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從《易經》看生命起源

2021-03-01 華醫世界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辨證法哲學書。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今天小師妹整理了南懷瑾老先生書寫的《易經雜說》中的部分內容,供熱愛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們賞讀。

乾也代表了陽,坤也代表了陰,男人就是陽,女人就是陰。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坤兩卦,也代表了宇宙物理的形成,乾卦這個符號代表了本體。

宇宙是怎樣開始的,西方宗教說,宇宙是由一位主宰創造的,人類萬物都是依這位主宰創造的,但中國文化沒有這一套,中國文化只說人命於天,如《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人命歸之於天,那個「天」並不是宗教觀念的天,是形而上的符號,在《易經》上更沒有這種神秘的觀念。

生命有個來源,哲學上稱為本體,宗教家稱作主宰、神、上帝、佛、道,而《易經》上稱之為「乾」,宇宙萬物,都是從「乾」的功能發生的,「乾知大始」,一切萬有都是從乾而來。

坤卦這個符號,是代表這個物質世界形成以後。

在物質世界沒有形成以前,就是說沒有天,沒有地,沒有男,沒有女以前,那是本體。

「本體」一詞還是根據西方哲學文化觀念翻譯而來,而在中國古代文化,則指那個物質世界尚沒有形成的階段是乾,等到有了宇宙萬物的這個世界的形成,它的符號是「坤」,「坤作」是說它的功能造作出來,造成了萬物。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話,後來發展到道家的闡釋男性女性時說:男人一身都是陰性,只有一點真陽;而女人一身都是陽性,只有一點真陰。

這就是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有些年輕同學不信這一套,我告訴他們不能不信。

舉例來說,一個男人,身材威武,脾氣很大,所謂氣宇軒昂的人,往往有女性的情感及態度;

反之,看來很溫柔的女性,而往往心理狀態則是男性化。

女性的性情本來很溫柔,但下了決心的時候,果斷的力量比男性大,而男人個性非常激烈的,真到了某一階段時,反會猶豫不決。

女性也往往比男性聰明,有天然的敏感,所謂直覺。

可是這點,如果站在全面而言,又是男性更為高明,而男性在全面雖高明,在某一點上則糊塗,世界上失敗的事情,又往往失敗於一個小點上,這是從心理學上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道理。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話,在中國醫藥方面的學理研究起來,問題深得很,也多得很,可見中國醫藥之難。

如男女的更年期,女子在四十九歲左右,男子在五十六歲左右。

有的婦女在更年期,生理起變化,個性的表現也改變,原不喜說話的變得噦嗦,原來愛說話的變得多愁善感、深沉、憂鬱,原來保守的變成狂放。

夫婦、家庭間出問題的,此一時期比青年人還要多,因為生理、心理起了變化。

而在中國幾千年前,《易經》上的乾坤兩卦,就把這個法則告訴了我們,這也就是十二闢卦的道理,我們可以將它定名為「生命變化的規律」。

現在用十二闢卦說明如下:從人類的生命歷程來看,乾卦是自母親懷孕起,到嬰兒生下來,都屬於乾卦,為完整的生命。

開始變了以後,成為天風姤卦,這是從內卦第一爻開始變起,一陰來了,就人生歷程來說,這是女性的十四歲,二七一十四。

十四歲在女性生理上會有很明顯的變化,但男性是以八為一個單元來計算,是十六歲,男性十六歲也會有變化,不過不及女性的明顯,這也就表明了男性在一點上的不聰明。

中國的部古書,《黃帝內經》,可稱作是人類的生命學,其中提到女子十四歲時天癸至。

所謂「癸」,在天幹中曾經說過,「壬癸水」,癸為陰水,天癸就是月經,第一次月經開始,就把後天的生命破壞了,不過現在的情形不同,有的十二歲、十三歲就天癸至,這也是《易經》的道理。

人類越到後來,會越早結婚,人也越聰明,但生命也會越短暫。

男性在十六歲以前,生命未進入後天,還是完整的,到十六歲以後,男性的乳頭會有幾天脹痛,這就等於女性的天癸至是一樣的。

以女性為標準,三七二十一歲,又一陰生長,是天山遁卦,四七二十八歲為天地否卦,這樣每七歲為一個階段,變一個卦,到七七四十九歲以後,這生命換一生命,為更年期,男性則七八五十六歲為更年期。

