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學習《易經》最大的作用不僅僅是算命,更重要的是改命。《易經》就像是一部做人做事的人生手冊、行動指南。《易經》認為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能違背天道,「人在做,天在看」,所以按照天道來做就吉,不按照天道來做就兇。
我不知道各位看過《易經》這本書沒有,能看得懂嗎?很多人回答,看過,但看不懂。但是《易經》這本書裡有兩個字你肯定看得懂,哪兩個字?他們有的說「乾坤」,有的說「陰陽」。我說:「乾坤陰陽你都懂了,我還講什麼?那我走其實不是這兩個字,有哪兩個字看得懂呢?就是「吉、兇」,這誰都看得懂。
《易經》的文字一般都是這樣的:前面一句話什麼什麼,後面個「吉"或「兇」,就是前面一句話,後面一個「吉"或兇",就是前面一句話,後面一個判斷語。前面那句話我們一般都看不懂,但後面的吉兇我們都看到的董,所以《易經》不就是成為講吉兇的嗎?那就錯了!《易經》的精華就在前面那個「什麼什麼"你看不懂的地方。
你可能要說了「你是不是在故弄玄虛呀?「我問問大家,前面那句話和後面的吉或者兇是什麼關係呀?是因果關係,前面那個什麼什麼是因,後面的吉或兇是果。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因,輕視這個果。所以看到吉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它是什麼什麼吉,言外之意是你不什麼什麼就兇。當然,看到兇的時候不要緊張害怕,它是什麼什麼兇,你不什麼什麼就吉。所以《易經》不僅講什麼時候吉,什麼時候兇,更是講如何趨吉避兇,要怎麼做。所以不能把它簡單地看為是一本算命的書,而是一本改命的書。
當然,這個命不是天命,天命是不能改的,人要改天命必遭天譴,而我說改命這個命是指人的命,人的命是一定可以改的。那怎麼改呢?就是按照《易經》所說的天道、天命來改。
好多人問我:「學了《易經》有什麼用呀?「我就經常這麼回答:「大的作用我不敢說,但至少有三個小的作用:不會鬱悶、不會極端,不會痴呆。"這一點我可以保證,當然是真的要學懂了。大家不要笑,這不純粹是玩笑話,因為《易經》真的是人生的指南。
你可能會說:「《易經》這本書是幾千年以前的書,在現在社會還有用嗎?現在社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古人哪能知道現在人的生活?現在人都使用高科技了,都有網際網路了。「可是大家想過沒有,我們的科技雖然在日新月異的變化,可是我們一天三餐要吃飯,晚上要睡覺、男女之間要談戀愛,人活著要勞動、工作,人有喜怒哀樂,人一輩子有生老病死,這一切和古人有什麼區別呀?和古代相比,現在有的東西是變了,但有的東西沒有變,而且永遠也不會變,所以《易經》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變的,什麼是不變的。
《易經》的「易」字有兩種寫法,一種寫法它的字形就像蜥蜴,也就是四腳蛇,也叫做變色龍;另一種寫法,上面是一個「日」字,下面是個「月」字,「日「就是太陽,「月」當然是月亮,月亮也叫太陰,所以「易」字上面是陽,下面是陰。同時它又是講變化的,「易」字本意是講蜥蜴,後來就按照變化講了,就是變易的意思,所以原來蜥蜴的「易」加了一個「蟲」字旁。
《易經》很簡單,就是講陰陽變化的。「易」這個字有三個意思:第一就是變易,第二就是不易,第三就是簡易。變易就是變化,不易就是不變,簡易就是簡單容易,因為《易經》其實是最簡單的,它只有兩個符號,一個就是陰,一個就是陽。陰和陽這兩個符號三次組合就是八卦,也就是23=8。陰和陽這兩個符號的六次組合就是六十四卦,就是2的6次方等於64。
學習《易經》的目的就是抓住不易,隨時變易,回歸簡易。也就是說要抓住不變的,然後隨機應變,最後回歸至簡至易,簡單平易。
我們想一想在工作、職場上,在處理戀愛、婚姻、家庭、同事、上下級關係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矛盾、煩惱、困惑?為什麼有那麼多不開心呢?據專家統計,我國已經有超過50%的人存在抑鬱狀態,我國抑鬱症患者已經達到9000多萬人,抑鬱症呈現繼續攀升的趨勢,到2020年,抑鬱症將從現在的第四大疾病上升為第二大疾病,也就是說僅次於心腦血管病。
