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在學習國學易經。本是好事但買來書本一看。根本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晦澀難懂,如同天文一般。索然無味隨即便放置一邊。下面我們先來看看易經是講什麼的,何時出現的。
早在7500年-8000年間,遠古先賢伏羲(天皇)觀日月,畫陰陽,創八卦。經三皇五帝,夏商文明直至周代初期得以大成。在5000年的時間長河中,易經有連山,歸藏至周易三變而來。周文王拘羑裡而演六十四卦。後有周公姬旦整理,春秋時期的孔子及其弟子做十翼(對卦辭爻辭註解)由此百經之首的易經理論體系終究大成。距今2500多年。所以易經有時經三古,人經三聖之說。
易經主要講的是以八卦為主的爻辭卦象。(理數相佔)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是很難懂的。他以文王64卦為基礎。以天幹地支為輔助。以六爻變化為主題。用爻辭卦辭來闡述天地萬物與人類活動之間的規律發展變化,並加以記錄整理的概述,總結其中的規律。警示後人如何學習掌握基礎知識,進行預測佔卜的方法。這是他的主要內容。
易經涉及的領域很多,也記錄了很多包括天文地理,軍事戰爭,醫療祭祀,經濟建築,倫理綱常等很多方面的事件及演算的過程和結果。它主要分五大類,(傳統的五術,石醫命相卜)。石即仙(現在以道家修煉為主,修身煉丹,畫符念咒,驅鬼除魔);醫在古代同巫作用一樣,驅邪祛病,化石為藥,開方石灸等;命既命理學說,按生辰八字結合其他因素來推演人生順逆;相是五術裡面分得最多的(相天既星相學。相地既堪輿術(風水學),相人(相面,相骨),相畜類(相馬,牛,狗);卜則是易經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其他幾項都是為佔卜做補充與輔助的基礎知識。
易經包羅萬象,他的基礎知識又紛繁複雜。由於近代以來我們的傳統知識與國際接軌,很多東西對現代人來說很遙遠。比如傳統的六十紀年與公曆,二十四小時與十二時辰,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等等。與我們日常生活相距甚遠,所以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其實一旦入門就會發現,很多東西我們都知道,只是換了一個名字或稱呼不常用而已。所以不要氣餒。關注我一起學習我們祖代先賢留下的智慧。
那我們學習易經都要掌握哪些基礎知識呢?我大概總結一下「陰陽理論,八卦術語,五行知識,天幹地支,傳統紀年五大類別,還要有一定的古文知識底蘊,其他都是小知識理念。懂了以上的理論知識再看易經就不是那麼神秘和無聊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自媒體的出現,現在網上的很多大師,打著國學易經的名號,來宣傳風水,算卦,命理,擇日的一些理論。不能說錯,我認為這都是在學習易經的道路上有了偏差。追末而舍本,就像爬樹一樣,進入一個分支而無法自拔。沉入了易學分枝理念裡。易學博大而龐雜。每一個項目裡都有很大的理論體系,在各個朝代都有文化名人大家對其著書立傳加以解釋。所以我們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要驚醒不要掉入其一套理論裡,而無法回頭。關注我有視頻,每天五分鐘一起學國學易經。#多元變現訓練營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