現代的科學,也是這樣判定男女的更年期,而更年期中看病也特別小心,在更年期注射荷爾蒙會有幫助。

我們懂了這個法則,研究醫學、生理學、心理學都要注意。

年齡的大體分類都是如此,人的年齡到某一階段,就有某一階段的生理、心理狀態及病態。

如今日講少年問題,是中學階段,也就是十四歲到二十歲這一階段。

其實並不是現代如此,只是現代社會開放了,容易看得見這些資料,過去也同樣有問題。

也是在第一爻開始變的時候,生命的功能已經開始變了。

所以做領導人、管理人的人,對於這種生命的法則,應該要了解。

有時候在朋友之間,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多年的朋友到了五六十歲,會變成冤家。

我常說這情形,兩方面都是病態,都是生了病,也就是生理影響。

再依《易經》的道理,和《黃帝內經》的法則看人的生理,從眼睛最容易看得出來。

眼要老花,都在四十二三歲開始,所以到了這個年齡如果起初感到眼睛不舒服、易疲倦,不待變成老花,第一趕快去看眼科醫生,第二用中醫的道理,培養腎經。

中醫指的腎,並不只是腎臟而已,中醫的道理,左邊的腎屬陽,右邊的腎屬陰,左腎功能管生命,右腎功能在泌尿。

中醫的腎還包括了腺體、荷爾蒙等體系;

所以人到了四十二三歲這個階段,要培養腎這一部門的機能,同時要保養肝臟,否則肝臟出問題,但不一定患肝炎,如臉上某一部分發青、發黑,易動肝火發怒,而發生人事上的大問題。

中醫診斷,從人的鼻上發紅,而可看出胃部發生了問題,甚至可依照《易經》的法則,推斷出將在哪一年的什麼季節出問題。

南懷瑾與其獨特的智慧功德和傳統文化功底,為我們開啟了通往經典寶庫之路。

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個在看,如果點在看的人數較多,小師妹將在未來幾周的周末連續為大家整理南懷瑾《易經雜說》中的部分內容,喜歡您就點個「在看」吧~

點個在看,讓我知道你想看!