當然,還有一種病,叫焦慮症。現在可以說全民都處於一個焦慮的狀態,只是或輕或重而已。造成抑鬱或焦慮的原因很多,競爭的激烈、壓力的加大。在這變化多端的環境下,我們能不能找到不易、不變的東西呢?讓我們的心慢慢回歸於簡單平易呢?比如說有的人情場失戀、職場失意,痛苦不堪,無法解脫,那能不能靜下心來用《易經》的智慧想一想婚戀中究竟什麼是可以變的,什麼是不可以變的;職場上什麼是可以變的,什麼是不可以變的;再進一步想一想人生、我們的一生一世、今生今世什麼是可以變的,什麼是不可以變的。只有找到不可以變的東西,我們才能隨機應變、隨時而變、隨勢而變。
這個不變的東西是《易經》的第一個字,叫「元"。《易經》乾卦一開始就說「元亨利貞",就是說只有抓住了這個「元」,這個不變的,才可以「無往而不勝」,才可以亨通、吉利。
《易經》是天道的規律、人生的指南,我用三句話可以概括一下《易經》:《易經》講的是什麼呢?《易經》是宇宙變化周期的大規律,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人生為人謀事的大智慧,簡單地說就是大規律、大法則、大智慧。
那麼這麼高大上的《易經》在現實生活中怎麼應用呢?我們中國人其實日常生活中、平常中都在用《易經》。《易經》就說過一句話「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我們老百姓天天都在用,但是不知道。我們都聽說過陰陽、五行、八卦,我們還經常說一句話叫「變卦了"昨天你還說得好好的,今天怎麼就變卦了」,變卦就是《易經》。
《易經》了不起的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複雜的事情分為陰陽、五行、八卦,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就叫智慧,反過來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是知識。《易經》是教我們智慧的,不是教我們知識的。所有複雜的問題,我們現實生活遇到的都可以分成陰陽,就是把萬事萬物分為兩大類。五行就是分成五大類,八卦就是分成八大類,就這麼簡單。學會了「不易"簡易「變易"這三個詞,你就學會《易經》了。陰陽、五行、八卦這三者之間其實是一回事,陰陽的細分就是五行,五行的細分就是八卦。
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關注自己的命運,首先就要搞清楚自己是什麼性格、個性、體質、八字、命理,把這些綜合起來,過去就叫「命理」或「命」,我們加上一些後天的因素就叫「人格"。命理和人格不都是按照五行來分類的嗎?我想好多人都知道一點,你是什麼命呀?是土命、木命、火命、金命還是水命呀?木火土金水這就是五行。
現在不是流行一句話嗎,叫「性格決定命運我看應該叫「人格決定命運"。人格包括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你只有掌握了五行的人格,知道了五行的相生相剋,才知道怎麼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不論是性格還是體質、命理,都可以按照五行來分類。那你知道五行了,就知道怎麼和人相處了,應該找什麼樣的對象,怎麼樣組建團隊,應該找什麼樣的職業才合適,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辦事才比較順利。因為這些都分陰陽五行,職業也分五行,什麼地方、時間、人也分五行。如果五行相生可能就好;五行相剋,可能就不好。這是一般的規律,我們還會講到有時是需要相剋的,這是後話了。
當然,最重要的怎麼改變我們的五行,就是改變命運。比如剛才講到的職業,和找的對象、同事、上司怎麼相處都是對外的。還有對內的,我們的五行哪一個太過了,要怎麼改變它,如果哪一行不足,要怎麼補足它。
