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的總源頭,無非就是三大篇:《論語》、《道德經》和《易經》。
而《論語》、《道德經》的思想,其實也是來源於《易經》。
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而甲骨文所記載的,幾乎都是卜筮之辭。我們的《易經》,就是一本卜筮之書。
《易經》產生於孔子和老子之先,這樣我們便可得知,孔子和老子的至神至聖的思想,都是得益於《易經》的啟發。
比如,孔子就曾說過:借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所以,要講中華傳統文化,單講《易經》就可以了。
那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甲骨文開始便有記錄,漢字的創造規律就延續了下來。
這就是漢語的《說文解字》。
英語跟我們的漢語一樣,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可是,西方的傳承不像我們,因此,英語單詞的創造規律沒有全部流傳下來,很大一部分都失傳了。
如果英語也有《說文解字》,那麼,就不難學了。
看看,我們現在學英語的基本步驟是:
認識26個字母 → 簡單對話 → 學音標 → 學單詞 → 學語法 → ……
當然,現在要想學好英語,這裡面可是要不斷地貫穿 「 聽說讀寫 」 哦~
然而,在這條路上,難倒了多少中國學子。我們137的合伙人,張允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第十二屆《家長教育思維》成都站 籤約留念
左邊:137創始人謙奉校長 右邊:易經英語創始人張允
張老師出生在農村,從小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因此學習非常努力,小學初中總是班上前幾名。
上了高中,他更加發奮努力讀書,可是他卻深深被一門學科折磨,那就是英語。因為英語的單詞沒有邏輯,英語的語法句型紛繁複雜。
到了大學,他大一開始做家教賺錢,為父母減輕負擔。暑假寒假,他都是在學生的家裡給學生補課度過的。上午給一個學生補完,下午又坐公交車到另外一個學生家裡。
他在給學生補習物理、數學和化學的過程中,發現英語是學生普遍學不好的學科。
那個時候,他內心就萌生了一個想法:折磨了中國學生這麼多年的英語,我一定要把它徵服,我一定要找到學習英語的好方法。
他說:「整整九年,易經英語終於走到現在了,也終於可以面向大眾了。我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我平時在校的空餘時間都用在英語研究上,看了大量的書籍,聽了大量的課程。
可是,周圍沒有一個人理解我。
為了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我去深入研究中國哲學,自然就接觸到了《易經》。從而與中國的古聖先賢成為朋友,獲得巨大的成長。
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哲學思維太厲害了。
讓我榮幸地發現了26個字母的千古之謎,榮幸地發現了單詞的創造規律。」
大學研究3年,在戴氏教育做老師近2年,在成都創業近4年的時間,終於讓張老師完善了這套方法。
這背後遇到的困難、曾經的失望、曾經的彎路,甚至張老師也曾想放棄過。
最後,他每每想到還有那麼多學生等著這套學習方法,還有那麼多父母對孩子充滿的期望。
他說,「我最終堅持下來了。」
從2017年10月開始,我們就接觸到了張允老師的易經英語。那時候就頗為好奇,更由於我們一直致力於國學的推廣與傳承,深知《易經》是有規律,就是宇宙萬物的規律。
因此,如果用《易經》的思維,能讓英語學習也有規律,那簡直不得了。
近期,通過對易經英語進行調研,發現易經英語確實有一套特別的學習體系,將易經的規律跟英語巧妙的結合了。
因此,我們認為張允老師的這套學習體系,能更快地造福廣大的英語學習者。同樣,可以讓英語,變得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學~
更有家長反映,通過這樣的學習,原來《易經》跟英語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呀。
這個假期,就讓我們一起報名,去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