學泰鬥南懷瑾先生曾在書中說:「《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地位,有幾句話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及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於《易經》。」由此南懷瑾老師的話中可以看出自古以來《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見京劇中的臉譜,有的在額頭上畫一個太極圖,就是表明這位劇中的人物頭腦中充滿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從這種戲劇藝術表現來看就可以了解到《易經》在中國文化民俗中的深遠影響,這是從好的一方面在看。而從另外一方面看現今社會一提到《易經》,有人就聯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風水的、卜卦的江湖術士。不管哪一種看法都表示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認知是不全面的。
《易經》是闡述變化的哲學
科技生活在線:如何正確地理解、學習《易經》?
譚煒嘉博士:「易」者,變化也!《易經》所闡述的是變化之學:1.變易 2.簡易 3.不易。
1.「變易」: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人,世界上的事,乃至於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間、空間當中如果離開這種變化,宇宙萬物就難以形成。比如一個人從剛出生到長大成人,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環境在變、身體結構在變、情感在變、精神也在變、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之中,沒有一樣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學「易」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變化」的本質。超群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由這一點我們可以延伸到佛教中有一個名詞叫做」無常「,」無常「的意思是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恆存在,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易經「和」無常「這兩個名詞後來被民間慢慢地把它變成迷信色彩,比如在城隍廟裡麵塑兩個鬼,都是高高瘦瘦的,一個穿白袍、一個穿黑袍,舌頭吐很長。《易經》的太極圖講陰陽變化,佛家講生死無常,民間借用了這個說法,漸漸的演變成後來的」黑白無常「形象。
2.「簡易」:「所謂」簡易「是宇宙的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和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乃至於現代的科學和科技也都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前行,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到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世界上的事物再複雜再深奧,一旦人類的智慧達到,就可以把它們轉換成人們容易理解和解決的問題 。這就是現代科學力爭在追求的精神。
3.「不易」:所謂「不易」,是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之中,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萬物之象的東西不變。或者說萬物皆變的規律是不變的。科學家稱之謂「功能」。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老子《道德經》裡將這個東西稱之為「道」。
總結來說宇宙萬事萬物沒有一成不變的,如果我們的智慧達到了,是能夠簡單的適應這種變化的,唯獨一樣不變的東西就是「變」。所以中國文化有兩句老話:「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就是中國哲學思想對《易經》最好的解釋。這兩句古話哪怕運用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學習中、職場中、人生中依然非常的重要和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