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2020-12-10 歷史研習室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句話是否經常聽老人提及,有沒有很耳熟的感覺。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易經沒有了將相的稱謂,但《易經》依舊備受追捧。它作為群經之首,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文化的神經。

不過,幾千年來,對於《易經》是迷信產物的質疑聲也從未中斷,因為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易經》是神的東西,妖魔鬼怪都懼怕他,在床頭放上一本《易經》,妖魔鬼怪就不敢接近你。這樣的說法十分玄幻,並沒有科學依據,畢竟世上到底有沒有鬼還是另一說。

但不可否認,幾千年來《易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地位。

既然民間流傳,「鬼」怕《易經》,那為何南懷瑾大師卻告誡人們晚上不要讀《易經》呢?假如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鬼,鬼又真的怕易經,那我們晚上讀《易經》豈不是更安全?

有鬼只是一種猜測,我認為世界上是沒有鬼的,鬼只是人性醜惡所展現的一面。看下《搜神記》卷六宋定伯賣鬼的故事就知道,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是所謂的人性。所以南懷瑾大師說晚上不要讀《易經》其實和鬼怪並沒有關聯,說的不是一種情況。

《易經》是群經之首,不過很多人對這本書的印象還只是可以拿來佔卜算命。但《易經》全書並沒有提到這是佔卜的書,是能推測禍福的。它的作用在於教導君王治理天下,如何能夠在世事的沉浮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每個人的思想經歷不同,觀看和學習易經的感悟也不同,最終走的路也不一樣。所以易經是一種參考,給你提供新思路,但是所有的作為還是我們來控制和主導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南懷瑾大師是怎麼說的:「我常常將我的經驗告訴青年的同學們晚上不要讀《易經》。他們不大相信,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闢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有的人生了重病,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以把鬼怪高矮,又說《易經》一讀,鬼神都不安,所以夜裡不讀《易經》。」

乍一看雲裡霧裡的,到底能不能看?什麼鬼啊神啊的。其實很多人只看到上半句,南懷瑾大師說的下半句才是重點,看完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最初我也喜歡在夜裡讀周易,但是一讀就忘了時間,常常是剛剛想明白了一個問題,接著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在反覆的循環之中,一夜就過去了,回聲之後才發現天色漸亮。」

所以南懷瑾大師的意思是《易經》中的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往往一兩個問題就要想一晚上,不知不覺中天就亮了。確實是這樣,《易經》中的智慧在現在的各個學科都能用到。其中的道理看似是玄機,實際上就是科學。

我們不能用現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現在科學的定西才多少年,《易經》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就連我們遵從的儒學都是脫胎於《易經》。

從古至今的聖賢們都是在《易經》中找到破解之道,尋找人生正確方向,做出人生正確決策。《易經》就像一本答案書,64卦就像是對應了64個解決方法,你的人生考題都可以對號入座,從中找到對應的答案。

我們普通人學習《易經》,就是為了打破固有的思維,掌握萬物規律,並按照規律做事,讓我們生活工作都可以變得更好。

可以說,讀懂了《易經》就讀懂了人生,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馬雲也常說:我的成功得益於比別人更早地讀《易經》。

所以不要再說《易經》是封建迷信了,它只是幫你排憂解難,幫你尋找正確方向,引導你做出正確決策的一本書,具體怎麼做還是在於自己。

關於職場、生活、婚姻、教育等等這些瑣碎的問題,《易經》中早有預示。

但是讀原文的周易實在是過於深奧晦澀難懂,所以我讀的是這種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面全都是大白話。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所以擔心上文的口訣看不懂的夥伴們可以選擇看看這本書,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理解了,對於易經感興趣的夥伴真的可以試試。