如果你要是覺得陰陽五行八卦還有點太複雜,那我們就要學會一張太極圖其實就可以了,陰陽、五行、八卦、六爻它的所有道理其實都可以歸結為這張太極圖。太極圖我想我們都見過吧,不過我要告訴你們,你們所見到的太極圖99%都是錯的,都跟最早的太極圖不同。因為我們看到的都是大頭魚的太極圖,太極圖也叫陰陽魚圖,好像兩條魚ーー白魚和黑魚糾纏在一起。
我在花了兩年時間考證了這張圖的來龍去脈,發現最早的太極圖都是小頭魚的太極圖,都是可以量化的,所以我們看到的那些大頭魚的太極圖都是錯誤的。
這個小頭魚的布局其實就是陰陽五行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也就是說陰陽、五行、八卦都可以在這張圖上找到它的位置。這張太極圖不僅是陰陽五行的表達方式,而且是中華文化最形象、最完美的表達方式。這張圖同樣也可以用剛才的三句話來概括: 宇宙變化周期的大規律,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人生為人謀事的大智慧。《易經》 這一本書是講這三句話,當然這張圖也是講這三句話。
這個可以量化的太極圖,它的八條半徑其實就是八個卦,它反應的這個大規律是按照順時針的方向來旋轉的。左邊是白的,就是陽氣上升;右邊是黑的,就是陰氣下降。對於一個人來說,左邊可以表示順境,我們處在得意、成功的時候;右邊可以表示逆境,處在失意倒黴的時候。
它不僅告訴我們人處在什麼時空點,在太極圖的什麼位置,而且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它告訴我們要按照相反的方向去做,也就是要按照相反的方法來做。比如說處在順境的時候,也就是處在白的位置,那一定要按照黑的、陰柔的方法來做,就是人處在順境的時候要居安思危、陶光隱晦,要低調、內斂。處在逆境的時候,也就是處在黑的部分,就要按照白的部分,也就是陽剛的方法來做,也就是要自強不息,剛健勇為,勇往直前,百折不撓。
舉一個例子:曾國藩,曾國藩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六歲的時候就入私塾讀書,八歲的時候就能都讀四書五經,十四歲的時候就能讀《史記》 《文選》,二十七歲考中了進士。後來十年中有七次升遷,連升了十級。三十八歲,就是考中進士的十年當了禮部侍郎、兵部侍郎,也就是現在的副部級。
太平天國起義以後,他訓練湘軍,強調「軍人以氣為先」,帶兵的人要無官氣,要有血性,他特別重視血性。可是他一開始和太平天國打仗總是打敗仗,叫屢戰屢敗,好比就是走在太極圖黑的方向。那他怎麼做呢?就按太極圖白的方向來做,按陽剛的方式來做,他就把這四個字改了一下,叫「屢敗屢戰」,雖然敗了,我還是要戰,要打掉牙齒和血吞,所以這個時候曾國藩是扎死寨、打硬仗、不放棄。打敗了以後,他寧願跳水自盡,也不願意投降。
後來取得了勝利,獲得了朝廷的各種獎賞。這個時候,好比走在了太極圖白的位置上,那這個時候他怎麼做呢? 他按照黑的這個方向來做,他內斂、不居功自傲,主動裁掉了湘軍25000人,還勸他的九弟曾國荃要「回籍養病」,回他的老家養病去,也就隱退了。 在送他九弟走之前,還送了他一副對聯,非常有名,叫「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千秋、時光消失掉了,現在唯獨留下了我,跟我們一起打仗的,多少人已經犧牲了,現在只留下了我,應該慶幸,要退下來歸隱。可以說曾國藩是對《易經》之道、太極圖原理最成功的一個詮釋。
至於 《易經》十四卦就好比一部詞典,它是可以不拿來查的,每當你遇到事人生困惑的時候,你不妨拿起來查一查,你會獲得啟發,擺脫煩惱,解除困惑。
六十四卦就好比六十四個主題、場景,你把自己放到裡面去做模擬,就像軍事用的沙盤,用沙盤來進行模擬。而每一個卦的六根爻就像人生的六部曲,也像要問事情發展變化的六個階段。它不僅告訴我們一個變化的規律,而且告訴我們要怎樣去應對。不僅告訴我們什麼時空點吉,什麼時空點兇,而且告訴我們怎樣趨吉避兇、趨利避害。所以《易經》 不僅是預測學,更是行為學,是成功人生、幸福人生的教科書,這是一本歷經了幾千年而不衰的教科書。
在這個喧鬧的世界,在霧霾籠罩的世界下,讓我們靜下心來聆聽 《易經》的聲音,你會發現這幾千年來古人發出的聲音原來離我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