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易經》涵蓋萬有,包羅萬象,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中國所有的哲學,都是從《易經》中出來的。老子是替很高智慧的人去解釋《易經》,所以憑良心講,道德經是高難度的,光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人就搞不清楚。孔子是替中等智慧的人來解釋《易經》,所以才叫做論語,論語就是家常便飯的話。墨子是專門替那個基層的大眾去解釋《易經》的道理。所以,做人先學墨子實幹,然後慢慢走上儒家的路,最後你才可以去進入道家的境界!
為什麼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易經?
因為,現實世界中,普通的大眾沒有時間與經歷,去正確把握易學。很多人只是道聽途說,僅限於蜻蜓點水,極易誤入魔道。從普通人對禪的誤讀就可證明,沒有這個魄力改變自己,沒有智慧精研易學理論,沒有戒律,沒有定力,更沒有真修實證,最終都是拿易經當做框架和幌子,自欺欺人,不是搞迷信就是渴求神通,反而忘了在現實社會裡要做一個正常的人。這樣長此以往就辜負了易學的初衷,反而背道而馳。
易經的本質又是什麼?
簡單來說,都是探尋世界本質,解釋人生義理的學問。易經是以「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來俯察萬物,經天緯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爻辭取象,諸事盡在其中。
有事情發展的正反面:
火水未濟,水火既濟。
有力量積累的大小面:
山天大畜,風天小畜。
有立身處位的高低面:
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太多太多,涉及生活各方各面。易經從古至今都是一門深奧的學術,不是世人常以為的算命說明書。南大師也提到,不少文化水平不高、心術不正的人痴迷於鑽研古文化。由於文化水平不高,這些人大概率會鑽進牛角尖裡。也正是因為這樣,對易經的學習一知半解,也無從為師,長此以往就魔怔了。更有甚者把自己帶入劉伯溫,諸葛亮的身上。學習了一些皮毛便開始洋洋自得,今天算無遺策,明天指點江山,總想給別人指點迷津。整個人都神神叨叨的。很容易做出危害社會安定的事。這種人的存在對社會發展也是弊大於利。
由於愛好者們技能樹點歪了。他們很自然的就會運用易經去從事封建迷信活動。屬於給真正的易學研究者們的臉上抹黑。愛好者們天天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忽悠別人,要不就說什麼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藉此讓水平比他還低的人交稅。就像割韭菜似的。還美名其曰守護華夏的文化傳承。易學,用一般的理性思維是無法領會其中奧妙的。就像道德經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易學是大智慧,有些方面用言語無法說明白,看個人悟性。易經,是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變化之法,被一些悟性不高還心懷惡念的人傳承了千年之後,竟成了跑江湖的騙術。很多知識分子竟然無知地認為,佛法就是宗教迷信;易經就是「算命之書」。何其可嘆可悲!
易學是華夏哲學總庫,先秦諸子思想皆從周易生發而來。那是一套數學、神秘學、抽象類比哲學系統。首先進入文本比較難。其次在後世三千年的易學發展史中,不斷擴張,不斷細化,不斷複雜化、精緻化。每一家每一門都蘊含了大智慧。
修者以行制性,以律制心,在於求。
悟者以性施行,由心生律,在於知。
一般人學易,沒有足夠的智慧深研易理,沒有足夠的修為澄清雜念,沒有足夠的經驗洞察天地人文,佔卜又佔不準,解卦又解不通,經常給人算命,徒造口業,傷人慧命,再不然就是斤斤計較得失,有事沒事胡亂來一卦,也忘了什麼叫做「坦坦蕩蕩」,忘了「隨遇而安」,忘了「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道理。一旦決定潛心學習易學,必須要踏踏實實,決不可滿心雜念,這門古人傳下來的學問需要大氣魄、大智慧、大善心,還要投入時間用心鑽研才能成就。
易經教我們好好做人,踏實做事,有智慧的正人君子學習《易經》會越來越順越來越好。
以上為宏圖老師為我們帶來的分享,僅供大家參考!更多詳盡內容宏圖老師都會在咱們的「蜻蜓直播—風水解密」中給到大家!手機應用「蜻蜓fm」中搜索「風水解密」即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