而且這本書才56元,現在56還能幹點啥?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易經有多深奧?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世人:晚上千萬不要讀易經
    說起南懷瑾,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慈眉善目,仙風道骨的老人形象,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儒釋道兼修,是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許多人都以他為偶像。而且,他對於為人處世的道理也了解的十分透徹,他將儒、釋、道、諸子百家等典籍相互融合,用全新的方式,幽默詼諧傳送給世人,備受追捧。在大師眼裡,儒、釋、道中的那些妙語是中國人的聖經,是我們生活的指南,從中我們可以獲得逾越障礙的技巧,掌握擺脫煩惱的智慧。
  • 《易經》有多深奧?南懷瑾:晚上不要讀易經,一不小心天就亮了!
    《易經》有多深奧?南懷瑾:晚上不要讀易經,一不小心天就亮了!世間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周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周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南懷瑾先生:「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為什麼南懷瑾告訴我們說,千萬別讀《易經》呢?在世人的認知裡面,《易經》是可以闢邪的,但凡是心不正的妖魔鬼怪,都害怕《易經》。但是南懷瑾大師的意思可不是這個。
  • 為什麼南懷瑾告誡我們,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南懷瑾先生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不是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闢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不是說,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以把鬼趕跑,也不是《易經》一讀,鬼神聽到了就不安。而是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就不能睡覺了。
  • 南懷瑾的告誡:學《易經》不要太認真,因為萬事先知,並不吉利
    而其中《易經》作為一本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經典,它闡述了天地間的萬象變化,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許多人努力專研《易經》,就是為了能夠看透世間萬象種種變化,做到未卜先知。畢竟誰都夢想過自己能夠預知未來,提前做到一切準備,讓自己走上人生的巔峰。
  • 南懷瑾:年輕人要將精力投入到熱愛的事業中,不要鑽研佛學和易經
    對於許多人對佛學、或者易經所產生的好奇,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表示,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我們應當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我們最熱愛的事業當中。學海無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哪怕是死了也心滿意足。
  • 為什麼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易經?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易經》涵蓋萬有,包羅萬象,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中國所有的哲學,都是從《易經》中出來的。老子是替很高智慧的人去解釋《易經》,所以憑良心講,道德經是高難度的,光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人就搞不清楚。
  • 易經告誡:不管與什麼人交談,少說自己3件事,福報將源源不斷
    易經告誡:不管與什麼人交談,少說自己3件事,福報將源源不斷《易經》是大道之源,群經之首,揭示了人天的奧秘,《易經》含蓋萬有,對中國的哲學,文學,政治,法律,天文,曆法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易經》其中的道理那是屬於森羅萬象一統自然。人活在世上一生,不如去選擇追求的什麼,不如在人迷茫的時間去選擇讀一讀易經。去真正的感悟一下古人的智慧,也能讓自己大徹大悟的明白一回。
  • 南懷瑾多次勸人「莫碰易經」,為何他自己卻精通其中奧秘呢
    近段時間,網絡上一段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習《易經》的視頻,引發諸多討論。這段視頻中,南懷謹大師認為:想要系統並且深入研究佛學和易學是非常困難,只有兩種人可以很好的研究它們。第一,擁有大智慧,且超脫人間的修行者。
  • 易經告誡:與人交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是有道理的
    其實,最大的成功奧秘都藏在《易經》中。古人云:「《易經》之重,在於包羅萬象,點透世人。」《易經》人與人關係再好,遇到一些黑暗事件的衝擊,也會閉合起自己的心門。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把之前傷害過對方的事情說出來,說了,對方會感到驚訝,從而再次審視彼此之間的友情。最後,對方往往會選擇離開。
  • 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告誡,《易經》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