相關焦點

  • 易經有多深奧?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世人:晚上千萬不要讀易經
    說起南懷瑾,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慈眉善目,仙風道骨的老人形象,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儒釋道兼修,是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許多人都以他為偶像。在大師眼裡,儒、釋、道中的那些妙語是中國人的聖經,是我們生活的指南,從中我們可以獲得逾越障礙的技巧,掌握擺脫煩惱的智慧。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世人:晚上千萬不要讀易經!為什麼呢?
  • 大師還是騙子,充滿爭議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到底算什麼?
    全世界的華人中,說起名氣最大的國學大師,毫無疑問,南懷瑾肯定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南懷瑾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華人世界,很多白人,黑人也對他非常崇拜。但是,譽滿天下的同時,常常也是謗滿天下,在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南懷瑾的學說漏洞百出,是騙子,是偽大師。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南懷瑾的學說呢?
  • 南懷瑾多次勸人「莫碰易經」,為何他自己卻精通其中奧秘呢
    然而,南懷謹大師這段話引發不少網友討論,最受大家關注的一個論調就是:為何南懷瑾自己對《易經》和佛學研究很深,卻多次勸人不要學習這兩門學問呢?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溫州,於1918年生人。南懷謹大師作為我國近現代最為著名國學研究者,他這一生精通"佛""道""釋"等多種典籍。
  • 中國最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是非爭議很大的人物——南懷瑾。作為中國歷史中最後一位集儒、釋、道為大家的國學大師。在他的論述中有很多不被現在人所接受。可是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在與現代文明最後的碰撞中,有這樣的論調也是無可厚非。
  • 南懷瑾:年輕人要將精力投入到熱愛的事業中,不要鑽研佛學和易經
    看影視劇的時候,經常看到主角去佛寺尋求慰藉,感覺佛法博大精深,因此自然而然的想要去了解更多。但每次了解的時候又會不知道該從何學起。對於許多人對佛學、或者易經所產生的好奇,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表示,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我們應當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我們最熱愛的事業當中。學海無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從「南懷瑾大師的自我評價」說起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學習國學傳承經典的熱潮。談到國學,南懷瑾大師是婦孺皆知的。南懷瑾大師,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於2012年9月29日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大師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 南懷瑾大師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七十而立張中行 ——兼評國學大師南懷瑾
    有些所謂的大師,文化素養可能比一般讀者高一些,但由於忙於「販賣」而忘了及時「進貨」,腹中的「料理」早已不新鮮了還到處顯擺。 比如南懷瑾,七十年代在臺灣風行一時,九十年代在大陸又倍受追捧,熱度很高,至今仍有相當多的粉絲,被大家譽為國學大師。 張中行看了南懷瑾書,發現這位國學大師的國學底子十分浮躁。
  • 南師百問:為什麼有人尊崇南懷瑾為國學大師,有人則持相反態度?
    真是國學大師嗎?南懷瑾老師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所謂的國學大師?他老人家自己並不在乎這些所謂的空頭名號。這些所謂的空頭名號,都是別人強加給他的。他老人家只能無奈的逢場作戲罷了。淵回心想,要是安幾個所謂大師的名號,國學就能夠被傳承,文化就能夠被復興,那麼南懷瑾老師,可能才會非常願意接受這些所謂的名號。我們回過頭來審視南懷瑾老師的一生,就像一位外國官員評價的:南懷瑾老師是最後一位中國傳統意義上,集儒釋道國學傳統文化大成於一身的師父。他老人家早已經超越了所謂國學大師的概念。
  • 南懷瑾手書墨跡遭曝光,書法水平大意外,能否匹配國學大師惹爭議
    說到書法,一直給我們的印象是書法是國學的標籤,由此推導,國學大師們必然在書法上有所能耐,這是基本功嘛,縱觀民國的那些國學大師們,也確實如此,個個都是書法方面的行家,談起書法不僅滿腹學識,而且一手不凡的毛筆字更是讓許多人欽佩。
  • 國學大師南懷瑾教育理念或成為我們孩子的中國素質教育一個範本
    國學大師南懷瑾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於浙江溫州,當代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學者、武術家。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教授。2012年9月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創建了蘇州太湖大學堂。其出版作品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南懷瑾:2種人可探《易經》,第一流的智慧人、沒讀過書的白紙人
    《易經》作為中華文明的珍寶之一,其俯察萬物,經天緯地,內容之艱深,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把握。南懷瑾大師也曾勸誡年輕人,不要簡單研討《易經》。關於《易經》這樣一本集哲學與文明於一體的書本,好像每個人有時機都應該深入研討一番。但聞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卻對此持反對態度,他主張年輕人不要去研討《易經》。
  • 南懷瑾的告誡:學《易經》不要太認真,因為萬事先知,並不吉利
    中國作為傳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大國,其文化源遠流長,對於天地萬物都有許多的思考和經驗總結,這也成就了許多的國學經典。而其中《易經》作為一本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經典,它闡述了天地間的萬象變化,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但不可否認,幾千年來《易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地位。既然民間流傳,「鬼」怕《易經》,那為何南懷瑾大師卻告誡人們晚上不要讀《易經》呢?假如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鬼,鬼又真的怕易經,那我們晚上讀《易經》豈不是更安全?
  • 《易經》有多深奧?南懷瑾:晚上不要讀易經,一不小心天就亮了!
    《易經》有多深奧?南懷瑾:晚上不要讀易經,一不小心天就亮了!世間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周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周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南懷瑾先生:「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為什麼南懷瑾告訴我們說,千萬別讀《易經》呢?在世人的認知裡面,《易經》是可以闢邪的,但凡是心不正的妖魔鬼怪,都害怕《易經》。但是南懷瑾大師的意思可不是這個。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南懷瑾」是中國文化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12年時,他已近百歲,在大陸安然離世,他的一生,寫滿心酸也寫滿輝煌,以他僅有的小學文憑,成為一代國學大師。看了太多的少年童郎,南懷瑾也一樣,在四川教書時,他結識了當時的道家大師袁煥仙,一位年近三十的年輕軍人,一位看破生死的老道士,也許是一種天生的惺惺相惜,他們之間的對話,居然異常地親密。對一個有著濃烈國學文化薰陶的人來說,袁煥仙把她的思想灌輸給了南懷瑾,這無疑是一次精神洗禮。
  • 河南十大易經大師姓名當代國學大師起名排行榜
    眼看著就要進入2020年新的一年了,作為周易愛好者、易經網友們,以及新生嬰兒父母們最最關心的就是河南十大易經大師姓名學第一人顏廷利先生、中國哪位取名大師出名、漢字漢語研究專家、當代國學大師起名排行榜相關著作有《現代易經發展史》、《當代易經論述》、《建築風水學考究》、《拆字預測心理學》等。
  • 南懷瑾:13歲從小學肄業的大師,「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民國先後湧現出一位又一位傑出的大師,陳寅恪、王國維、李叔同、胡適、馮友蘭、林語堂、傅斯年等等。有人說民國以後,似乎很少看到大師了。但他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詩文學家、教育家、學者、武術家、詩人等頭銜紛紛落到他的頭上,他就是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
  • 南懷瑾|「宰相肚子能撐船」國學大師的三段名句,要有大度的心量
    南懷瑾三段名句|知道「宰相肚子能撐船」和「唾面自乾」的故事嗎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人生的快慰往往源於不記恨。」大師是在告訴我們,要原諒那些傷害過你的人,記住別人曾經對你的好,那樣會給你帶來一種身心的平和。忘記那些微不足道的憤怒,你就能體會到生活中的平和之美。
  • 國學大師南懷瑾活到94歲高齡的長壽秘方,還不趕緊來學學
    南懷瑾(南師)是著名的國學和禪學大師,他幼承庭訓,天資聰穎,一生從軍、執教、經商、遊歷、考察、講學。十九歲以前他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儒、釋、道經典著作皆有所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先驅者。
  • 從易經的角度看「運勢」,讀懂受益一生
    易經道理:你為何過的不順?看易經的角度來解釋,用3招將其化解很多人認為《易經》是一本算命的書,或推崇它,或詆毀它。《易經》最早的起源,現有的記錄中已經無法追溯了。如果結合河圖,洛書,《易經》,其實這三者都是人類種族起源和潛在發展的宇宙全息圖。這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所以不能在這裡陳述。命中注定的人自然會明白。從《易經》的角度告訴你,人為什麼不順?