    關於這一點,一位中國國家院士,也做出了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病床上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句話就是他對後人的告誡。《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本就該無數人研究才對,但現在很多中國人卻還沒有外國人研究的多。
  • 南懷瑾:2種人可探《易經》,第一流的智慧人、沒讀過書的白紙人
    《易經》作為中華文明的珍寶之一,其俯察萬物,經天緯地,內容之艱深,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把握。南懷瑾大師也曾勸誡年輕人,不要簡單研討《易經》。關於《易經》這樣一本集哲學與文明於一體的書本,好像每個人有時機都應該深入研討一番。但聞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卻對此持反對態度,他主張年輕人不要去研討《易經》。
  • 易經告誡:生性涼薄之人,喜歡獨來獨往,那我們最好和他保持距離
    一個人行事獨來獨往的人,那我們最好和他們保持距離,這是易經對我們的告誡若是問哪一本古書可以趨吉避兇,可以預卜未來,那很多人一定認為是易經。這部上古奇書究竟有哪種魅力可以讓人們如此迷戀呢?又是何種魅力讓它可以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發揚光大而沒有被人們所遺忘?
  • 易經告誡:與人聊天時,感情再好也少說自己的這4件事,別好奇
    古語云:「《易經》之重,在於包羅萬象,點透世人。」《易經》上說過:人和人之間感情再好,遇上有些黑暗事件的影響,也會閉合起自己的心門。易經告誡:與人聊天時,感情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相當精闢1、人和人之間感情再好,也少私聊彼此家人的毛病《易經》中提到,兩個人感情好,不意味著一方就會對另一方的家人很好。
  • 易經勸告:人到四十九,這三種人來家做客,不要久留
    若說西方有《聖經》,那麼東方就有《易經》,易經內容包羅萬象,以至於世人如今依然在不斷研究其中的智慧和道理。《易經》一共有三部,《連山》和《歸葬》流傳至今早已失傳,世人想要研究易經只能通過《周易》所記載的內容了解。對於普通人而言,易經能夠讓我們成功的機率增長几十倍。
  • 易經告誡: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往往生性涼薄,建議不要打擾他們
    易經告誡: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往往生性涼薄,建議不要打擾他們《易經》作為我國古代的一部典籍,幾千年來,它一直展現著獨特的「魔力」。在古代,《易經》被廣泛的應用於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哲學等領域中,也正是因為它包羅萬象,所以世人都覺得它如天書一般難懂。
  • 易經:當我們變老的一天,這四個人就不要見了,說的還有道理
    有人說易經可以趨吉避兇,有人說它可以預卜未來,這部上古就出現的聖書究竟有何魔力?能夠歷經數千年而越發令世人稱奇?幾千年來,《易經》被廣泛地運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哲學等領域中,也因此被認為猶如天書般難懂。這裡面最大的魔力,就是經過時間的檢驗,現在依然還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 《易經》是封建迷信之書?愛因斯坦:《易經》是科學迷宮的金鑰匙
    其實《易經》中所講的道理,基本上都是從自然而生,都是一切向自然學習,以自然為師。世人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人生一世,真的該好好讀一讀《易經》,去感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等等。
  • 易經:「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經典有意義,可惜少有人知
    所以「兒孫自有兒孫福」的下一句就是「莫為兒孫作馬牛」,就是在告誡天下的父母:孩子們自有自己的福氣,只能對他們有指引,不要強迫他們做不喜歡的事,也不要不加約束太過於放任,否則只能適得其反。《周易》中的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就是在告誡父母們:對子女的付出是愛,但我們要把握好尺度。孩子們長大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立的能力,父母不要把手伸得太長。如果子女自由福氣,即使身無分文,也能白手起家;如果無福,即使家財萬貫也會被揮霍一空。
  • 南懷瑾:什麼時候懂了《金剛經》的道理,就悟到了中國的《易經》
    古代佛經有分卷,但是沒有標點符號,直到後來,為了讀經的方便和理解,而在句末加了一個點。但是也可以認為這不是句號,就是把句子分開而已。《金剛經》最早的分段出自無著《金剛般若論》,「七義」、「十八住處」。「十八住處」是「七義」中第三義的內容。這種分法在唐代是主流,在圭峰宗密的《疏論纂要》對這個分法解釋最清楚。
  • 易經告誡: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越有本事,越要隱藏自己
    《易經》謙卦說:「謙,亨,君子有終。」謙虛者能成功。謙虛,首先是心態,然後是行動。據我所知,南懷瑾先生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他總是說他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普通的笨手笨腳的老人。如果你真的了解他,你會發現很少有人有他的真才實學:文人墨客,擅長武術,精通一切,經商、習武、歷史、文化、言論、經濟(南懷瑾是第一個將中外合資模式引入中國大陸的人)、政治(試圖促進兩岸統一)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他謙虛,不自滿,自認為自己平凡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